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何国华和养路机械创新征程上的诗意追梦者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何国华以及养路机械创新征程上的诗意追梦者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原创铁科院2023-08-1017:28发表于北京
2、收录于合集#我是党员30#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90
3、何国华,中共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铁建所养路机械事业部副主任,长期从事养路机械、轨道测量、特种施工与检测装备研究、设计和标准编制工作,担任ISO国际标准“大型养路机械”工作组(TC269/SC1WG04)召集人。荣获省部级奖励9项,局级奖励8项,授权国家专利30多项,首都劳动奖章、茅以升青年科技创新奖、铁科院科技开发奖、铁科院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
4、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动车组列车全新亮相,拉开了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序幕。这一年,一身书卷气、刚参加完研究生答辩的何国华,坐着新提速的直达列车,从长沙来到北京,来到铁科院,投身中国铁路轰轰烈烈大发展的主战场,开启了他服务铁路技术创新的新旅程,这一干就是十数载光阴。
5、初到工作岗位的何国华,见到最多的是凌晨同事们在天窗点努力工作的身影,捣固车、稳定车等一列列大型养路机械编组作业,奋力夯实路基。第六次大提速和高速铁路的出现,对铁路部门又提出了全新要求,轨道需要具有更高的几何精度。“新的问题孕育新的希望,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满足提速线路高平顺性要求,需要更多捣固车具备‘自动起拨道作业’功能,而这又需要新的两维激光准直系统指导捣固车作业,我毫不犹豫加入两维激光准直系统研发团队”。忆往昔峥嵘岁月,何国华难掩激动。
6、说干就干,何国华和团队日夜兼程,从东北小镇街基到羊城广州,历经30多次室内试验和30多次综合试验,攻克了强光干扰、高温水汽扰动、传输功率衰减等一个个难题。经过3年的艰苦钻研及应用验证,他们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维激光准直系统,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功能和性能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批量装备国产捣固车。
7、令何国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次无意中与进口产品的同台PK。2009年,产品样机在主机制造企业试验线上进行装车出厂性能调试,一直稳定的接收数据数值突然发生变化,无论怎样调试都难以消除。一筹莫展的团队成员,尝试用进口设备进行测试,发现接收数据数值变化更大。经过反复查找原因,最后发现竟然是线路旁洗车房洗车水雾影响了激光传输。得知结果的团队成员欣喜若狂,一个小小的意外证明了自研产品性能优于进口产品。那一刻,已成长为养路机械研发技术骨干的何国华百感交集,不能太过迷信进口产品,始终坚持自立自强,才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剑。
8、在高速铁路的一些特殊地段,建设时需要采用有砟轨道,但道床养护存在困难,采用自主研发的聚氨酯固化技术是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在聚氨酯固化技术应用之初,我国没有与之配套的施工装备,严重制约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9、“针对这一问题,铁建所成立联合研发团队,我有幸是其中一员,开始了聚氨酯固化道床施工装备的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但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攻坚项目。”从何国华的回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紧张,要在沪昆高铁联调联试前完成北盘江特大桥道床固化任务,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15个月。
10、奋斗的历程注定是艰辛的。“该装备研制经验几近空白,但是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的信念却无比坚定”,何国华和团队白天进行调研、技术研讨,晚上进行图纸绘制、仿真计算,不断优化方案。经过半年多的不断完善,整体产品结构方案最终定型。
11、随之而来的又一个难题摆在何国华面前。装备由多节车辆构成,体积庞大,没有适宜的试验线路进行连续作业试验。“这就意味着装备第一次联合作业就是最终的工程线路施工,没有上线联调的机会。”何国华和团队将装备各系统通过仿真分析、设计试验台架、模拟试验线路等分别进行性能验证,先后破解快速浇注、快速烘干、装备上下平车、原料连续供应等一个个技术难题。
12、2016年春节,装备研制进入最后各部分性能匹配验证的关键阶段,何国华和团队在外协制造工厂车间里进行着设备最终的组装调试。外面漫天飞雪,车间内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大家为了尽快完成道床快速烘干、多头快速浇注等性能匹配试验干得热火朝天。2016年5月12日,装备通过国铁集团科信部组织的试用评审,达到了上线施工作业要求。
13、终于到了提交答卷的时刻。“我们都是第一次,新装备第一次在实际线路施工,技术人员第一次参与施工,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更多的是对装备和技术充满信心。”头顶烈日,面迎强紫外线,脚下是道床石砟烘干后的余温,身上的工作服不知被汗水湿透几遍,他们凭借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着、努力着。
14、经过20多天的艰辛作业,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聚氨酯固化道床施工任务于2016年7月22日圆满完成。这是铁科院聚氨酯固化道床施工设备的首次现场成功运用,有效解决了聚氨酯固化道床快速浇注的工程应用难题,突破了国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聚氨酯固化道床快速施工装备空白,实现了大跨度桥梁铺设聚氨酯固化道床的世界性突破。
15、站在单跨445米世界第一拱桥的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上,何国华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写出了最能代表自己和团队心声的诗篇:
16、烟雾缭绕车轰鸣,悬崖陡立忘我行。
17、桥东日出桥西雨,半是笑意半愁容。
18、深浅不知足下路,遥望半山可摘星。
19、最是青春留不住,无限风光在险峰。
20、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养路机械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保障线路运行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以大型养路机械为主要作业手段的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新格局。但也存在部分困难地段养修没有专用大型设备等特殊性问题。
21、创新永无止境,服务铁路高质量发展初心不改。
22、由于国内早期部分既有有砟线路隧道、桥梁道床宽度较小,无法采用既有清筛车进行机械化清筛,采用人工清筛作业效率低。2016年开始,何国华和团队瞄准这一难题,展开了适应狭小作业空间的自主化隧道桥梁清筛车研制工作。
23、通过在既有设备上加装改造、反复试验验证,提出减少作业扬尘的车载式水雾喷淋装置和通风装置技术方案,解决了狭窄道床挖掘、隧道内作业区域粉尘浓度大、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等难题。适用于隧道、桥梁狭小挖掘宽度的清筛车于2020年10月开始正式上线试用,首次实现了难度较大的单线铁路隧道机械化清筛作业,创建了隧道机械化清筛施工模型,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空白,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2022年项目成果成功实现转化,批量装备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同时,何国华也迈出了国际化步伐。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建立了我国养路机械技术标准体系,先后编制技术标准30多项,并代表中国担任ISO国际标准“大型养路机械”工作组(TC269/SC1WG04)召集人。“中国铁路‘走出去’当然是方方面面的‘走出去’,大机必定当仁不让”。自主创新给了何国华、给了中国铁路人“走出去”的勇气和底气。
25、“国际工作组刚成立时,外方曾傲慢指出他们大型养路机械的EN标准完全可以直接转化为ISO国际标准,但当我们提出中国铁路有更加全面的运营场景和经验,足够支撑ISO国际标准制定时,他们最终无言以对,这就是中国铁路科技创新的底气。”2022年6月举行的ISO/TC269/SC1国际会议上与外方的争论场景,何国华依然历历在目。在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中,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坚定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
26、“经常有人问我,到底是什么让我在养路机械研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想是一种情怀,在一个行业待久了而积淀的感情。”何国华看着书淡淡地说,阅读和写作是他工作之余的唯一爱好,“阅读能让我不断获取有益能量,也能让我进入只属于自己的恬静空间,同时在那里我还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何国华把情怀融入通往未来的轨道,奋斗的历程变得丰富多彩。
27、踏上新征程,何国华又全心投入到新一代大型养路机械的研发工作中。小专业,大作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召下,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的统领下,他和团队必当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中国铁路养路机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8、素材来源:铁建所编辑:高红义邓彩屏刘家豪
关于何国华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