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李士林?云南古代名人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李士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云南古代名人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李士林(公元1785年—?年),字仲民,号艺圃,今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人。李士林在青年读书时代,就表现得非常优秀。清光绪《通海县志》记载:“幼嗜学,有声黉序,庄骚子史靡不究心,诗赋尤其所长……有滇中名士之目。”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入“优贡”(清代省学政从府、州、县选拔,贡入京师国子监的品学兼优的学子),在被选拔为“优贡”前后,得到了云南名士刘大绅(今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人)的提携、教诲。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中解元(乡试第一名)。

2、刘大绅是清乾隆、清嘉庆、清道光年间云南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起,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云南最高学府“五华书院”山长。在这期间,云南的大批学子都曾受教于他,李士林也是其中之一。在刘大绅的《寄庵诗钞》刊行之际,李士林还受邀为老师作了一篇跋,这也是李士林至今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之一。文中李士林称赞刘大绅“楼峰望族,独领儒宗,文章增藜阁之辉”,在落款处,李士林并不提及自己的官职,而是恭恭敬敬地称自己为“通海门人李士林”。

3、除了刘大绅的培养,李士林还得到了云南主要官员的赞许。《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总督伯麟(满洲正黄旗人,时云贵总督)、学使顾莼(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均器之,名震一时。”得到了这么多官员学者的重视,李士林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乡试中解元(乡试中的第一名,全省第一名)。这一年的主考官正是有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查阅《禁烟英雄——林则徐》一书的年谱部分可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十九日,林则徐来到云南昆明,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按照清代的惯例,乡试中举的李士林自然成了林则徐的门生。三年后,李士林考中清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进士。《林则徐全集·日记卷》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全国会试金榜公布,林则徐得知这一消息后有意在“三月十七日”的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一年考中进士的门生的名字:“云南门生中三人:李士林、黄初、毕光荣。”

4、清光绪《通海县志》记载:李士林在考中进士后不久,即出任广西岑溪县(今广西自治州梧州市岑溪市)知县。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任安徽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知州,后调署颖州府[今安徽省阜阳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知府,再后又回任安徽滁州知州。在滁州任职十余年,“以老致仕,咸丰初年卒于全椒(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

5、安徽滁州曾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被贬后出任太守的地方,在这里,欧阳修写过两篇关于亭子的千古传颂的美文,即《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两篇均入选清编订的《古文观止》一书,传播久远,其中的“丰乐亭”正是欧阳修任职期间所建。这座千古名亭到了清道光年间,已经破坏不堪。清光绪《滁州志》记载:“道光甲辰郡守李公艺圃(李士林字)捐廉修葺。”除此之外,李士林在安徽滁州知州任期内,还“修城垣,置义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年老致仕之后,李士林留在了安徽滁州全椒县。全椒县里有一座有名的书院“襄水书院”,是当地培养读书人的地方。李士林死后,其遗产田,每年有88石谷物收成全部捐给书院,作为当地学子的“膏火及修膳之费”,李士林的事迹至今在全椒县仍有记载。

6、在故乡通海,李士林则与通海秀山的“挹秀亭”结缘。这座亭子建于通海秀山普光寺的下方,无楼,北向开门,东西设坐栏。亭子的位置不高,却能远眺杞麓湖的碧波和通海老城的全貌,故题名“挹秀”。从亭中悬挂的“挹秀亭”匾额的落款来看,只有光光的“邑人李士林书”六个字,无题写时间。李士林以诗赋见长,惜流传的作品不多。

7、《吟建文帝》(清·李士林)

8、一人振乾坤,何惮逐燕王?聪明惟佞佛,仁慈只泥常。

9、半边明月冷,千古甘泉香。雁雁同归尽,何须怨彼苍!

10、延伸阅读:《丰乐亭记》

11、《丰乐亭记》原文(北宋·欧阳修):

12、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13、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14、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15、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6、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7、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8、《醉翁亭记》原文(北宋·欧阳修):

19、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2、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3、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公园——挹秀亭(“挹秀亭”匾额三字为李士林题书)

24、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琅琊古道30号——琅琊山风景区

25、坐落于琅琊山风景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丰乐亭”[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士林捐廉修葺]

26、《丰乐亭记》——欧阳修[苏轼(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手书丰乐亭记石碑]

27、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风景区内——“醉翁亭”

28、《李初谷(李士林父)先生墓志铭》林则徐(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撰,朱嶟(今云南省玉溪市通海人)书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