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边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标题好像有点儿不确切,史书上并没有将瑶族划分为东边瑶或西边瑶。我这样说,是根据乳源我家的地理位置而言的。如果有错,那是我父亲的事。
2、父亲有一个瑶胞同年叫赵玉连,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羊碰山叩头结拜的。“天下同年第一亲”。所以我发现父亲每当谈起他的同年时,似乎比我们的父子关系还要密切。
3、父亲把羊碰山的同年称为西边瑶,就连羊碰山的茶叶也被称为西边茶。因为太阳确实是从羊碰山那边落下去,所以我记住了这最为初级的天文地理常识。
4、我终于没有去成羊碰山,这多少是件憾事。但我有幸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过必背,这是否也算一种补偿呢?
5、必背位于羊碰山相反的方向,与我家正好三点成一线,我记得太阳每日就是从必背方向升起来的。于是我想,必背的瑶胞该是称为东边瑶了。没道理光有西边瑶而缺了东边瑶的。
6、然而我无意将乳源的瑶胞再划分出南边瑶和北边瑶来,这对于中国瑶族的认识,无异于井蛙之见。
7、重要的是我到过三次必背,这三访东边瑶使我对瑶族同胞总算有了个极粗浅的认识,尽管这认识粗浅得一如日出为东日落为西。
8、1969年年底,我们中学的文艺宣传队下乡作巡回演出,大年三十晚刚好转到必背。当时必背还没有通公路,车到游溪便将我们卸了下来。这等于说,我们是背着行李乐器和道具翻山越岭为“贫下中瑶”送戏进山来的,所以颇有点儿播种文化的自豪感。
9、就在瑶家的木楼下,大地作舞台,青山作布景,鼓乐一奏,便演将起来。
10、然而那是什么样的演出啊!举起一盏马灯便是李铁梅;抓把鸡毛掸子也算杨子荣;嗓子吊不上去可作低八度处理;裤腰带跳松了便改为叉腰舞……
11、令人欣慰的是,尽管这样水而又平的演出,也博得了广大“贫下中瑶”的热烈掌声。而且当演出完毕的时候,还见许多松明火把从周围四山八岭上星星点点而来,以至我们不得不选最简单的节目作加场演出。
12、第二天大年初一,瑶胞们燃起鞭炮欢送我们,并由一位瑶胞大叔扛着猎枪从另一条山路上护送我们出山。
13、初访东边瑶,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年三十晚那每人一大碗焖烂的熏肉——爽滑可口、肥而不腻、淳香扑鼻、耐人寻味。像这样的“革命化春节”,我倒乐意年年过下去。
14、热情好客,贫穷而又倾自己之所有,这就是东边瑶么?
15、由此,我突然想起了西边瑶来。父亲常说同年爷最大方,无论是谁,进门就是客,哪怕缸里还剩半筒米,也要煮来吃掉,以至我常为同年爷的下一餐操心……
16、一别十六载,我以为再没机会进瑶山了,毕竟我没有跟瑶胞认同年。
17、然而在1986年的11月底,一个诗一样美好的冬之旅——韶关五月诗社组织瑶山采风,使我又有机会重访东边瑶。
18、这一回到必背不是送戏上门了,而是来寻找诗的灵感。由于任务在身,便专找有瑶族特色的看——服饰、建筑、耕耘、饮食……
19、与此同时,《广东画报》社也恰巧来了两位摄影记者,我们就索性跟了他俩去转。
20、走着走着,只见摄影师的镜头聚焦处,有位七十多岁的瑶族老太婆正闭着眼睛在尖声细唱,身边围着五六个学龄前儿童,全都抬头侧耳地听着。唱些什么,天晓得。但肯定是歌,不会是喊冤。
21、然就类似这样的图景,我想上画报或许可以,上诗可不一定行,至少在我是不行。
22、我总觉得眼前像一棵粗皮老树,而脚下则长出些嫩枝绿叶。这在山里太常见了,不足为奇,更不足为诗。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只有当审美者感觉到审美对象的美时,才会被唤起。可我看不出美在哪里。
23、于是转而去注意姑娘。瑶家姑娘倒是蛮多,而且一个个美得楚楚动人。谁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说服得几位瑶族姑娘与我们合影留念,条件是冲晒出来之后要寄给她们每人一张。结果呢,相是照了,可诗的灵感还是鬼影不见。
24、再看看路上行人,瑶胞们或挑着担子,或背着行囊,或提着东西,或空着两手,来的来,去的去,一个个行色匆匆,忙于营生,绝不因小镇上出现了几个诗人而表示新奇或大惊小怪。却反倒显得我们太没教养太没见识了,老远的专门从城里跑到这山地方来看人……那短短的青蓝色布制大襟衫,胸前及背后都绣着一幅方形图案,这到底是什么图腾象征呢?我没有见过同年爷,但总算见过同年母。我亲眼见她给我的母亲刮痧、烧艾和扎梅花针。我小时候怕见瑶胞,回家后见此情景掉头就跑了出去。我没有看清她的面孔,只记得士林蓝粗布的清朝服和盖在头上的千层巾,还有她那对银耳环和银手镯至今也仿佛仍在叮当作响……然而,清朝离我们太远,盘王离我们更远,诗的灵感想必也远在神不知鬼不觉的冥冥之中,要不就是我将美感、快感、联想和实用主义一古脑儿搅混同了,所以才这样的发现不了诗……眼下正是隆冬季节,山花并不因诗人的到来而提早盛开。木楼依旧。青山故然。一切都是那样的原装本色,质朴无华,实实在在。一如盘王子孙的淳风朴俗,一如风味不变的瑶家熏肉和麻石水酿就的苦爽酒……天哪!这不正是属于瑶家的诗么?看几天来我都错过了些什么!正待要重新去寻找,楼下已经按响汽车喇叭了,却原来归期已到,而我还在阳台上倚栏断想!
25、三访东边瑶最为轻松,既没有演出的紧张,也不为写诗而苦恼,整个儿的任务、性质、方针、政策全围绕一个玩字。就在1991年的6月初,省作协一位老诗人要到瑶山去走走,韶关市文联要派几个人一路陪同。我说我曾两次到过必背,人不熟路熟。老诗人一高兴,便把我捎带上了。其实我糊弄谁不行?偏要去糊弄老诗人!
26、对必背我人不熟是真,路熟可是假的。车到一个三岔路口,司机停了下来,问必背往哪个方向去。这时,老诗人拍了拍我:“看你的啦,瑶山通”。我见老诗人如此器重我,不禁心头一热,忙说:“往东往东”。谁知话刚说完,车上的人全笑了起来,说是如果往东的话,我们的面包车只好掉头回韶关了。最后还是问了个过路人,这才明确方向——应该往西。
27、我的方位概念极差,转身便分不清东西南北。只知道必背在乳源我家的东边,没想到它竟会处在韶关的西部。
28、我情知这一教训不仅是方向性的错误,便学会谦虚谨慎了起来。行路不敢抢先,凡事不再搭嘴,一时缄默老实得可爱,权当我第一次来访瑶山。
29、甚至当他们在讨论民族楼里的那幅壁画时,说到那上面有一只狗便是瑶族人的图腾象征。我很想说那只狗恐怕是盘王家里养的,但终于没敢说出来。万一那只狗比盘王早生一百万年呢?这谬误可要比汽车掉头回韶关远得多了。即便是东西方向距离越拉越大,但地球毕竟是圆的,总有找得到必背的时候。
30、然而我毕竟不是瑶山通,所以谦虚谨慎还是学得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特别是观看了一场真正的瑶族歌舞之后,我甚至觉得,即便让我在这里潜心地研究十年,我也只能对瑶胞作个皮毛性的了解。瑶胞,对我来说永远是个谜。
31、歌舞表演在一条坑边的平台上进行,这里有钢筋水泥仿制的一间“杉皮寮”,大小能容纳几百名观众。“演员”们平时在林业队里集体劳动,他们换了服装就登场,演出随时进行,有时一天还要演几场。
32、我们坐在同样是仿制的“松树凳”上,耳闻目睹了一场瑶族风格的精彩表演。
33、《耕山忙》——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
34、《丰收乐》——勤劳致富的喜悦情景;
35、《盘王舞》——勇敢坚忍的民族性格;
36、《赛歌台》——心曲竞吐的瑶家风情。
37、而尤具特色的是绝技表演《独木行舟》。只见一位精壮男子,手持竹篙,脚踩一根杉木,就在那清澈透明的山溪水里,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竟与划船一般平稳,且轻巧如燕,进退自如。
38、这才叫环境造就人哩。瑶家人在山溪里放木,连扎木排的条件都没有,须得这“独木行舟”才能水蛇般顺流而下,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艺术表演,实则是瑶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练就出来的特技本领。过去我也曾看过许多关于瑶族的艺术表演,但那大多是专业艺术团体的代劳。而眼下所看到的,却是货真价实的瑶家儿女在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
39、那么,这些为我们作精湛表演的瑶族同胞,就是当年打着松明火把来观看我们演出的东边瑶么?
40、另外,近几年来有不少外国瑶胞和瑶族语言专家到必背考察或寻根问祖。这其中的奥秘和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41、还有,省特级教师、瑶族人邓菊花,率先在必背小学采用瑶语、客家语和普通话混合教学法,为我国少数民族的教学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来,这对于小瑶胞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
42、再就是,中国开设瑶语课、设立瑶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而一个世界性的发展瑶族文化的势头也业已形成。
43、难道说,一个扛着猎枪、打着绑腿、穿着草鞋、向来被认为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瑶族,如今正在翻山越岭抄近路走向世界?
44、有人认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瑶族同胞都是从中国流落出去的。假如是这样,我看不独必背才是东边瑶了,全中国的瑶族同胞都该称为东边瑶!
45、我这样说,是根据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而言的。如果有错,那是我自己的事。
关于中瑶,东边瑶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