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各民族春节习俗 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各民族春节习俗和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各民族春节习俗以及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下面整理了一下各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2、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当年生长的公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

3、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这样就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着火档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一种用羊骨制作的传统玩具),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

4、苗族人民过年,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斗牛时,往往有一、二千人甚至五、六千人前来观看。斗牛结束以后,还举行打年鼓“活动。他们把事先向各户凑集来的糯米酒抬到场地中央,众人一面喝酒,一面踩着鼓点或合着芦笙的旋律翩翩起舞,一面传花棒。每当鼓声一停,棒在谁手里谁就要唱歌。

5、春节期间,人们身穿盛装,成群结队到野外聚餐、赛马等。其中以摔跤场上最为热闹。摔跤,彝语叫“吉格”。摔三次跤为一避,有:挑、绊、蹩、蹦、转身、进胯、抱、摔等动作,具有斗智斗法的摔跤,时时博得观众们惊嘘的喝采和热烈的掌声。

6、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7、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花服,燃放炮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了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8、春节期间,壮乡村寨还要举行耍龙、舞狮、演戏、踢毽子、掷彩球、闹春牛、唱山歌等文体活动,尤其是“打鼓榔”舞最为盛行。

9、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一些地区。除夕之夜,全家大小要围坐在火炉旁边,进行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河边挑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

10、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11、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12、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如果甲村到乙村去“打侗年”,那么,乙村的芦笙等乐器在村边迎接。见面后,乙队先吹奏欢迎曲调,甲队再吹奏见礼调,然后列队进人村子,宰牲摆宴。

13、瑶族同胞,到了初一这天,从四面八方相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由三人分别扮演牛、扶犁农夫、扛锄农夫,又歌又舞,表示欢庆农业丰收。

14、演“耕作戏”时,春牛在场地上做出各种逗人喜爱的动作,引起一阵又一阵的欢笑。按当地习俗,谁能在这一天摸到春牛的眉心,谁就象征着最幸福。居住在黔贵边境的瑶族同胞,每逢春节,便预选出更肥壮的牯牛,大家共同饲养。到了斗牛时,将牛脚用布包扎。为了便于控制,在牛后脚上拴缚长布,人们从方圆几十里赶来,观看精彩的斗牛表演。

15、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整棵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这项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反映了白族同胞勇敢、刚毅的性格,深受白族同胞的喜爱。

16、除夕,土家族人民有“问树”的习惯。吃过年夜饭之后,伢儿们提着纸灯,吆三喝四到寨里去做“打公鸡”娱乐活动,而大人们则用废纸剪成的纸钱贴在果树上。这时,男主人拿着一把斧子敲着树干问:

17、躲在果树背后的人应声回答:“结果!”

18、主人又问:“结的果壮实不壮实?”

19、在答复满意之后,男主人才愉快地回去。

20、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包括行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蹈朴素,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各村寨设“摆手堂”,参加的竟达万人之多。

21、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座在一起吃年饭,席间还要“贺年歌”。

22、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恰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23、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傈族人民,正月过年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

24、节日里,他们还举行传统的“赛诗会”。老歌手们边品尝着温醇的水酒,边切磋或传授古诗名调;青年男女在恋歌中传情相爱。

25、全家人在大年夜里,包括雇用者,要一齐围坐在放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参加“围炉”的人,都要品尝水酒和菜肴,以图吉利。

26、在春节期间,台湾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惯。长年菜,也叫作“芥”菜,是种茎与叶子较长、稍有苦辣味道的菜,吃这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人长年菜里,吃了表示长生不老。

27、除夕晚上,拉褚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洁,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28、春节期间,居住在云南省的景颇族同胞,喜欢举办打靶比赛。他们把这项活动叫坦丁”。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和裁判者。开始,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竿上,荷包来回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把荷包打落下来,姑娘们就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来。荷包里一般装有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的珠子。有的是象征吉祥的,有的是表达爱情的,有的是取笑提弄小伙子的。打靶时,人们都围着射手,每当有人打中,就掌声雷动,煞是热闹。

29、到夜幕降临时,男女青年又在欢快的节拍中欢跳着。这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娱乐活动,叫“木闹”。小伙子们挥着长刀,姑娘们执着五颜六色的扇子或小手帕;老年人背着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手举盛满米酒的竹筒,纷纷从各处赶到“木闹”场上围成一个个圆形圈子,伴着快乐的铓锣声和象脚鼓点的节拍,又唱又跳,直到兴尽方归。

30、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洗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31、达斡尔族同胞还有抹黑的习俗。他们把正月十六日定为“黑灰日”。当天早上,青年人都在手上擦上黑锅灰,彼此争相向对方的脸上涂抹,年轻的姑娘和媳妇们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呼呼的。抹锅灰,据说是象征着快乐和健康。

32、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33、男女青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选择好地方后就掏出手帕,做好准备。几个男青年看见女青年从对面路上走来,就摇摇手中的手帕,女的看见手帕就停下来,男青年开始唱歌。男的唱完后女青年也摇手帕答礼对唱。

34、老年人还喜欢约几个伙伴上山打猎,特别注意选择容易获得猎物的地方,以期满载而归,象征着新春吉祥,一年顺利。

35、在东北的鄂轮春的同胞,却用另一种方式度过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除夕,要给家族及近亲的长辈们斟酒叩头,一般要彻夜不眠,谓之守于岁。他们还要拿个桦皮盒或是铁盒绕马圈数次,并不停地喊着叫马的声音:“木合木合”。

36、元旦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辈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六吃美味佳着。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但是,儿子或儿媳不得与父亲互抺,哥哥与弟媳也不准互抺,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关于本次各民族春节习俗和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