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我的科学家父亲?一个穿草鞋的科学家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我的科学家父亲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一个穿草鞋的科学家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父亲终生从事果树研究,经常下乡跑田坎,他是一个穿草鞋的农业科学家。

从我记事以来,总觉得父亲是天下最忙的人,有时甚至连周末、节假日都不能休息。我偶尔还会抱怨他,怎么忙着忙着会忘记了回家。父亲却笑着对我说:“工作需要嘛。”我很好奇,父亲不就是一名果树研究工作者吗,犯得着这样忙乎?直到我看了父亲退休后所写的自传,我才理解他们那一代科学家,对时间的珍惜,对事业的看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父亲祖籍广东,祖上是清代移民到四川内江的农民。父亲老家是丘陵浅山地带,偏僻贫穷,家人终年劳作,居茅屋陋室,温饱难求,遇灾荒之年,歉收或无收,还吃草根、树叶和观音土充饥。祖父在家中排行老幺,在兄弟间读书最多,能写会算,很受乡人尊重。受祖父的影响,父亲读书也很努力,11岁乡村小学毕业,被送到了城里上初中。抗日战争暴发,政府征兵征粮,税捐重重,家里交不起学费,父亲只得辍学返乡。不久,父亲到内江城河街洪福商号打工当学徒,混碗饭吃。父亲知道缺少知识寸步难行,下决心继续求学。他向在学的表兄借旧课本、借读书笔记,一边打工积攒学费,一边坚持自学积累知识。1935年,父亲如愿以偿考上了四川省荣昌高级农职校。可惜的是,一年后,因闹学潮而职校停学,父亲又失学了。职校老师知道父亲家境贫寒生活无着落,十分同情,帮助父亲找到了一份临时雇员工作。时间不长,父亲又被解雇。

回到内江老家,父亲先后应聘当小学老师、当乡村邮局临时雇员,虽有家乡人互相照顾,工作也很顺利。但父亲期盼重返校园继续接受教育。1939年秋,成都高级农职校要招收四名插班生,经复习准备,父亲如愿以偿考上了。父亲寒暑假做临工,积攒学费完成了学业。1942年春,经老师介绍,父亲进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稻麦改良场当技术助理员,从事玉米、蚕豆科研辅助工作。两年后,父亲深感知识水平不适应工作需要,仍需继续深造。1944年秋,父亲考上了西迁成都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1946年秋,金陵大学要迁回南京,春季提前上课,5月下旬结束了课程,父亲终于大学毕业了。

父亲孜孜不倦求学路,懂得了“学无止境,锲而不舍,学有所长,有益社会”的人生哲理,为他终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奠定了知识基础,也为他成为有梦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一代农业科学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原四川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老办公楼)

1947年,父亲来到设在江津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园艺改良场当技术员,在这里埋头苦干,一干就是五十年,直到退休。新中国成立后,园艺改良场改为四川省业厅属下的果树研究所。新中国的成立,也让科技工作者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良好环境。父亲全心身地投入柑橘选种培育研究,把一生学到的园艺科技知识全都用到了工作之中。

金陵大学章文才教授是父亲求学时的老师。章文才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江津真武场选育出了扬名中外的锦橙鹅蛋柑。江津是柑橘之乡,柑橘品种多种多样,也有不少优良品种。但是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特性,困扰着柑橘始终保持优良品质。父亲担任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栽培室的负责人。他和他的同事们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就是从千千万万看似普通的果树中,遴选出品质优良的植株,研究它的生长特性,利用它的优良遗传基因,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果树,提高果树丰产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享用到更多的好水果。

父亲知道,一个农业科学家肩负的重任,发现一个柑橘优良品种,可以培育出成千上万亩好柑橘,可以让万千果农增产增收,也可以让中国优良柑橘享誉世界。父亲的实验室就在农村,就在柑橘林里。为了实现夙愿,父亲带领科研团队,爬山涉水,进果园,访农家,先后筛选出了朱砂柑、长叶橙、夏橙等中国柑橘优良品种。

为了推广中国柑橘之王――鹅蛋柑,他亲自编写教材,亲自为来自南方各地的学员上课,亲自到现场指导果农培育管理果树,亲自在担任主编的《四川柑橘》期刊上推荐最新栽培技术。江津鹅蛋柑又名锦橙,形如鹅蛋,色泽橙红,味美香甜,曾被广交会选为中国甜橙出口样品,不仅中国人能品尝到香甜可口的鹅蛋柑,还让外国人也知晓了中国柑橘的香甜。

柑橘出产季节都在每年冬季,鲜果保存难度大,市场供应又集中,增产不增收成了困扰柑橘生产的一大难题。得知国外已经开始研究培育错季晚熟柑橘,父亲与科研团队的同志们也开始选种抢占先机,终于从江津真武农家果园里优选出了晚熟柑橘“五月红”。

(保留在真武农场的五月红原种树)

“五月红”,次年4、5月成熟,其时,花果同树,花香果香喜迎春,适逢水果上市淡季,无需特殊处理的柑橘鲜果适应了市场消费需求。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农业部在长寿湖建立了生产基地推广晚熟柑橘,父亲是基地科研课题负责人。为了教会果农怎样栽种,怎样修枝,怎样施肥,怎样提高丰产水平,他在长寿湖基地一守就八年。八年间,他很少回家,一头扎在果园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果树生长开花结果情况,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编写教材为基层技术骨干上课。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回到家,全家人都说父亲像一个老农民。

父亲级别高工资也高,月收入与当时的县长差不多,买得起好橡胶鞋,下乡不用非穿草鞋,但他坚持要穿草鞋。父亲是科技工作者,他知道穿草鞋进果园,脚趾间容易被细菌感染长“猪屎疙瘩”,会奇痒难忍。他说穿草鞋不是为了节约钱,而是为了让穿草鞋的果农没有思想障碍,亲近他们,交谈果树栽培管理话题更顺畅。他穿草鞋回了家,要把草鞋清洗干净,挂起来晾干,再次到乡下又要穿上它。

父亲潜心工作,艰辛付出,也获得了殷实回报。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了四川省高级专家。他主持的《甜橙良种选育鉴定与推广》科研课题,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四川柑橘栽培学》、《甜橙晚熟良种--五月红》研究课题,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他担任组长的《长寿湖区夏橙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荣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988年“5.1”劳动节,父亲代表长寿湖课题组先进集体在重庆市劳模大会登台领奖。

父亲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从事科学研究认真严谨,样样工作力求做得最好。哪怕是在文革时期,自己被打为“臭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坚持丰产柑橘栽培研究,仍然不改初衷。父亲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活得有价值,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本事,才能图报社会和国家。”父亲对我们后代的学习、生活过问不多,看似没给我们多少直接的慈爱,他是用自己的言行与作为,教育我们,引导我们,走好人生成长之路。这种方式的慈爱,是润物细无声的人间大爱。父亲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也影响着我们家几代人。

我们一家三弟兄,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都是大学毕业。哥哥是大学教授,弟弟从事农业科技。我从事人大工作,连续担任三届重庆市人大代表,撰写的建议被市人大评为优秀建议,还被评为了优秀市人大代表。三个孙儿孙女都有出息,都是硕士以上学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社会奉献知识奉献才干。我外孙听了我父亲的故事,写了一篇作文参加重庆市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华好家风”征文比赛,还获得了小学组特等奖。

父亲已经走了多年,我知道,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仍然在关注我们晚辈的成长进步,仍然在关注他终生从事的农业科技事业,仍然在关注是否生产出了更多又香又甜的柑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也知道,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早已定格在了那年“5.1”劳动节重庆劳模大会代表长寿湖课题组登台领奖的那一瞬间。

(江津柑园村,父亲和同事们从这片果园里优选出了朱砂柑)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我的科学家父亲和一个穿草鞋的科学家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