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峰峦、屏障、竹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并能通过朗读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其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去过的对你来说印象最深的景色?(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是那么可亲可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那里的风光也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今天,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板书课题:桂林山水,齐读课题)

二、随景入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解词(利用小黑板)

翡翠无瑕竹筏连绵不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指名配音朗读,(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高度归纳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A.第一B.动物身上的硬壳C.军人护身衣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应选()

师小结:(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汇报。3.师引导解决问题:(1)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词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4.指导朗读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的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的感觉。

这样的水只有漓江有,见过这样的水,你就忘了大海,你就忘了西湖,见过这样的水,你就知道为什么说漓江的水甲天下。现在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到写作方法,还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在下一课时里再接再厉。

1.抄写生字新词,抄写描写水特点的句子。

2.仿照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3.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背诵1、2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等九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桂林山水》。她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分析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些画面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三、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峰峦、竹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并能通过朗读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其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景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在上课前,让学生们先说说自己去过那里,说说去过的地方的风景。接着引入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那就是桂林的自然风光。(板书课题:桂林山水,齐读课题)

然后再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接着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

七、说作业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节课我设计了三组题,抄写、仿写和背诵。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通过学生介绍印象最深的景色,这时我适时揭示课题并板书“桂林山水”,并让学生齐读。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找出高度归纳了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甲天下”。第二段学习中师生共同总结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板书内容虽然简洁,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也让学生通过板书达到了梳理思路的目的,同时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九、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首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整堂课中只是主导的作用,比如让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想一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体验中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感悟文本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发现美的情趣。

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朗读起来不是很有感情,那种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没有在读中表现出来。以后我要多多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流利地读,更要学会有感情的读,带着品味去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