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脱氧核苷酸的作用与功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脱氧核糖核酸核碱基和碱基对对铋的物理吸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脱氧核苷酸的作用与功效和脱氧核糖核酸核碱基和碱基对对铋的物理吸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基因组是世界上所有生物遗传密码的载体,在物种进化和生命繁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揭开基因之谜对于人类了解自己、其他物种甚至世界至关重要。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组成部分。近日,重庆大学WangGuanya等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单个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碱基(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氢键碱基对在单层铋上的吸附特性。
在本文中,作者使用DMol3软件包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选择了广义梯度近似(GGA)和Perdew-Burke-Ernzerhof(PBE)泛函来处理交换相关相互作用。为了准确表征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作者采用了Tkatchenko-Scheffler(TS)方法的色散校正,并采用了带有偏振的双数值(DNP)基组。在计算过程中,作者将自洽场(SCF)的收敛阈值设定为1.0×10?6a.u。
关于单个碱基的吸附,作者在3×3×1的超晶胞上进行研究,并在几何优化和电子性质计算中分别使用4×4×1和8×8×1的Monkhorst-Packk点网格。关于碱基对的吸附,作者在4×4×1的超晶胞上进行研究,并分别使用3×3×1和6×6×1的Monkhorst-Packk点网格对布里渊区进行采样,以进行几何优化和电子性质计算。
此外,作者在z轴方向上建立了15.0?的真空层来屏蔽相邻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计算过程中,所有结构都保持完全松弛,直到达到能量收敛标准:1.0×10?5Ha,力的收敛标准:2.0×10?3Ha/?和位移的收敛标准:5.0×10?4?。
图1.建模策略示意图
铋矿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六边形环拐角处的Bi原子交替位于两个平面中,使其具有类似搓衣板的褶皱特征。基于这些几何特征,作者研究了四个典型的吸附位点,即下平面中的Bi原子、上平面中的铋原子、Bi-Bi键的桥中点和六边形环的空心中心,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1、2、3和4位点。作者以分子A为例,将其近似为矩形切片,然后在组合模型时,它与吸附剂表面具有三种典型的位置关系。
图2.最优几何结构
在结构弛豫之后,最优的结合结构如图2所示,A和T与吸附剂表面保持平行关系,而C和G随着O原子趋向于吸附剂表面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同时,四个系统中的吸附质都会发生轻微变形。根据Eads的大小,吸附强度的顺序为G>C>A>T。
图3.TDOS和PDOS
为了进一步研究吸附的碱基对铋电子性质的影响,作者计算了不同构型的总态密度(TDOS)和分波态密度(PDOS),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四种吸附质在吸附剂的导带中都有很大的贡献,尤其是H原子,但费米能级附近的贡献主要在价带中。
在每种构型中,价带和导带之间都没有杂质带和轨道杂化,并且吸附剂和吸附质的原子之间的大多数轨道杂化发生在?10eV和0eV之间。对于铋上的A、C、G系统,N原子和Bi原子的杂化最为突出,而对于T,由于它有两个O原子,使得O和Bi的杂化最突出。
为了证实物理吸附的本质,作者对四个系统进行了ELF分析,从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铋碱和吸附碱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吸附剂和吸附质在每种情况下都不共享任何电子定位区,这证明它们之间没有形成共价键,其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主导。而G周围的电子局域化程度强于其他三种核碱基。
此外,作者还进行了CDD分析来描述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电荷再分配过程,具体如图5所示。尽管A和T比C和G具有更大的电荷转移,但它们的电荷再分配量非常小。在C和G的吸附系统中,O原子周围发生了大量的电荷积累/消耗。但T中的两个O原子周围没有明显的电荷再分配,这表明O原子在C/G对铋的较强物理吸附中起着重要作用。
图6.不同温度下的解吸时间
如图6所示,在298K的室温下,双马苏碱释放G需要1.08×102s,这比其他物质慢得多。如果温度增加100K,解吸时间将显著缩短。吸附的G只需要3.21×10?2s就可以解吸,而T达到了2.94×10?5s,另外两个都处于10?4s的水平。从而证明了双马苏碱作为一种可回收材料在传感DNA核碱基的可行性。
图7.A-T和C-G对在双马苏碱上的构型
如图7所示,A-T和C-G对都保持着相对平行的关系,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形。从能量上讲,铋对C-G对比对A-T对表现出更强的吸附强度,对应的Eads为-1.26eV和-1.20eV。然而,吸附强度差值相对较小,其原因是C和G中的强电负性原子主要有助于氢键的形成,而不是与铋的相互作用。
图8.TDOS和PDOS
两对吸附系统的TDOS和PDOS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与单碱吸附系统相同,费米能级附近吸附质的电子贡献主要分布在价带中。并且没有新的杂质带和强轨道杂化。通过比较电荷分布,在A-T对吸附系统中,铋是唯一的电子供体,而在C-G对吸附系统,C和铋共同向G提供电子。在孤立对中,0.04|e|的电荷从A转移到T,而0.12|e|电荷从C转移到G。因此,C-G对中G的高极化率极大地削弱了双马苏碱和C之间的相互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嘧啶(T)与双马苏碱的相互作用强度顺序为:G>C>A>T。相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83eV、0.69eV、0.65eV和0.59eV。在吸附过程中,A、G和T从吸附剂中获得电荷,而C向吸附剂提供电荷。作者通过电子性质分析,论证了它们的物理吸附本质。还得出了单个氧原子在铋和C/G之间更强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吸附的G和T在398K下的理论解吸时间分别为3.21×10?2s和2.94×10?5s。
此外,A-T对和C-G对可以吸附在铋石上,吸附能分别为?1.20eV和?1.26eV。作者根据吸附前后对的结构变化,发现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在铋石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Lu-QiTaoet.alPhysisorptionbehaviorsofdeoxyribonucleicacidnucleobasesandbasepairsonbismuthenefromtheoreticalinsightsAppliedSurfaceScience,2023
【华算科技】理论计算培训与测试全都有!【MS杨站长】全平台同名,解锁更多计算干货与学习资料!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