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有史以来最牛的人(历史上最牛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有史以来最牛的人,历史上最牛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如果从隋朝开始,中国开科举这1300多年,大概出了800名状元,可是如果真的能叫的响状元却没有几个,大概能被大众知道的比如:唐朝王维,清朝的实业家张謇等,也就是寥寥数个。我们今天介绍历史上科举最牛的第二名,苏轼。他的一生可以说跌宕起伏,但是凭借自身的豁达开朗,每一次都以精彩的诗文应对,同时在吃货的世界中,发现自然之美。

2、学霸苏轼当时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考试,这个在我们国家刚开始恢复高考时候出现过,后来都很少见了,大家高中毕业最多复习几年便放弃高考了。可是在古代,很多文人把考试当做毕生事业,比如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到50岁才考中,这个在古代很正常,比如道光时期的陆云,103岁还去参加考试,古人一生死磕科举非常常见。

3、他们父子三人首先拜会的是当时京城的大官张方平,此人可以说苏轼一家的贵人,对待苏轼像亲儿子一样。张方平当时看了父亲苏洵的文章,觉得他是“王佐之才”,随后看了苏轼、苏辙文章,惊呼二人必成大器。虽让当时与欧阳修关系并不太好,但是还是为苏门三父子写了一封举荐信,陈述苏门三父子才华,史上罕见。

4、张方平没有看错人,礼部初试中,苏门三父子果然都考进了十三名以内。等到第二年春天要进行殿试,三苏结识了文坛以及政界的大V,欧阳修。刚好那一年也是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对当时文风追求辞藻华丽之风非常厌恶,他告诫苏家三父子,文风一定要质朴写实。

5、这就要提到苏洵的高瞻远瞩,他一直对当时整个朝廷追求华丽辞藻风气十分反感。而此时欧阳修正发起了古文改革运动,要求摒弃那些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如果按照旧标准,苏门三父子也就中游水平,可见历史机遇也非常重要。

6、和唐朝的科举不一样,宋朝的科举要求糊名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密封线。欧阳修有一个门生叫曾巩,文章也特别好,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欧阳修看着一篇文章特别像曾巩,为了避嫌,他把这篇深度好文判为第二,谁知结果公布居然是苏轼的文章,苏轼便得了第二名,那年苏轼20岁。

7、苏轼的刚要做官那年,他母亲去世,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苏轼要回去守丧,直到1061年苏轼才任命为大理评事。在此就任期间,他遇到了一生的敌人章惇(dun),和苏轼一样,章惇也是个富有才华而且性格开朗的人,这也是苏轼欣赏他的地方。在有一次他们俩去芦关结伴旅行,看到对面崖壁非常光滑,很适合题诗,但是中间相隔悬崖,而且只有一条窄窄木板能过去,张惇胆子非常大,要求过去题诗,苏轼不愿意玩这种冒险的游戏。于是张惇就独自一人,踩过木板,攀住悬崖壁上绳子,题了“苏轼张惇游此”六个大字。

8、苏轼用手拍了拍张惇的肩膀说:”你这早晚会杀人呀!“张惇好奇问:”为什么呀?“”敢于玩自己的性命,别人的性命当然也不在乎了。“在1094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让张惇为宰相。因为在高太后时期,张惇被监禁,因此他编造了一个谎言,让哲宗相信太后曾一度想废掉他,所以不能让高太后进祖庙,最后在群臣的阻扰下,哲宗虽然最后放弃了,可见此人的仇恨之心多重。张惇为了报复司马光,要求砸了这位前任宰相的棺木,并进行鞭尸。他大力启用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新党,排斥旧党,因此58岁的苏轼便被贬到广东惠州。

9、就在这一年,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也去世了,再加上被贬,估计很多人会一蹶不振,但是苏轼依然保持了他的乐观态度,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在此时写作的。在惠州,他品檀香,练瑜伽,走到哪儿都会品酒写诗,同时他还在惠州开发了烤羊脊、烤鳗鱼等。

10、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关注民生,与太守合作,在惠州修了两座桥,还修了一座放生池。因为当地粮食价格失衡,他给朝廷写了陈情书,减免税负等。另外还把在黄州时候发明的”浮马“带到惠州,减轻农民插秧时候的辛苦。

11、苏轼这种天性豁达,与他斜杠青年特性分不开的。在宋代诗歌领域,能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豪放派诗词领域,能与辛弃疾并成为”苏辛“;而在散文方面呢,能与欧阳修并成为”欧苏“;在书法领域更是比肩当时大家蔡襄、米芾(fu);在哲学上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中的蜀学代表人物,虽然他一直不承认。他一生当中留下2000多首诗,300多首词,4000多篇散文,绘画与书法更是不计其数,当时不论朝廷内群臣还是仁宗、神宗,都是苏轼的铁杆粉。

12、苏轼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朝廷有一阵子都看不到苏轼的诗词,大家都在谣传,苏轼死掉了,当谣言传到神宗那儿的时候,他放下碗筷,扼腕叹息。后来又有新的诗文传进宫内后,神宗才转忧为喜。包括后来的康熙、乾隆也是苏轼的粉丝,康熙在常州苏轼被贬的地方,题了:“坡仙遗范”,乾隆不甘落后,也题了“玉局风流”。

13、苏轼一生被贬了三次,无论被贬到哪里,他都心胸豁达,济世苍生。在杭州,当时遇到了几十年难遇一次的旱灾,杭州西湖都快要干涸,饿死之人如果不能及时掩埋,便会产生瘟疫。苏轼到任后,陈情朝廷免除杭州的税负,并请求赈灾拨款。在苏轼组织下,和尚、道士进行巡诊,并隔离群众,瘟疫得到有效控制。西湖当时是钱塘江的泄洪区,淤泥很深,能泄洪的水量很低,苏轼组织人手,清理淤泥并在一旁建立堤坝,这是我们去西湖见到的苏堤。

14、在登州,当地百姓吃官盐负担非常中,在考察民情后,上报朝廷允许百姓吃本地晾晒盐,大大降低了本地百姓负担;同时上书朝廷,练习海军,加强海防,有效防范倭患。在扬州,发现扬州灾年税负比丰年还要重,上奏朝廷缓解对扬州地区的赋税征收,并恢复扬州漕运;当时扬州效仿洛阳办牡丹花会,盛行奢靡之风,苏轼到任叫停花会。

15、苏轼在61岁的时候,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那时候的儋州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度假天堂。海南潮湿气闷,冬天雾气非常重,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是个噩梦。据说苏轼在惠州的时候,所写的诗文被张惇看到,他觉得苏轼死不悔改,于是再贬。

16、年过花甲的苏轼离自己的故乡眉州越来越远,他自己也感觉到时日不多,他的小儿子苏过把家室留在惠州,过来陪父亲。

17、公元1100年,65岁苏轼在宋徽宗上任时被特赦,但是他在返回路上病死在常州,一代文豪就此陨落,时隔25年后,北宋灭亡。

18、?苏轼无论在任何环境都保持乐观,在每天枯燥的生活里,寻找乐趣。在跌宕起伏的一生里,他既能够在庙堂之上舌战司马光,也能够在偏远山区对话老叟。虽然他肉身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他的诗文、画作、哲学思想等永留世间。

OK,关于有史以来最牛的人和历史上最牛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