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弩弓 步兵天敌

大家好,关于弩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步兵天敌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弩(英语:crossbow),古曾称窝弓,现亦称十字弓(来自英语的Crossbow),是一种射击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因不需要在拉弦时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一般来说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六百米,床弩的射程更达一千多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蹶张(足踏)和腰张等,欧洲人更是使用各种拉弦器来上弦。

2、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称为“牙”;牙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牙的下面连接有扳机,称为“悬刀”。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下悬刀,牙就缩下,牙钩住的弓弦就弹出,箭矢疾射而出。

3、在东汉《吴越春秋》中,弩传说由战国时代楚国的楚琴氏发明,楚琴氏在战争中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便在弓上装臂,创造了第一把弩

4、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大败魏军。秦朝时期弩在军事上的应用极为普遍,依照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步兵,当时的骑兵也将弩作为首要作战兵器。由于弩需要上弦,故在战术上多以弓箭作其掩护武器。

5、汉朝时期,弩已趋成熟。晁错于西元前169年写了一篇奏章上呈汉文帝,该奏章中涵盖了他认为汉弩优于匈奴弓的主张。是文字上“弩”与“弓”明显分家的开始。

6、传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了可以用拉杆快速上弦的连弩。

7、明朝的蹶张弩的力可达二、三石,腰开弩可达十石。明朝又有人将半自动弩改良命名为诸葛弩,由于诸葛弩上有矢弹匣,加快上矢速度,添加矢至矢弹匣,仍需弓手掩互!(森,修),而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与诸葛弩是不一样的兵器,连弩发射范围大、杀伤力大,故一弩十矢齐发,所至当时魏张郃击毙在战场上,对于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威胁极大,也称为“元戎弩”,“元”为轮子、“戎”兵器,故称为元戎弩,可以连续发射,一次可十矢齐发,推应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有大型矢弹匣,其缺点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为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八寸如钉约二十四厘米(现代建筑用)《天工开物》一书则叙述诸葛弩是“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武备志》也提到:“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4]、“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执以冲突,但矢力轻必藉药耳。”

8、根据诸葛连弩设计图制造出来的实物图

9、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从明代开始,军队已经渐渐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古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弩[5],一种藉抵腹器来上弦的腹弩(Gastraphetes,抵腹器之意),曾给步兵使用过。

10、由于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技巧,却拥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轻易地杀死一个花费了一生时间进行训练的骑士。从西元十二世纪弩开始欧洲得以普及,还发明了各种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或楡木制成,到了十四世纪出现了以钢铁制造的弓部,但在严寒地区弓身容易折断,多半加上鲸须或木材补强。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曾两次为弩箭所伤,并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别是那些骑士)仍然认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西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会议中,教廷严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装冲突时使用这项武器,但没有人遵守。

11、弩在步入热兵器时代后一度销声匿迹,然而在当今热兵器已得到广泛运用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弩再次获得世界部分国家军警部队的重视。由于弩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相对于无消音热兵器),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特性使弩在现代反恐与特种作战场合得以发挥一定作用。

12、————————————————

13、?若您想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engbingqi99?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14、?若您对刀剑感兴趣也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号:LQWLDJ?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