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熊胆的药用功能,中药学之清热药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熊胆的药用功能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熊胆的药用功能以及中药学之清热药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定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

主治:气分实热、湿热、解毒、血分实热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适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主要性能】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敛疮。

【应用】1、气分实热证2、肺热喘咳3、胃火上炎证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生用清热泻火、清泻肺胃,煅用敛疮。

【主要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应用】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津伤口渴,消渴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主要性能】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应用】1、热病烦渴2、疮痈口疮,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2、胃热呕吐3、肺热咳嗽,肺痈4、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

【主要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口渴,消渴2、肺热或肺燥咳嗽3、热毒疮痈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反乌头。

【主要性能】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

【主要性能】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应用】1、热病烦渴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主要性能】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应用】1、热病发热2、咽痛,疮痈3、水肿,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应注意用量。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痈止痛。

【应用】1、热病烦闷2、湿热黄疸,热淋3、血热出血4、热毒疮疡,目赤肿痛5、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清热泻火,炒焦或炒炭止血。

【主要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应用】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2、瘰疬瘿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主要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润肠通便。

【应用】1、目疾诸证2、头痛眩晕3、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大便溏薄者慎用。

【主要性能】辛、甘,凉。归肝、胃经。

【应用】1、目赤翳障2、头痛,齿痛

【主要性能】甘,微寒。归肝经。

【主要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应用】1、目赤翳障2、肝火眩晕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功效。适用于湿热诸证。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1、湿热证2、肺热咳嗽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咽痛,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3~9g。生用清热泻火、解毒,炒用安胎,酒炒清上焦热,炒炭止血。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

【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2、湿热泻痢3、热病高热,心烦失眠

4、疮痈疔毒,耳肿流脓5、血热出血证6、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用降低寒凉之性;炒炭止血。姜汁炙清胃止呕;酒炒清上焦火;猪胆汁拌炒清肝胆火;吴茱萸煎汁拌炒降逆止呕。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主要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应用】1、带下,热淋,泻痢,黄疸,足膝肿痛2、疮痈肿毒,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生用清热燥湿、泻火、盐水炙退虚热。

【主要性能】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应用】1、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2、肝胆热盛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津伤阴亏者慎用。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应用】1、泻痢,黄疸,带下2、皮肤瘙痒,湿疹,疥癣3、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反藜芦。

【主要性能】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清肝明目。

【应用】1、泻痢,带下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应用】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2、湿热黄疸3、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止血止带。

【应用】1、湿热泻痢,久泻久痢2、赤白带下3、崩漏、便血、痔血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适用于热毒所致的温热病、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痢疾等病证;有的药物还可用治疗水火烫伤、虫蛇咬伤以及癌肿等。

【主要性能】辛、微苦、甘,寒。归肺、心、胃经。

【应用】1、疮痈疔肿2、风热表证,温热病3、咽喉疼痛,热毒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以生品为佳;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主要性能】苦、微辛,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瘰疬痰核2、风热表证,温热病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用。

【主要性能】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应用】1、痄腮,疮痈丹毒,口疮,咽痛2、温热病,风热表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1、温热病,风热表证2、咽喉肿痛,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主要性能】苦、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

【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证2、痄腮,咽痛口疮,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不宜入汤剂,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应用】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2、湿热泻痢,湿疹瘙痒,热淋3、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服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用量不宜过大。有中止妊娠作用,孕妇忌用。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肺经。

【应用】1、疮痈疖肿,咽喉肿痛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应用】1、温毒发斑,痄腮,风热感冒2、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孕妇慎用。

【主要性能】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1、肺痈,肺热咳嗽2、热毒疮痈3、湿热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60~100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辛、苦,微寒。归肺、脾、胃经。

【应用】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2、痈肿疮疖,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应用】1、热毒疮痈2、热淋,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主要性能】苦、辛,寒。归心、肝经。

【应用】1、热毒疮痈,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大肠、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应用】1、热毒肠痈,肺痈,疮痈2、瘀阻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祛风通络。

【应用】1、热毒肠痈,疮痈2、瘀血疼痛3、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大剂量15~30g。

【主要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1、梅毒,痈肿疮毒2、热淋,带下,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应用】1、疮痈肿毒,咽喉肿痛2、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应用】1、咽喉肿痛2、痰壅咳喘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孕妇忌用。

【主要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应用】1、咽喉肿痛2、牙龈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且有毒,过量服用易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头痛等,甚至四肢厥冷、抽搐,故用量不宜过大。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应用】1、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2、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甘,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应用】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2、燥热便秘

【用法用量】沸水泡服或煎服,2~3枚。

【主要性能】苦,寒。归大肠经。

【应用】1、热毒血痢2、热毒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酸,寒。归肝、大肠经。

【应用】1、热毒血痢2、热毒疮痈3、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主要性能】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应用】1、热毒血痢,休息痢2、疟疾3、鸡眼,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治疟疾,10~15粒;治痢10~30粒,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对肠胃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用久服。肠胃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孕妇及小儿慎用。外用宜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

【主要性能】苦、辛,平。归肝、胃、大肠经。

【应用】1、热毒泻痢2、热毒疮痈,毒蛇咬伤3、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9~20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应用】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2、跌打损伤3、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阴证疮疡忌用。

【主要性能】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凉肝息风。

【应用】1、痈肿瘰疬,毒蛇咬伤2、湿热泻痢3、血热出血4、热病神昏,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应用】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2、大腹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应用】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2、跌打损伤,吐衄,血淋3、大腹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主要性能】甘、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应用】1、痈疽发背,疔毒恶疮,瘰疬痰核2、癥瘕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应用】1、热毒疮痈,痔疮,咽喉肿痛2、目赤肿痛3、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2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禁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下乳。

【应用】1、疮痈,乳痈2、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使用注意】正虚体弱及孕妇、疮面平塌者慎用。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应用】1、疮痈肿痛或溃久不敛2、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苦、涩,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应用】1、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痈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涩痛3、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慎用。

【主要性能】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尿。

【应用】1、疮痈肿毒2、药食中毒3、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慎用。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多归心肝二经。具有清热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主要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应用】1、热入营血证2、血热出血证3、阴虚津亏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品养阴力弱,清热凉血生津力强。

【使用注意】脾虚大便溏薄者不宜用。

【主要性能】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泻火解毒。

【应用】1、热入营血证2、咽喉肿痛,痈疮瘰疬3、阴虚津亏证

【使用注意】脾虚大便溏者不宜用。反藜芦。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应用】1、热入营血证2、瘀血证3、虚热证4、疮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主要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泻肝火。

【应用】1、热入营血证2、瘀血证3、目赤肿痛,疮痈肿痛

【使用注意】血虚经闭不宜。反藜芦。

【主要性能】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应用】1、热入营血,斑疹紫黑,麻疹不透2、疮疡,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适量,熬膏或油浸外涂。

【主要性能】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应用】1、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2、血热出血证3、疮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先煎。或锉末冲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第五节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或甘寒之品,主归肝、肾经,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主要性能】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清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1、虚热证2、暑热外感3、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用于截疟,可用至60g。鲜品加倍,可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主要性能】苦、咸,寒。归胃、肝经。

【功效】清虚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应用】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2、热入营血证3、热淋,血淋4、疮痈,咽痛,毒蛇咬伤5、虚热外感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主要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热入凉血,清肺降火,生津止咳。

【应用】1、阴虚发热2、血热出血3、肺热咳嗽4、内热消渴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主要性能】甘,微寒。归肝、胃经。

【应用】1、阴虚发热2、疳积发热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1、阴虚发热2、疳积发热3、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关于熊胆的药用功能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