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川贝母有什么作用 清热化痰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川贝母有什么作用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川贝母有什么作用的知识,包括清热化痰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川贝母(《本经》)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棱砂贝母的干燥鲜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多系野生。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川贝母、暗紫贝母生于海拔3200~4500米的草地上;棱砂贝母生于海拔3800~4700米的流沙滩的阴湿缝隙中;甘肃贝母生于海拔2800~4400的灌丛或草地上。喜凉爽温和气候,以1600~3000米的高寒山区、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临床用名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藏,利骨髓。

《药性论》:臣,微寒。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调,傅人畜恶疮。

《开宝本草》:味辛、苦,平、微寒,无毒。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汤液本草》:气平,微寒,味辛、苦,无毒。

《本草》云: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仲景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别说》:贝母能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

《本草》又云: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反乌头。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猪蹄汤调下。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主伤寒烦热,淋沥,瘕疝,喉痹,金疮,腹中心下结实满,咳嗽上气。《日华子》云:消痰润肺、及烧灰油调敷人恶疮,至能敛疮口。《别说》云: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则诗人所谓采其虻者是也。盖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甚有功,信矣!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

《本草经疏》:贝母在地则得土金之气,在天则禀清肃之令,故味辛平。《别录》兼苦,微寒无毒。入手太阴、少阴。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阴也。色白象金而主肺,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邪气者,邪热也,辛以散结,苦以泄邪,寒以拆热,故主邪气也。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少阳之热,除胸中烦热,则喉痹自愈矣。乳难者,足厥阴、足阳明之气结滞而不通,辛能散结气,通其结滞则乳难自瘳。热解则血凉,血凉则不痛,故主金疮。热则生风,故主风痉,《别录》又疗腹中结实心不满,洗洗恶风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热上攻也。项直即风痉也。咳嗽上气,气上逆也。烦热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热盛也。其性专能散结除热,则上来诸证皆自愈矣。病去则五脏自安,骨髓自利也。

简误: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法应以辛温燥热之药,如南星、半夏、天麻、苍白术、茯苓之类治之者,并禁用。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微寒,无毒。入肺行经。消膈上稠痰,久咳嗽者立效;散心中逆气,多愁郁者殊功。仲景治寒实结胸,制小陷胸汤,以栝蒌子黄连辅斯作主;因味辛散苦泻,故能下气,今方改用半夏误也。海藏疗产后无乳,立三母散,用牡蛎知母尊此为君。煮猪蹄汤调服。足生人面恶疮,烧灰油敷收口;产难胞衣不出,研末酒服离怀。时疾黄疸能驱,赤眼肤翳堪点。除疝瘕喉痹,止消渴热烦。

谟按:世俗多以半夏有毒,弃而不用,每取贝母代之。殊不知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阳明胃经之药,何得而相代耶?且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咯血、痰中见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难痈疽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导也,半夏乃为禁用。若涎者,脾之液也。美味膏粱炙NFDA5大料,皆生脾胃湿热。故涎化稠粘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人事,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束手待毙矣。

《本草乘雅》:形如聚贝,独贵其母,若用空解,肺肝可施。

虽有多种,但苗叶别异,萼悉上昂,花悉下垂,此开机互阖,阖机互开,少阳胆之枢药也。根形如贝,色白味辛,以金为用,肝之肺药,肺之肝药也。以太阴肺主开,厥阴肝主阖,靡不取决于少阳胆主枢者。如伤寒烦热,喉痹风痉,乃开机反阖,不能转开,如淋沥,乃开机反折,不能互阖;如乳难,乃不能为开;如金疮,乃不能为阖,如疝瘕,乃不能为开为阖也。贝母功力,能使阖者开,开者阖,阖折不能互开者,能使之互开;开折不能互阖者,能使之互阖;不能阖者,能顺其阖;不能开者,能顺其开;不能为开为阖者,能顺其为开为阖也。盖开与阖,莫不取决于枢,以为开阖故尔。

《药性解》:贝母,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清心润肺,止嗽消痰,主胸腹气逆,伤寒烦热,淋沥、瘕疝、喉痹、金疮、人面疮、瘿疬诸恶疮。去心研用。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矾石、反乌头。

按:贝母辛走肺,苦走心,善能散郁泻火,故治胸腹云云等疾。

《药鉴》:气寒,味苦辛。辛能散郁,苦能降火,故凡心中不和而生诸疾者,皆当用之。治喉痹,消痈肿,止咳嗽,疗金疮,消痰润肺之要药也。人多用之代半夏,误矣。盖贝母本手太阴之剂,而半夏乃足太阴阳明之药也。但烦渴热极诸失血,及痰中带血,阴虚火动而咳嗽者,禁用半夏,为其燥也。此皆以为佐使者宜矣。若脾胃之津液不能运行,因而成痰者,非半夏何为燥之。

《景岳全书》: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功力颇缓,用须加倍。善解肝脏郁愁,亦散心中逆气,祛肺痿肺痈、痰脓喘嗽。研末,沙糖为丸,含咽最佳。降胸中因热结胸,及乳痈流痰结核。若足生人面诸疮,烧灰油调频敷。产难胞衣不出,研末用酒和吞。亦除瘕疝、喉痹、金疮,并止消渴烦热,赤眼翳膜堪点,时疾黄疸能驱。又如半夏、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性味阴阳,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谬孰甚!

《本草备要》:宣散结泻热,润肺清火。

微寒。苦泻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经气分,心火降则肺气宁。《诗》曰:言采其虻。即贝母也,取其解郁。润心肺,清虚痰。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君相之火。目眩,火热上攻。淋沥,小肠邪热。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为气化之源。瘿瘤。化痰。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唐时有人膊上生疮如人面,能饮酒食物,亦无他苦,遍投诸药悉受之,至贝母,疮乃颦眉,灌之数日,成痂而愈。敛疮口。火降邪散,疮口自敛,非贝母性收敛也。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脱或误用,贴误匪浅。故凡风寒湿食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厚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本经逢原》:甘苦平微寒,无毒。反乌头。

贝母乃手太阴肺经气分药,兼入手少阴心经。一名虻,《

风》言采其虻,善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人以此寓焉。肺受心包火乘,因而生痰。或为邪热所干,喘嗽烦闷,非此莫治。详《本经》主伤寒烦热者,甘寒能解烦热也。淋沥者,热结二肠也,清心肺郁热而淋沥通矣。疝瘕者,足厥阴之邪干手厥阴也。《经》曰:诊得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喉痹者,热郁结于上也。《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心主三焦之脉,皆络于喉也。乳难者,郁热结于足厥阴也。风痉者,金疮热郁生风而成痉。总取解散郁结之邪也。仲景治伤寒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二方一主热痰内结,一主寒实内积。虽同一例,治不可混也。俗以半夏性燥,用贝母代之。不知贝母寒润,治肺家燥痰,痰因郁结者宜之;半夏性燥,治脾胃湿痰,痰因湿滞者宜之。二者天渊,何可代用?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痈疽及诸郁火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生痰,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岂贝母可治乎!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一切痈疡。又同苦参、当归治妊娠小便难,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本草崇原》:贝母川产者味甘淡,土产者味苦辛。《本经》气味辛平,合根苗而言也。根形象肺,色白味辛,生于西川,清补肺金之药也。主治伤寒烦热者,寒邪在胸,则为烦为热。贝母清肺,故胸中之烦热可治也。淋沥邪气者,邪入膀胱,不能随太阳而出于肤表。则小便淋沥。贝母通肺气于皮毛,故淋沥邪气可治也。疝瘕乃肝木受病。治疝瘕,金能平木也。喉痹乃肺窍内闭,治喉痹,通肺气也。乳难乃阳明津汁不通。金疮风痉,乃阳明经脉受伤,贝母色白味辛,禀阳明秋金之气,内开郁结,外达皮肤故皆治之。

《本草求真》:[批]清肺心痰热。

贝母专入肺,兼入心。辛苦微寒,世多用为治痰之药,殊不知痰有因燥因湿之不同。痰有风痰、寒痰、湿痰、火痰、燥痰、虚痰,热痰之别,须在临症细分。如果肺因火刑,水饮不化,郁而为痰,此痰因于燥者也;脾胃虚寒,水饮停积,窒而不通,此痰因于湿者也。因以燥者,非用苦以泻火,辛以散郁,寒以折热莫治;因以湿者,非用辛以散寒,温以燥湿莫投。贝母味苦而辛,其性微寒,止于心肺燥郁,痰食壅盛,及虚劳烦热,肺痿肺痈,喉痹、咯血吐血,火刑于肺。目眩淋沥,火移小肠。瘿瘤乳闭,难产,恶疮不敛等症服之,卒能有效。承曰:贝母能散心胸郁之气,故《诗》云言采其

是也。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又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肉内胀起,或不食则一臂痹焉。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乃聚眉闭目,商人喜,乃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其何疾也。若使因于脾虚而见咳嗽不宁,混以贝母妄代,其失远矣。盖一宜半夏,一宜贝母,况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不同,汪昂云:故凡风寒湿食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彼此误投,为害不浅。

《得配本草》:川贝母,厚朴、白薇为之使。畏秦艽、莽草、矾石。恶桃花。反乌头。辛、苦,微寒。入手太阴经气分。开心胸郁结之气,降肺火咳逆之痰。治淋疝乳难,消喉痹瘰疬,解小肠邪热,疗肺痿咯血。

得厚朴,化痰降气。配白芷,消便痈肿痛;配苦参,当归,治妊娠尿难;配连翘,治瘿瘤;配瓜蒌,开结痰;导热下行,痰气自利。配桔梗,下气止嗽。

寒痰停饮,恶心冷泻,二者禁用。

怪症:江左有商人,左膊生疮如人面,亦无他苦。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肉胀起。或不食,则一臂痹焉。有名医教其历试金石草木之药,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目。商人喜,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

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本草经解》:贝母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阳明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伤寒烦热者,伤寒之有五,风寒湿热温,而风与热,乃阳盛之症,阳盛所以烦热也,贝母气平则清,味辛润散,故主之也。

淋沥者,膀胱有热也;邪气者,热邪之气也,膀胱以气化为主,贝母味辛入肺,肺乃主气之脏,肺润则气化及于州都,小便通而不淋沥矣。

其主疝瘕也,肺气不治,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湿热之邪,聚结成疝瘕,贝母气平,可以通调水道,味辛可以散热结也。

大肠之脉,其正者上循喉咙,火发于标,乃患喉痹,痹者闭也,其主之者,味辛气平,能解大肠之热结也。

肺乃津液之府,主乳难者,味辛能润,润则乳自通也。

肺主皮毛,味辛气平,则肺润而皮毛理,可愈金疮也。

风痉者,风湿流于关节,致不能养筋,而筋急也,贝母味辛,辛则散风湿而润血,且贝母入肺,润则水道通而津液足,所以风湿逐而筋脉舒也。

《神农本草经读》:贝母气平味辛,气味俱属于金,为手太阴、手阳明药也。

其主伤寒烦热者,取西方之金气,以除酷暑,《伤寒论》以白虎汤命名,亦此义也。

其主淋沥邪气者,肺之治节,行之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

疝瘕为肝木受病,此则金平木也;喉痹为肺窍内闭,此能宣通肺气也;乳少为阳明之汁不通;金疮为阳明之经脉受伤;风痉为阳明之宗筋不利,贝母清润而除热,所以统治之。

今人以之治痰嗽,大失旨,且李士材谓贝母主燥痰,半夏主湿痰,二物如冰炭之反,皆臆说也。

《本经疏证》: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矣。“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此言也,与说诗者谓善疗郁结之疾合,以诸气愤郁,固属于肺也。但予有说焉,阳性开发,阴性凝聚,阴聚之,阳且散之,今云在天之阳,不得在地之阴,乃结热而成郁,则容或有不然者,况本经所胪主治,均属阳为阴郁之候耶。是皆误于以贝母为其根,而遗却其附根以生,连累相著,且有分解一层矣。故以其叶随苗出,证其性之速而无濡留,则可;以为能从地而直透于天,则不可。若谓苗自此透,其性必升,则附子亦附根而生,苗自此出,且其味辛性温,气复雄健绝伦,遂可谓升之至者乎?若谓药物入胃,必藉升始能及上,则性降者入胃,能不藉胃气宣发,遂可直后胃降乎?试思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何一非阴结而阳不舒散?故皆当得阴郁散而阳乃伸,此夫人能知者矣。故予以片言决之曰:贝母善横解心胸间郁结之矣。何者?即物言物,则贝母固心微而瓣厚,心在中而瓣在旁,此所谓横解也。由贝母固附根而生,连累相著,且有分解,以其入肺,故能治附肺而结之气,此所以不曰肺,而曰心胸间也。夫郁,积也、聚也、滞也、缚也,谓收敛之也。无与有形,焉得为积为聚为滞,无与于阴,何者为束为缚为之收敛,且心胸间,阳之都会也。阳纵盛,无所谓郁与结,比之肠胃间阴虽盛,只能痛涌泄,不得为郁结,理正同也。故肠胃中善病阳郁,郁则成燥硬,胸中善病阴郁,郁则聚涎唾。是故贝母者,治涎唾之药也。惟心胸间聚涎唾,斯阴不下降,而伤寒有烦热淋沥之候,咽嗌间聚涎唾,斯有邪气者阳难上达,而有喉痹之候,不化血归衡,而有乳难之候。疝瘕者,涎唾自心胸阻任脉之行也;风痉者,涎唾聚心胸督脉不得阴以灌溉也。惟金疮则无与于涎唾,然血出既多,阴匮而无以续,气聚而不及化,则反郁结于心胸间,为涎为唾者有之矣。主以贝母使之速化,化则能变而赤也。或曰涎唾二字,在金匮要略则曰多唾口燥;在千金方则曰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而说文玉篇广韵,皆谓为口液,则金匮千金所指,当在口中之液,又乌得聚心胸间?纵使聚心胸间矣,其与痰饮水气何异?而金匮肺痿肺瘫咳嗽上气篇、痰饮篇,咸不用贝母,何也?曰口之液,固生于口中,即贮于口中者与。抑亦分夫输脾归肺之津,而上以滋于口者也。生于口而即贮口,决无之理,则其生也舍心胸间更在何处?惟其不随气以熏肤充身泽毛,不为液以注于骨,使骨节屈伸润泽,不为津使腠理发泄汗出溱溱,不变为赤,而入营中以周行经脉,此所以为阴郁,此所以为阳不化耳。痰饮水气则与是异。盖皆劫水之未化者为之,其被火烁而稠者谓之痰,其遇洼则停则稀者谓之饮,其漫无拘束,而随处浸溢者谓之水。气与涎唾,属已为肺化而不宣布者,自迥不相侔,如之何可以肺姜痰饮等篇之治,概贝母之用耶?未化之水宜化,故其治法近外则散,著里即温,稍下则利,已化之水宜分,恐因其滓浊,而遂及其精微,此贝母之开解郁结,正以使清者归清,浊者归浊护清而不留浊,去浊而不伤清。试证以白散之治,是护其清者,不使巴豆劫烁无余也;归贝母苦参丸之治,是分其浊者,随苦参而泄入于下也。

《本草新编》:贝母,味苦,气平、微寒,无毒。入肺、胃、脾、心四经。消热痰最利,止久嗽宜用,心中逆气多愁郁者可解,并治伤寒结胸之症,疗人面疮能效。难产与胞衣不下,调服于人参汤中最神。黄瘅赤眼,消渴除烦,喉痹,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败。宜于阴虚火盛,不宜于阳旺湿痰。世人不知贝母与半夏,性各不同,惧半夏之毒,每改用贝母。不知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故贝母逢寒痰,则愈增其寒;半夏逢热痰,则大添其热。二品泾渭各殊,乌可代用。前人辨贝母之肺,而不入胃,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经,尚不知贝母之深也。盖贝母入肺、胃、脾、心四经,岂有不入脾、胃之理哉。正寒热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

或问贝母之疗人面疮,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故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人面疮,口能食而面能愁,盖有崇凭之矣。崇凭必须解崇,何以用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后遇岐天师于燕市,另传治法,而后悟贝母之疗人面疮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于痰,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圣药,何治人面疮无效?不知人面疮,乃热痰结成热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热,更添热矣。贝母乃治热痰圣药,以寒治热,而热毒自消,又何疑哉。

或问贝母消痰,消热痰也,然火沸为痰,非热乎,何以用之而绝无效耶?曰:火沸生痰,乃肾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贝母止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肾中之火痰也。岂惟不能化肾中之火痰,且动火而生痰矣。夫肾中之火,非补水不能除,肾火之痰,亦非补水不能消。贝母消肺中之痰,必铄肺中之气,肺虚则肾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肾水哉。肾水不生,则肾火不降。肾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势必所用水谷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则用贝母以治火沸为痰,不犹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无功效也。

或疑贝母不可治火沸为痰之症,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汤止治火沸为痰之圣药也,加入贝母、则不效矣。盖火沸为痰,乃肾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存而为痰也。六味汤补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贝母,则六味欲趋于肾中,而贝母又欲留于肺内,两相牵掣,则药必停于不上不下之间。痰既不消,火又大炽,不更益其沸,而转添有咳嗽哉。此贝母断不可入于六味汤丸之中,治火沸为痰之病也。

《本草分经》:川贝母,辛、甘,微寒。泻心火,散肺郁。入肺经气分,润心肺,化燥痰。

3.家兔静脉注射川贝碱,可使血糖持续升高并维持2小时以上。

4.贝母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西贝碱。

5.贝母有抗菌作用。川贝醇提物对大肠杆菌及金葡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川贝水浸液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7.贝母能加速气管纤毛粘液流动。

8.贝母有抗血管收缩作用,贝母中含的西贝素具有明显的抗血管收缩、营养心肌、扩张冠脉的作用。

关于川贝母有什么作用和清热化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