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小学阅读指导课教案,阅读课堂建立的逻辑与顺序

大家好,小学阅读指导课教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阅读课堂建立的逻辑与顺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小学阅读指导课教案和阅读课堂建立的逻辑与顺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1、传统的阅读观和写作观都强调大量实践和个体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被教育者和学习者奉为圭臬。诚然,对于缺乏教育机会且教育科学研究落后的时代,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确实是领会文章主旨、悟出写作技巧的不二法门。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得到了革命性的更新与发展。

2、杜威经验论对阅读课堂的要求

3、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但又不停留于儿童的经验,要“引导学生有一种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让儿童从个体的小世界走向一个事件和空间都无限扩大的世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而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根据杜威的理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因此,良好的阅读课堂应当是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以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提升儿童母语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课堂。特级教师周益民收入《造梦课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的13节创意语文课就具备了这些特点,这些课堂的构思和设计为追寻高效的阅读课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4、《造梦课堂》里的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重构

5、《造梦课堂》中收录的教学内容并非教材内容,而是周益民精心挑选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诗歌、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等。虽然这13节课的内容不同,但总体思路和理念却有着相同的追求。在这些教学实录中,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教师思考和交流的平台。每一节课的总体设计都较好地体现了阅读课堂需要的逻辑与顺序。

6、值得学习的是,周益民所选择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着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体现了阅读教学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7、王荣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对授课内容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师的语文观和价值观,还体现着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作为一个追求“主张”“理念”和“情怀”的执教者,尽管选择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所选篇目都接近学生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记忆的同时延展了学生的能力。这样的选择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去呈现阅读教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超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学习的局限。

8、小学生诗歌的学习方式大都以背诵和简单讲解为主,疏于诗歌基本理论的学习。但在《诗中的声音》和《一起看声音》两节课中,周益民就选取了有一定难度的音律和修辞作为主要授课内容。《诗中的声音》里选择了七首诗歌作媒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探索和掌握基本的音韵知识、体会通感的作用,感悟“无声之声”的哲学意义。《一起看声音》则用《颠倒歌》导入,用《笑声》中的动词让学生体会从“听”到“看”的感受,总结出“听觉化作视觉”的诗歌写法,再用《两个呼噜噜》巩固刚刚建立的经验,用说句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声音有温度、有味觉等……

9、枯燥的诗歌理论就这样被周老师处理得轻松活泼,举重若轻。这样的课堂内容因为没有现成的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授课主题去大量阅读和挑选。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给教师的阅读力、价值观和对学生理解力的判断提出更高要求。周益民选择的课程内容为教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10、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活动顺序

11、在周益民一堂堂有生命力的阅读课堂中,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经验建构过程的发现与引导。即使是很小的细节,周老师也很少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逻辑关系去分析和判断。“经历”“经验”“评判标准”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12、例如《诗和图画的婚礼》一课中,周老师在导入环节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成语。学生说出答案时,周益民并没有急于表扬和鼓励,而是提问“怎么猜出的?”当学生回答后,周老师给出了具体的肯定:“这就是会观察、会联想。”并立刻示范使用成语,提醒同学课后学习可延伸的内容。这样的环节在周老师的教学中随处可见。“怎么猜出的”这种提问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是经验建构的第一步。

13、而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周老师十分注重由浅入深,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例如《诗中的声音》的设计就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路径。周老师从带学生拍手打节奏开始,让学生从拍手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中联想他们曾听到过的声音的节奏和旋律。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进入儿童诗《夏日音乐厅》,“音乐厅在哪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有什么变化?”提出系列问题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画面,听出声音里的情绪和场景,进而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和虫子们的声音进行对话,充分感知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随后学习的《巴喳巴喳》,再次让学生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有了这两首诗感性认知的铺垫,周老师继续带领学生学习《花朵开放的声音》,让学生在谈话教学中自己发现“无声之声”、“心弦”的内在含义。在很多人看来很玄妙的诗歌理论被周老师处理得深入浅出,“通感”“比喻”“拟人”等术语虽然没有出现,但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些修辞方式的表现形式。

14、纵观周老师的阅读课堂,能够将学生阅读经验的生成规律与教学内容和顺序建立紧密联系,以此彰显杜威提出的“经验观”,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激发学生阅读体验。谈永康老师曾在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赏析中这样说,“益民种种练习,不过是事物的表象,透过表象,我们可以读到其间藏着的唤醒。他课上有各种各样的唤醒,比如生活经验的唤醒,再比如语言的唤醒等。”阅读是一种唤醒,需要唤醒的不只是学生,成人和教师也需要被唤醒。这种唤醒不只是有情怀、有热情就可以实现,它需要把握阅读教学内在的逻辑,需要平心静气地研究和探索,需要像周老师一样“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的风格更鲜明,发出更大的声音”(成尚荣语)。

15、(作者:余雷,系昆明学院教授)

16、《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1日第11版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