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饮食之道的道?饮食之道

大家好,饮食之道的道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饮食之道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饮食之道的道和饮食之道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1、饮食虽是小道,在中国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并非仅仅是茶余酒后的谈助而已。

2、自古以来,儒道两家,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将人放在宇宙自然间,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存在;儒家则把人放在社会中,说的都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二者视角不一,关注的重心以及得出的结论都有极大差异,然而,却都从饮食着眼。

3、道家讲服食养生,强调食物补精益气的作用,如《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儒家则看到饮食男女这些本能欲望,认为这关涉到人之为人,告子云:“食色,性也。”儒家的另一部经典《礼记》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运篇》)吃饭睡觉出于本能,关涉生命保存和后代接续,自然不可忽视,上述这些话也就不是什么深刻的大道理。但《礼记》又说:“礼之初,始诸饮食。”当人们意识到不能像动物一样茹毛饮血,撕咬抢食,而是要讲规矩,讲熟食烹饪,礼就产生了。可见,在古人看来,吃喝说着简单,却不是小事,它关涉身体饥饱康健,也是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征。

4、因此,人们使用炙、烤、煨、炖、焖、炮、烩、煎、煮、烧等多种方式烹饪天南地北的各色食物,满足了口腹之欲,却也衍生出食药同源、饮食养生的观念。

5、古医家认为中药有四性、五味,而食物也同样如此,因此,食物能入药,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

6、古人认为,食物各有本性,对人体最有益的是具有中和之性的食物,假如稍有所偏,就会偏凉(如绿豆、冬瓜),或偏温(如生姜、红枣),假如过多地偏离“中”,就成“寒”与“热”,就近似药了,这就是凉药或热药的来历。中医的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得了热病当用凉药,反之用热药,这就是所谓“食疗”。

7、《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对药疗和食疗间的关系有着非常卓越的理论。《素问》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用偏性大的药物(如石膏、附子等)治病,有十分的病,只治到六分好就不能再服用了;用普通偏性的药物治疗(如菊花、陈皮等),有十分的病,只治到七分好就可不用;偏性小的药物(如葛根、首乌等),有十分的病,只治到八分即可停用;没有偏性的药物(如淮山、枸杞子),有十分病治到九分就可以。那余下的几分呢?就用谷肉果菜来食疗,慢慢调补,药疗和食补都不可用力过猛,超过限度,就是伤其正也。

8、民谚云:是药三分毒。即便对症的良药,是来自自然的中草药,也要谨慎对待,适度用药,对于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中国人,这属于常识。因此,人们更希望用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用秉性更温和的食物来平衡内在阴阳,也慢慢总结出非常多的食疗食补的智慧

9、古人关注饮食,基于养生,但又不止于此,由饮食而衍生的思想和文化都极为丰富,远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古人认为,这些都蕴含着人生道理,也是治国理念的隐喻。

关于本次饮食之道的道和饮食之道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