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旧唐书(古籍流传背后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旧唐书,古籍流传背后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我国古籍的流传非常不易。在造纸术没有发明之前,文字刻在竹简上,一本书要好多卷竹简,保存非常不易。造纸术发明之后,文字写在纸上,书籍的保存就方便多了,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流传。但古代的印刷术还是有不能大量印刷的缺点,费时费钱,这也导致了书籍的不能大量传播。

2、古代朝廷为了装点盛世,有大举修书之举。但书籍聚拢起来的同时,一方面又被集中大量地破坏。除了著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大量图书遭到毁坏的历史事迹有一下这些。

3、东汉末董卓劫持汉献帝西迁长安,董卓手下的军人把皇宫中的图画缣帛,都撕裂毁灭当做帷幕、行囊。剩下的七十一余车,被董卓载到西,途中遇到雨,大半被遗弃。西晋覆亡,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军队进入洛阳,一把火烧光。西魏大军兵临江陵,梁元帝萧绎聚拢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派后阁舍人高善宝烧光。吴越宝剑,下令砍伐柱子,都给折断,伤心叹道:“文武之道,今夜穷矣!”西魏大将于谨急忙在煨烬之中,抢得书画四千馀轴,载归长安。隋炀帝东幸江都,把书画都装载在船队后面随驾,中途船翻,大半又沉沦到水里去了。

4、可见,书画的厄运一般是跟随战乱一起发生的。可是,在盛世修书的时候,书籍也有被毁的危险。特别是古代统治者爱兴文字狱,借着修书之名大肆篡改古书,也使古籍蒙受不白之冤。又禁书,比如满清就禁了许多的书,使许多书沉埋于世。又借修《四库全书》之名,大肆篡改删毁古书。

5、加之书籍也是要靠流传的,受时尚的影响。这个时候的人不喜欢这样的书,或者有新的书取而代之,那么这本书也渐渐被人遗忘忽视,不为人知了。所有这些,都使古籍的流传非常不易,流传到后世非常少,甚至有许多书沉埋于世,不见天日。当中还是有很多书籍,经过辗转流传,重新被人发现、鉴赏,流传于后世。而古籍流传后面的故事也曲折离奇,可歌可述。

6、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御史余姚人闻人诠视学南直隶。一次,在苏州当地士人家中做客,偶然发现一本在尘封中的破烂书。闻人诠出于好奇,拿起这本书来翻看,接着大喜过望。闻人诠于是向好友借了这本书,回去后告诉了苏州府学训导沈桐,沈桐也大为高兴。

7、这本书是什么来历,竟然引着两位文人学者这么大的兴致,如获至宝?原来闻人诠发现的这本书是失传已久的《旧唐书》。

8、《旧唐书》是我国古代“二十五史”之一,记载有唐一代的历史故实、朝政典章。《旧唐书》由后晋高祖石敬瑭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下令修撰。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但当时唐朝灭亡已久,史料很缺乏,于是修撰唐史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9、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了国史,其中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唐朝官方又有实录。但由于唐朝后期政局动荡,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10、面对如此情况,赵莹并不气馁,积极负责监修工作。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整理纂籍,进行修撰唐史的工作。赵莹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开了修史的工作,未竟其业。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依计划继续进行。到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11、在纂修《唐书》的过程中,赵莹用了智慧,付出了辛勤劳力,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虽然刘煦遭逢时运,在唐书快要修成的时候因为宰相的身份成了监修官,成了《旧唐书》的署名作者,但《旧唐书》的真正作者还是刘莹。

12、《旧唐书》是五代官方修撰的正史,为什么后来失传了?这是因为五代之后的宋朝提倡儒学,大兴文治。宋初利用国家力量编撰了许多大型的类书,文学方面的有《文苑英华》,综合类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小说传奇方面的有《太平广记》。在医药上,编订了《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书,汇聚了前代大量的医方,规定了用药的规格程式。在史书上,宋太宗命薛居正修撰了《旧五代史》。

13、一方面,宋朝统治者要用新的儒家的正统观点,也就是后来的理学来看待前朝事迹,汲取历史教训,对前人的历史著作很不满意,要进行重新修撰。在这方面,重要的有两本书,一本是范祖禹的《唐鉴》,即是以唐朝为借鉴,汲取唐朝的历史教训。一本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神宗取书名的意思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是作为统治者的政治借鉴。

14、之后就有欧阳修和宋祁修撰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宋人对《旧唐书》和《旧五代史》有诸多不满意,《旧唐书》由众书拼杂而成,“颇步繁芜”(顾炎武),而且它的叙事、观点宋人都不认可。于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北宋朝廷命欧阳修和宋祁重新编撰唐书。这部新唐书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5年)写成。由于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精炼。此书出版后,世人争相传阅,《新唐书》开始“布书于天下”,为了区别,原来的唐书,即刘莹监修的唐书,改名《旧唐书》。而《旧唐书》的命运就此沉埋于世,仅南宋初年刻印一次,之后久无印本。

15、直到嘉靖十七年,闻人诠在苏州友人家中藏书中发现了尘封已久的《旧唐书》,与友人沈桐合力计划刊刻此书。沈桐自请担任的书稿校对工作,并开版印刷。由于《旧唐书》,已经残毁,篇数不全,他们到处向人搜集残稿逸篇,补足卷数。一面招募人士捐助经费。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之后,“鸠工堂西大舍中,无啻三十手,朱墨雠校,不舍昼夜”,为了刊刻《旧唐书》,大家热火朝天,加紧工作。

16、后来闻人诠因为家中丧事而离开,刻书工作因为资金不够,有中断的危险。于是白向巡抚欧阳氏请求,欧阳公命令别驾钟侯帮助刻书工作。最后这本书在各方面人士的帮助、监督下,经过三个寒暑,终于刊刻成书。刊刻之后的《旧唐书》,“成书凡二百卷,本纪卷二十,志三十,列传百有五十”。经历了四百多年坎坷命运的《旧唐书》,得以重见天日。

17、这次刊刻之后,《旧唐书》的流传还不是很广。清乾隆时,阮元重新刊刻《旧唐书》,《旧唐书》的流传才逐渐推广。但由于长期没有印本,《旧唐书》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清人罗土琳、刘文淇为此合力撰《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