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典史是什么官 古代典史是个什么官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典史是什么官的一些知识点,和古代典史是个什么官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典史一职始于元代,该职又称为县尉,与县丞、主簿同为知县的下属官员,其职能类似于今天的县级公安局长,负责缉捕、监狱的工作。因为排位在第四,因此被民间称为“四爷”,又因为办公场所在知县衙门的西侧,有时候又被称为“西衙”。

2、典史虽然是连品秩都没有的官员,但与一般的“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典史是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的,属于“朝廷命官”。在没有县丞、主簿的时候,兼领县丞或主簿之职,兼管钱粮、户籍、治安之务。明朝的著名宰相杨士奇,曾经写了一首题为《寄昌平吴典史·其一》的七言绝句,说到了典史兼领县丞之职这件事情:“为问昌平吴典史,到官民事近如何。清时雨露涵濡厚,想见丰年黍稌多。”

3、上面一首“十字令”,是描写典史擅作威福的,出自于《归田琐记》一书中,作者是曾经在清朝道光年间,担任过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的梁章钜。

4、梁章钜由于身处高位,对典史作威作福的描写,虽然很形象很生动,但在细节上还是过于概括。还不如看看那些担任典史的人,是怎么自己来现身说法的吧。

5、根据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的记载,说的是在四川的许多县衙里,县令手下的那些典史等衙门差役,最喜欢办理的案件是盗窃案,因为办理这这一类案件,有一个所谓的“贼开花”办案套路:

6、这些典史们会利用办案之机,唆使那些被当场抓住的小偷,在被盗失主的左邻右舍中,指认那些很有钱财的但是没有势力背景的人家,诬陷这些人家窝藏小偷的赃款赃物,以破案追赃为名,把这些人家的当家人抓起来。如果没有抓住所谓的小偷也好办,就以有窝藏小偷赃款赃物的嫌疑为名,直接就将这些无权无势的富人关押起来。

7、这些富人家明明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但为了解救亲人,不得不破财免灾拿钱赎人。当典史们拿到钱后,就会把这些关押的富人们一一的放了出来,并且当众宣布他们没有犯窝藏罪。

8、这种一家被贼偷数家被牵连的现象,被老百姓称为“贼开花”。

9、这其中有一个典史,为了显示自己的这种功绩,甚至洋洋自得的写了一副“若要子孙能结果,除非贼案不开花”的对联,竟然堂而皇之的悬挂在办案的公堂上。

10、当然也有典史对此并不认同,马叙伦在《石屋余渖》一书中,曾经说到了这么一件事:他的外祖父邹蓉阁,在江苏省松江府金山县当典史时,在办公室里挂了一副自己手写的“三间东倒西坍屋,一个芝麻绿豆官”对联,以此描写典史的窘境和落魄。

11、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担任典史的人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

12、在《清稗类钞》中,有一则“杨某就食于人”的故事:“河南渑池县典史杨某之在任也,不挈眷,不举火,终日就食于富商。闻继任者至,匿不见,惧交卸也。知县某不获已,签拘之,乃得,迫令交印焉。”

13、作者徐珂通过白描的手法,用四格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了一个杨姓典史人生经历中非常滑稽有趣的片段:

14、画面一:这个杨某人在河南渑池县当典史期间,由于没有携带家眷,所以就没有在居住地开火烧饭,他平时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当地一个富户人家白吃白喝的。

15、画面二:有一天,这个杨某人听说有一个继任者,要来接替他的消息后,就携带着典史的官印,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不愿意同这个继任者见面,办理典史工作的交接。

16、画面三:渑池县的知县,在知道这个杨某人死活不愿意出来的情况后,不得不从渑池县正堂的签筒中,拔出一根拘捕人犯的火签,交给了这个典史的继任者,命令这个典史继任者,把这个在任典史杨某人火速的拘捕过来。

17、画面四:这个本来是履行一直抓别人职务的典史杨某人,就这样的被现在这个典史继任者,从藏匿之地火速抓来以后,不得不在渑池县县衙的公堂上,在渑池县知县的见证下,乖乖的向这个继任者移交了典史的官方大印。

18、明朝人江东伟在《芙蓉镜寓言》一书中,记录了曾经在当朝的英宗皇帝期间,做过兵部尚书的石璞的一件往事:

19、石璞有一个同族的家乡人,在外省的某一个县里担任典史。

20、有一天,石璞听说这个人落职回到了家乡,就到他家里去安慰安慰他。

21、谁知刚走进这家人的家门口,石璞整个人就被彻底的震撼住了,只见客堂的案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多件光芒耀眼的金银物件。

22、石璞满心好奇的询问道“老弟,你做了几年的典史啊?”

23、这个人闷闷不乐地回答说:“做了三年不到的典史。”

24、《芙蓉镜寓言》的原文是:“未满考也。”

25、所谓的满考是指古代的官吏考核制度,规定官吏任期满三年后,就要进行考课也就是政绩考核,然后根据考课结果,实施升降奖惩。该制度始源于尧舜时代,根据《尚书舜典》的记载,帝舜首先提出了“三载考绩”的做法,从此以后就形成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朝代。

26、因此该典史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根据他一年只有三十两官俸银的合法收入,如果不是贪赃枉法,根本就不可能获取十多件的金银物件。

27、石璞听到他的回答后,已经知道面前的这些金银物件来路不正。只是很不解这个人,面对如此多的不法收入,为什么不继续作典史了呢?于是再次问道:“那你为什么又不干了呢?”

28、这个人一脸恨恨的回答说:“哎呀!不瞒你说,不是我不干,而是那些曾经被我管理过的刁民们,为了报复我,就向上司诬告我贪赃枉法,所以我就被上司撤职了。”

29、石璞很认真的看着这个人说:“你也是真够幸运的,如果你是在我的手下,就不仅仅是撤职了事了,而是要被严查严办,你哪里还能像今天这样,大摇大摆的荣归故里?”

30、当然啦,典史中也有好人,例如明代的曹鼐。

31、《明史》是这样为他立传的:“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

32、说的是曹鼐年纪轻轻就很有远大志向,在明朝宣宗宣德二年,他乡试考中举人后,就被吏部委派到一个叫做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地方做训导,也就是掌管教育、文书、修史等事。

33、他获得这个任命后,觉得做训导不是他的人生理想,他不想担任学官了此一生。于是就向吏部提出申请,表示他可以到地方州县从事任何工作,就是不想当这个训导。

34、吏部于是再次发布委任令,委任他为江西泰和县典史。

35、在泰和县的典史任上,曹鼐在工作时认认真真的工作,深受好评,在业余时认认真真的读书,准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36、在其后的乡试中考中举人,在会试中考中进士,然后在殿试中,被宣德皇帝亲点为状元。

37、曹鼐以卑微的典史身份,完成了人生的美好逆袭,一跃成为明代历史上两次中举、会试第二、殿试夺魁的新科状元。

38、明朝人焦竑在《玉堂丛语》书中,记载了一个“曹鼐不可”的轶事,说的是曹鼐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潜规则女犯人:

39、明朝宣宗宣德年间,曹鼐在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担任典史,有一天晚上,他经过千辛万苦,抓到了一个在逃的女贼。

40、《玉堂丛语》的原文是:“曹鼐为泰和典史,因捕盗,获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动。”

41、借着跳动的火把光亮,曹鼐看见这个女贼长的是天生丽质,就忍不住的多看了女贼几眼,这时候心里面就很有一些非分的想法。

42、由于天黑路远,当时无法将女贼押回县衙。面对这个漂亮女贼,曹鼐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又拿出一张小小的纸片,写下了“曹鼐不可”四个字。

43、写完以后,他强迫自己一直盯着这张纸,强迫自己把这四个字的一笔一画记在脑海,在快要觉得把握不住的时候,他就把这张纸头放在火把上烧掉,他希望借助于火把上的火,把自己这个肮脏的念头一起烧掉。

44、这张纸头烧掉以后,他又强迫自己继续添水磨墨,然后在下一张纸上,继续写下这四个字以自警。

45、他强行的克制着自己,如此反复的做了十多次,一直熬到了启明星出现在东方的天际上。

46、在曙光初露中,终于战胜了诱惑的他,胜利的押解着这个女贼,走在了回县衙的路上。

47、由此,典史由于不入流没有品级,在官僚体系里处于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典史们才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胆小一点的多吃多占,沾沾小便宜揩揩油,胆大的则会忘乎所以,常常知法犯法作奸犯科。但历史上也不乏正直勤政廉洁的典史。

48、【作者简介】项苏农,苏州市人,现在苏州从事律师工作。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49、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为何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处女皇后?

50、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到过梓州(四川三台)吗?

51、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关于典史是什么官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