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演员杨立新,以及演员这个职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清晨的阳光洒在上海大剧院的台阶上,杨立新踏入剧院,他的举止低调而简单,只是一个普通的演员来参加新作品的排练。然而,在演艺生涯的漫长岁月中,他用心揣摩每个角色,用细腻的表演深深打动着数不尽的观众。
在业内,杨立新以专注和刻苦著称。几十年来,他没有间断地在舞台上出现,给观众带去无数欢乐与感动。无论表演电视剧还是话剧,他都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勤奋地学习、练习,只为了给观众一个完美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老戏骨”的美誉。
2018年,杨立新推出了话剧《钟馗嫁妹》,不仅主演钟馗一角色,也亲自担任该剧的导演。这部以异国婚姻为题材的剧作中,钟馗冒险下凡,解决妹妹在缅甸遇到的困境。
在筹备和排练过程中,杨立新对每个细节都要求严格。他不仅指导每个演员的表演,也亲自处理舞美道具等各个方面。在这种将导演与演员完美结合的双重身份下,《钟馗嫁妹》获得极大成功。
随后,杨立新带领剧组在多个城市进行了长时间的巡演。他不断改进剧本细节,让每个演出都呈现出新的亮点。通过他深入浅出的诠释,让这出以神话为主题的话剧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共鸣。
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杨立新饰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无论形象如何不同,他都能深入入扮,将角色的特征地真实呈现出来。
杨立新认为,好的表演需要将生活融入其中。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话剧,他都会采访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利用自己对社会各阶层的细致观察来丰富每一个细节。
在拍摄电视剧《半边楼》时,他甚至选择戴上粗框眼镜,完全融入了一位老教师这样朴素而内敛的形象在里面。正因如此,观众无论看多少次,都会被他诚恳而细腻的表演深深打动。
尽管没有正式接受导演训练,但杨立新对舞台表演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钟馗嫁妹》的导演,他把重心放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倡导以角色为本。在排练中,他会通过对白来帮助每个演员理解自己的角色性格、内心动机等方面。这样不仅能提升表演质量,也有助于每个人快速进入状态。
其次,他注重通过细节表达主题。比如在一个场景的道具设置上,他会想方设法加入一些寓意,让观众在欣赏美学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正因为这样周到的执导,《钟馗嫁妹》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也展现出杨立新的丰富导演才华。
《钟馗嫁妹》的排练过程中,杨立新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起初,他曾采取较为严厉的指导方式。在一个场景的排练中,他连续指出几位演员的表达不够到位,情绪展现不清晰,台词没有滚瓜烂熟,批评的语气让人感觉压力很大。
但是,在一个休息时间,杨立新主动来找那几位演员交流。他说:“对不起,刚才我批评方式不当,过于强硬了。”然后他细致解释每一个地方需要改进的重点,比如眼神要更具穿透力,动作要更流畅完整,语气的上扬跌落处要把控好,这样观众才能清晰地领会情感所在。
从此以后,杨立新的指导方式发生了微妙而明显的转变。他开始采取一种更温和教导的形式。比如在分析问题时,会先肯定演员已经掌握的地方,再着重指出待改进之处;修改建议也会用更易接受的方式表达。这样,演员们不仅压力减轻,吸收新知识的效率也大幅提高。
通过这次体会,杨立新深谙通过良好的互动与关怀,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教学效果。他说:“作为导演,不能只看重结果,更要考虑过程。用温和的方法指导,不仅可以调动演员最大限度的热情与潜力,也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在《钟馗嫁妹》中,杨立新身兼导演、主演和出品人三重身份,工作量巨大。作为导演,他需要把控整部戏的艺术质量和逻辑框架;作为主演,他还需要深入钻研主人公钟馗这个复杂角色;而作为出品人,他还需要参与各个流程环节的协调与决策。
在准备过程中,他工作密集度极高。白天与其他演员一起排练,晚上则自己看视频反思,并在本子上做记录;等更深入掌握细节后,再加入新的解读和理解。同时,他也经常和编剧沟通,不断推进剧本的改进。
在拍摄期间,他根据实际情景做微调,确保每一个镜头的效果。即便很累,他也经常在其他演员表演时静静观看,留意每一个细节。他对于舞台剧的质量把握能力,赢得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尊重。
正是由于杨立新的严格把控,《钟馗嫁妹》在各个环节都打磨得十分精细,在保留原著文学味道的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舞台语言,这无疑成为这部戏成功的重要保证。
杨立新同时兼擅舞台与影视两大艺术形式。在北京人艺期间,他主演过数十出经典话剧,深受观众喜爱,如《日出》、《茶馆》等。他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深入诠释,积淀了扎实的表演功底。
而进入影视圈后,他也融入不同类型的角色,如文艺电影《末代皇帝》与喜剧电影《我爱我家》。他拍摄《半边楼》时,戴上眼镜将角色诠释得入土入药,演技深入人心。
从舞台到萤幕,杨立新用更加细腻的表演方式,将每个角色视觉和心理模式展现得恰到好处。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兼修,让他获得了观赏角度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他说自己“以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在两条路上漫步”,这也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影视作品《我爱我家》中,杨立新饰演的贾志国与其以往严肃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见解。作为一个小个子的乡下人,贾志国生动地诠释了中年男性的怪调笨拙,极富喜剧效果。
这与杨立新的之前形象大不相同。他表示,最初面试这份工作时内心很犹豫,担心无法适应新类型。但热爱生活的他,并不想局限在一个固定形象中。于是他下定决心重拾兴趣,全力以赴。
在准备过程中,他观察身边各种令人发笑的小生活细节,将其推敲与细化为贾志国各种笨拙举动。比如撇撇走眼,不经意的尴尬动作等,都生动淋漓。在拍摄现场,他也常因自己而笑,引得全队欢笑不已。
《我爱我家》播出后好评如潮,贾志国一角也令人难忘。杨立新在喜剧与严肃间的自如转换,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表演魅力。从此,他也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又一个新印象-生动有趣的喜剧演员。
随着1980年代电视剧的迅速发展,北京话剧团资深演员杨立新渐渐开始涉足电视和电影圈。“最初参与电影拍摄还是很紧张的,”杨立新说,“与舞台不同,影视作品很多事情都需要‘一口气’完成,跟拍速度和不会重来都需要适应。”
第一部参与的影视作品是1982年的电视剧《日出》,剧中杨立新饰演主角方达生一角。“这个角色并不难,但我当时对金融这个行业还了解不深,进入这个新环境我需要花时间去适应。”之后,他又参与了多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演出,从《末代皇帝》的光绪到《甲午大海战》的丁汝昌,这给予了他宝贵的历史学习机会。
但是,真正让杨立新在影视圈走红的,却是1987年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贾志国一角。“这个角色完全不同于我之前在舞台或者影视中的表现,很有喜剧表演元素,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度很大的选择和挑战。”杨立新说,为了这个角色,他下定决心投入大量时间学习观察生活中的小人物,试图用更生动入土的方式诠释这个角色,最终获得观众喜爱。
从1980年代开始,杨立新身兼话剧舞台与影视工作,如何在紧凑的时间安排中给予每个项目充分时间成为最大难点。“在我参与影视拍摄期间,北京话剧团的工作也不曾停止。”杨立新说,他采取的策略就是提前与两方面充分协调安排,保证在过磅的同时还能出席重要的舞台演出。
比如在参与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拍摄期间,他特意安排演出日期,确保在各地拍摄隙间赶回北京参与两场著名话剧的演出。“当然,这样的安排也给身体带来不小压力。但是,作为一个演员,我不想因为一个项目的安排而忽略另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他说。
杨立新表示,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保持从严的作息时间表,就像操练一样对待工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好戏剧舞台与影视两个不同的艺术世界。他认为,这也是他能够在两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2013年正式从北京人艺退休,但对杨立新来说“退休”这两个字似乎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变化。“退休签字的当天下午我还在排练《小井胡同》,后来也有参与过多部影视剧的客串和指导工作。”
杨立新表示,身为一个从艺多年的演员,演戏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退休仅仅是规模和形式上的变化,他对舞台的热情和学习新事物的精神依然不减。即使年事已高,他还是保持详细学习每个角色的生涯点滴才能入戏,“这份细致的态度永远不会变。”
此外,他也通过自编自导音乐剧等方式将舞台表演带入新的艺术形式。杨立新强调,对他来说,退休不代表结束,而是向更广阔的艺术领域探索之旅的开始。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将继续用行动践行对舞台艺术的热情。
“其实当初我反对杨玏选择这个道路,舞台工作实在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杨立新说,但在杨玏毅决学习表演之后,他给予了明智的建议:“读一所国外的表演学院,且30岁前不要过于追求商业模式的成功。”
父子两人在工作方式上也有激越之处。“他比我更信赖动作感应与即兴发挥,而我更倾向于生活细节入戏的老派表演法。”但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职业的投入和热情。杨立新表示,看着儿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顺,自己也获得了成就感。艺术的传承还在继续。
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是免不了的。杨立新的心声,我们应该以欣赏和理解的态度倾听。
当杨玏毕业后表示要进戏剧学院时,杨立新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在30岁前不要急于成名,要多读书,深入学习戏剧理论与实践;二是选择国外的综合性大学的戏剧系,以获得更广泛的视野。
“在这个行业,成名早不代表成功,而能持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这才是最重要的。”杨立新这样说,“我不希望他过早陷入舞台上的成就感压力之中,失去对艺术本身的热情。”
作为资深演员,杨立新深知这个圈子的竞争激烈,短期成就与长期发展有着不容易兼得的矛盾。他更看重的是孩子在多方面涉猎后,成熟地掌握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选择国外的大学,能让他见识不同的表演体系,开阔视野。没有了本国的成名压力,也更易对艺术本身存有求知的心态。”杨立新这样分析自己的理念。
父辈的期望,是否真的是儿子的福分呢?从结果来看,杨立新的做法与智慧,无疑给杨玏指明了一条成长的路。
如同父亲当年,杨玏在美国表演艺术学院学习了四年,实习了两年。正如父亲期望,他没有急于成名,而是在学习中一点点成长。
“学生时期,我演过很多小角色,也参与过多个舞台实习项目。每个角色,我都下足功夫去领悟。”杨玏这样回忆。
他乐于尝试不同剧种,从毕业坊之中获益良多。“我演过音乐剧、歌剧、话剧,每个体裁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他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后两年的实习经历。杨玏随大学到不同城市进行访问演出,每场都全情投入。“这段时间,我最终定下了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演员。”
这种从基础开始,一步步累积经验的成长模式,正是父亲期望看到的。杨玏没有心浮气躁,而是采取了一条稳健的学习之路。
2008年,随着学习生涯的结束,杨玏决定返回中国发展。此举也得到了父亲杨立新的认同。
“美国是学习的好地方,但中国是他真正能发挥才华的舞台。”杨立新说,“外国经历给了他宝贵的养分,回国是当然的选择。”
回国后,杨玏先后加入了北京人艺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不同台本与导演下不断锤炼自己。他参与了多部影视剧的拍摄,从客串开始,逐步崭露头角。
2012年,他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出演林越一角,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从此,他正式站稳了影视圈的位置。
如今,已成名多年的杨玏,随着代表作《封神》系列的深入,彻底成为家喻户晓的影坛巨星。但他始终谦逊有礼,对艺术保持了浓厚的热情。
这一切,都与杨立新当年给予的指导不无关系。正是父亲细致的培养,使杨玏成长为一名出色而成熟的演艺人。
父子两代人的互相成就,也使我们看到了家庭的温情与艺术的传承之美。
演员杨立新和演员这个职业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