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京韵大鼓骆玉笙(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

大家好,关于京韵大鼓骆玉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京韵大鼓许多唱词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晦涩难解,在曲艺中相对雅致,观众和演员的文化层次也比较高。民国年间形成了三大流派——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他们对京韵大鼓都有独特的创造,演唱艺术自成一家。小彩舞骆玉笙横空出世,创立骆派,同时期的还有良小楼、金慧君、章翠凤等,共同构成了京韵大鼓的艺术画卷。

骆玉笙1914年出生在江南,自己根本不知道确切的出生地点。她刚刚6个月被送给江湖艺人天津人骆彩武做养女,“小彩舞”这个艺名最初就是这样得来的。她从4岁起她就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常常是骆彩武在变魔术的时候,把骆玉笙变出来,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二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需要关心与呵护的时候,而骆玉笙却已经在为衣食奔波了,有了伤心的事没法对别人说,有了高兴的事还是没人听,她只好用唱戏来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后来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无限感慨地说:“哎,我是唱着长大的。”

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刘(宝全)派大鼓曲目。韩根据她的音色特点,为她设计独特唱腔,使她后来获“金嗓歌王”称号。后兼采“少白(凤鸣)派”、“白(云鹏)派”之长,形成“骆派”风格。早期以演唱悲曲见长。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1936年,又是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来到了北方曲艺的发祥地——天津。初到津城,在师父多方奔走下,中原游艺场勉强答应让她试演三天,如果观众不爱听立马卷铺盖走人。骆玉笙一想起这三天打炮戏关乎着自己今后的命运,就手心出汗,腿发软。见此情景,师父胸有成竹地说:“天津观众吃火爆,你的《击鼓骂曹》是凤鸣师兄的拿手戏,天津很少有人唱,拿它打炮,保管你一举成名。”

果不出师父所料,头一天,演《击鼓骂曹》时,韩永禄的三弦清脆悦耳,烘云托月,骆玉笙的鼓点时而激昂愤慨,时而欢快流畅,唱腔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嗓音高亢嘹亮,唱一落儿涨一次弦,特别是最后的一个“嘎调”,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有了头一天的成功,第二天、第三天的《大西厢》、《七星灯》,她唱得也就轻松多了。三天戏下来,天津卫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打南边来了个大鼓妞儿,嗓子真叫一个冲!”

同年9月,小梨园重张,经理即将骆玉笙请进了天津杂耍的最高殿堂――小梨园。刚开始,骆玉笙排在中场,但她每一出场都赢得满堂彩,仅仅演出20天,她就升到了攒底,小彩舞的名字已跃居头牌!每天演出前台口摆满了观众送的十几个大花篮,还有人送来了霓虹灯高悬在园子门首,上书“金嗓歌王小彩舞”几个醒目大字。“小彩舞”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天津卫,骆玉笙红了!各家园子争着约她演出,她经常是一天赶三家园子,还要去几家电台播音。小梨园也火了,场场爆满,观众趋之若鹜,竞相争睹“金嗓歌王”的风采。从1936年到1939年,骆玉笙长期在小梨园挑大梁。单弦大王荣剑尘,相声泰斗张寿臣、侯一尘,乐亭大鼓王佩臣,这“四梁四柱”甘为她做绿叶,所以有人说:“这是四大朝臣(四人名字最未一字均为臣音)傍着金嗓歌王。”

解放后,1951年参加天津曲艺团,不再称艺名,改用本名骆玉笙。唱段以声情激越、昂扬向上著称,演唱的新编革命题材曲目《黄继光》、《光荣的航程》等获得赞誉。由于文革期间她没有放弃对曲艺事业的追求,坚持练功,使得花甲之年重登舞台的骆玉笙仍然保持着自己充沛的舞台活力,1980年,津门曲荟时隔18年后再度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天津曲艺界的盛会,名家云集,在次演出活动中,她演唱了《子期听琴》、《祭晴雯》等曲目,此后,历届津门曲荟也都能看到骆玉笙登场。

骆玉笙的特点是嗓音横竖兼有,高低自然,音域宽广、韵味醇厚,既有刘派高亢、清脆的特点,又有白派行腔委婉的风格。她对各派的长处和其他姊妹艺术中的营养兼收并蓄,加以融化,在将近四十年的舞台实践中不断革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演唱的《剑阁闻铃》,那低回婉转的腔调,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似的,当唱到“我的妃子呀……”,那份真挚深厚之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令人回肠荡气。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剑阁闻铃》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流派,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骆派最著名的唱段。

在骆玉笙之前的京韵大鼓,特别是刘派的曲目,大多以敷演故事为主,而《剑阁闻铃》却以抒情为主,用哀婉凄凉的曲调,极力渲染秋风秋雨中行宫的萧条寂寞,骆玉笙基于对唱词的反复品味,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细腻勾画出唐明皇抚今追昔,悔、愧、怨、恨交织的复杂心情。使人听后如饮醇醪,不觉醉入其中,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这段节目她自40年代起演唱,50年始终不衰,并以此获得金唱片奖。

刘派的京韵大鼓是以阳刚著称,抒情以“壮美”为特征。白派、少白派变阳刚为阴柔,抒情风格变“壮美”为“优美”。而骆派所追求的更多的则是内在的表现,含蓄、深沉。她无论演唱哪一个曲目,都把“应该如何唱出情来”放在第一位。有了准确的定位,她就想方设法去挖掘、处理段子里的每一处可以抒发感情的地方,并依此去装腔唱曲。自然也就有了骆派与其他流派的区别。

比如演唱脍炙人口的《丑末寅初》,其中有“直冲霄汉”四字,刘宝全的唱法是将“汉”字挑高后撂在那里,显得很脆。她则在“汉”字后面加了个“哪”字,声调向下,便显示出柔婉且又含蓄的特色。辅助她能够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曲调的选择、运用至关重要。如:唱“渔翁出舱解开了缆”这句,她唱“渔翁出舱”四个字使用了颤音。她的这种颤音非常优美、极其独特。

她变铿锵为委婉,把高亢与低回融合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达到这种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正是她那优美的颤音。她对刘、白、少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颤音的运用开始的。颤音使她的唱腔细腻委婉,便于抒发缠绵悱恻之情。颤音使她那既能高亢峭拔,又能低回婉转的声音变得更加圆润华美、晶莹明丽。可以认为,颤音的合理使用是她对京韵大鼓音乐的一个创造。自然也就成为骆派京韵大鼓的一个重要特征。

骆玉笙也是一位优秀的曲艺改革家,她与她的弦师共同研究,在少白派的《击鼓骂曹》的基础上改单键击书鼓为双键击花盆鼓,可看性大大提升,后来成为了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后人还总结了刘、白、骆三位大师的共同具备的几大特点:

1、天赋优越——他们大多能够“从低往上翻,翻到九重天”。刘宝全往往能在一个曲目中跨越20个音阶。金嗓鼓王骆玉笙晚年尚能由低音5唱到高音5。

2、咬字清晰——他们咬字准确、清楚。“不飘不到讲四声”。当行腔与字音声调发生矛盾时,他们都通过加装饰音予以校正,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他们吐字时,字头准确,有力量,有弹性。字头经字劲、字腹到字尾的过渡、交待圆转而不露痕迹。

3、发声科学——在发声方法上,他们灵活使用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发声效果上,他们高低音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他歌唱手段的关系上,他们声随字发,声随腔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比如:刘宝全、骆玉笙吸收借鉴京剧的发声方法,充分运用丹田气及头腔、上腭窦、鼻腔、口腔、胸腔的共鸣,加剧了音的力度。真假声结合的立音和醇厚优美的低音分别成为刘宝全、骆玉笙的明显标志之一。

4、善于运用气息——他们皆能气发丹田,上下贯通,以“气为音之帅”。气不粗则音不浮,气不细则音不薄,气不浊则音不滞,气不散则音不竭。充足的气息保护了他们的嗓音,支持着他们的歌唱。刘宝全、骆玉笙大多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或联合呼吸法,因而气息充分,演唱时一气呵成。

5、行腔流畅优美——他们的行腔,不仅字正腔圆,而且节奏徐疾,声音高低、字音强弱、气上轻重的设置、搭配,特别讲究,富于变化,从而使唱腔十分婉转流畅。

6、运腔技巧高超——他们善于运用技法装饰美化唱腔,并因之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骆玉笙吐字归韵时,充分利用字的韵母作拖腔来描绘形象,抒发情感,对人辰、中东韵带n或ng的韵母,她往往用鼻音哼鸣,发挥了鼻音共鸣的深沉效果。

7、表演形美神美——他们“变脸换人”,“变眼换人”,一扭脸,一变视线,即能塑造或区分不同的人物,通过神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表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眼神的引领配合下,以不同的手势,表现不同的人物的身份、特点,摹拟事物,表示空间;以潇洒、漂亮的身段,塑造人物形象;以扇、板、鼓楗为道具,摹拟刀、枪、船桨等事物,帮助表演。比如:刘宝全演唱的每个曲目,均设计有几个幅度很大的精彩身段,如:《长板坡》、《关黄对刀》、《宁武关》等等。又如:骆玉笙的《丑末寅初》曲目,当唱到“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船,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时,骆有个摇橹的动作,非常优美、洒脱、飘逸。

8、讲求韵味——他们不仅“腔儿花”,音乐优美,而且“味儿厚”,隽永传神。“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声情并茂、余音袅袅,令观众悠然神往,百听不厌。他们的演唱无不具备这一特色。

尽管各个流派对京韵大鼓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使这一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重要作用,但,时今几乎再无演员研习张、少白两派,而宗刘,宗白的演员也为数不多,如同京剧净行中的“十净九裘(盛戎)”现象,凡学、唱京韵大鼓者,宗骆派的最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骆派产生最晚,其创造者骆玉笙可以汲取先前几个流派的精华,并能有所借鉴地给以发展,自然而然,也就更能满足今日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纵观刘、白、骆三派,唯有骆玉笙所创造的“骆派”是跨越两个不同时代的艺术流派。她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着力进行改革、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京韵大鼓这一极为完整又相当凝固的鼓曲形式,在表现新生活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又使其风格更为浓郁,艺术更为成熟,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个流派。

骆玉笙在继承并发扬了传统节目的同时,也努力创编新时代的作品,新编历史题材作品:《和氏璧》、《祭晴雯》、《卧薪尝胆》、《将相和》、《正气歌》;红色题材作品:《光荣的航行》、《邱少云》、《黄继光》、《夜请李月华》、《梅怀青》、《黎明的赞歌》、《韩英见娘》;经典小段:《文人与酒》、《万里春光》、《金门潮》、《送瘟神》、《杨开慧》,其中很多节目至今仍在舞台常演不衰。其中《剑阁闻铃》是骆派京韵大鼓的最具特色代表作,60年代曾被拍摄成电影。1993年第八届津门曲荟,骆玉笙以80高龄演唱《击鼓骂曹》,高难度的击鼓动作依然完成得堪称完美,成为一段佳话。

2002年5月5日,这位艺术大师因呼吸系统衰竭在天津辞世,享年89岁,她在寂静中离开亲人,离开她热爱的文艺舞台和观众。她炉火纯青的艺术,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独占一席,被中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誉为“国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分别以不同方式对骆玉笙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她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她的恩师韩永禄先生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生于1876年,北京人,家住北京南城,幼年从北京梅花调名票友文玉福(一作文玉森)学艺。学成后,与南城艺人金万昌、韩永忠、苏启元等革新了文玉福比较平板的腔调,用王文瑞提供的《黛玉思亲》、《宝玉探病》等新词,由金万昌演唱,他弹三弦、霍连仲拉四胡、苏启元操琵琶伴奏,在石头胡同北口杂耍馆四海升平演出。听众很欢迎当时新创的这种“一字九啭”的腔调,他们便标榜它为“南板梅花调”。他与苏启元一起为金万昌创作了不少新腔和过门,改革了唱法,乃至形成了金派梅花大鼓。时人称其为“三弦圣手”。

民国四年(1915年)以前,他加入了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领衔的宝全堂艺曲改良杂技社,为刘宝全弹弦伴奏多年,参与了刘派京韵大鼓的唱腔创造与音乐设计。他将北方鼓曲伴奏常用的中型三弦(弦子鼓)改为大三弦,自创一套三弦伴奏法,在鼓曲界有很大影响。他在三弦伴奏艺术上造诣很高,富有独创性,同时对鼓曲演唱艺术有精深研究,曾为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金慧君(艺名小黑姑娘)伴奏。

京韵大鼓名家良小楼、骆玉笙(小彩舞)、章翠凤和弦师白凤岩曾拜他为师,受过他的教益。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晚年仍向弟子白凤岩请教;他尊重别人的艺术创造,征得白凤岩、白凤鸣同意,将“少白派”京韵大鼓曲目、唱腔转授与骆玉笙。1935年起,他主要为骆玉笙伴奏,使骆玉笙较好地继承了京韵大鼓刘派和其他流派的艺术,与之共同创造了《剑阁闻铃》、《红梅阁》等曲目,还帮助骆玉笙创造了“嘎调”唱法,为骆派京韵大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于1940年去世。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京韵大鼓骆玉笙和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