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致命的一击 奇袭乌巢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致命的一击这个问题,奇袭乌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几千车粮食被曹军一把火烧成灰烬,对袁绍当然是不小的打击。不过,不必担心袁军士兵们会饿肚子,因为袁绍财大气粗,有的是粮食,烧了就烧了,他再从后方运上来就是了。

2、当年十月,又一批数量更庞大的军粮运抵前线,带队的将领是淳于琼,负责护送的部队足有一万多人。

3、这回,袁绍怕又被曹军给烧了,不敢再让他们把粮食运到官渡,而是命淳于琼前往大营东北面四十里外的乌巢扎营,将粮草屯在那儿。

4、沮授觉得这样还是不太保险,就建议再派一支部队在外围巡逻,以防被曹操偷袭。

5、虽然早已被袁绍晾在一旁,可沮授还是本着打一天工尽一天责任的原则,三番五次给袁绍提建议。可是,每一回都被袁绍否决,这一次也不例外。

6、也许在袁绍看来,让淳于琼带着一万多人守乌巢,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再派兵过去完全是多此一举。

7、其实,袁绍这么想也是合乎情理的。乌巢离官渡大营足有四十里,除非曹操是千里眼,否则怎么可能知道袁军的粮草在哪儿?

8、然而,令袁绍万万没想到的是,曹操虽然不是千里眼,却很快就知道了。

9、这个人就是袁绍帐下的谋士许攸。

10、许攸之所以叛逃,说起来也很偶然。起因是他向袁绍献计,建议分兵奇袭许都,说一旦成功,便可奉天子讨曹操,到时候曹操就成了瓮中之鳖;即便暂时攻不下许都,也可令曹操首尾难顾,疲于奔命,最后还是可以击败他。

11、这个计策本身肯定是对的,问题是袁绍之前已经让刘备和韩荀试过了,然而并没什么用,所以袁绍早就死了这条心,也就否决了许攸的提议。

12、其实对于“偷袭许都”这个提议,袁绍之所以否决,归根结底,还是他对“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套说辞打心眼里并不认同,故而稍遇挫折就放弃了。倘若他能真正认识到掌控天子所带来的政治利益和各种各样的好处,那么绕过官渡去偷袭许都,在眼下仍然是非常值得一试的策略。

13、许攸的建议被老板否了,按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顶多心里有些失落罢了,反正工资照领、活照干,也不至于这样就叛逃了。促使他走这一步的是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他的家人不知道犯了什么事儿,被留守邺城的审配给抓了。

14、不看僧面看佛面,老子辛辛苦苦在前线打仗,你审配却趁机在背后搞我的家人,这是几个意思?!

15、许攸的家人到底所犯何事,史书无载,不过我们不妨从审配平时的为人,来判断此事究竟孰是孰非。按史书记载,审配为人正直刚烈,常追慕古人节操,所以逮捕许攸家人这件事,很可能是秉公办理,并非出于个人恩怨。

16、当然,袁绍手下这帮人彼此不和,经常窝里斗,这是事实。但就算审配与许攸之间真有什么私怨,想搞许攸,前提也是你许攸的屁股不干净,让审配抓住了把柄,否则身正不怕影子歪,许攸大可以让袁绍主持公道,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何至于家人一被捕就叛逃呢?

17、可见,许攸大概率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且性质很严重,一旦被审配挖出来很可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

18、许攸的叛逃,对此刻的曹操而言,不啻于大旱之年碰上一场甘霖,也无异于在即将冻死的雪地里遇见一堆篝火。

19、当时曹操正在大帐里洗脚,正准备洗洗睡了,天大的烦心事也只能等到明天再说,突然听到侍卫来报,说有一位自称是故人的许攸求见。

20、曹操立马跳了起来,光着脚就冲了出去,看见来人果然是许攸,不禁拍掌大笑,喜不自胜道:“子远(许攸字),你来了,我的大事就成了!”

21、许攸年轻的时候,跟袁绍、曹操都很熟,彼此早就知根知底,所以曹操很清楚,许攸在这个节骨眼上从袁营跑过来,一定是在袁绍那儿混不下去了。而他这一来,也必定会带来此刻曹操最急需的绝密情报。

22、虽然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情报,但曹操在这一刻已经预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23、他笑容满面地拉着许攸入座。还没等他开口寒暄,许攸便开门见山道:“袁绍兵力强盛,你打算如何应对?眼下还剩多少粮食?”

24、不愧是袁绍帐下的主要谋士,眼光真毒,一句话就击中了要害。

25、“不多。”曹操道,“还可以吃一年。”

26、曹操虽然心情很激动,但并未失去应有的警惕。在没有摸清许攸的来意之前,当然不会泄露自己的老底。

27、许攸一听,不由冷然一笑:“不对,重新说。”

28、曹操无奈,只好说:“还可以吃半年。”

29、许攸顿时不乐意了,脸色一沉,道:“足下是不想打败袁绍了吗?何必如此言之不实?”

30、大家都是老江湖了,玩虚的看来没有多大意义。曹操这才苦笑着说:“方才是玩笑而已。实不相瞒,只能吃一个月了,你说该怎么办?”

31、其实曹营的军粮到底还能不能撑一个月,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不过许攸已经没必要再追问下去,只要确认眼下的曹操迫切需要自己的情报就够了。

32、“您孤军独守,外无援兵而粮谷已尽,此乃危急存亡之时也。”许攸缓缓道,“袁绍有一万多车粮草辎重,就屯放在乌巢,守军的防备不太严密,若派一支轻骑前去突袭,出其不意,把粮草辎重全烧了,不出三天,袁绍必自行溃败。”

33、曹操一听,内心的狂喜已无法用语言形容。

34、这一刻,想必他的眼前已经浮现出袁绍授首、北方平定的画面了。

35、许攸这份情报,其价值比起十万雄兵或许有过之无不及。我们今天看谍战题材的影视剧,不难发现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对于战争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许攸虽然不是曹操的卧底,但他在这个重大关头提供的这份绝密情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从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36、曹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连夜召集谋士和将领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讨论突袭乌巢的行动。然而,大部分人都对这份情报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许攸不一定是真的投诚,也可能是袁绍的反间计。

37、也难怪众人怀疑,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戏剧性、太不真实了。如果说这是上天所赐的好运的话,那么运气好到这种程度,委实令人难以置信。

38、不过,曹操却坚信许攸的情报是真的,也坚持要亲自带兵去奇袭乌巢。

39、关键时刻,荀攸和贾诩站在了曹操这边。有这两个最精明的谋士支持,曹操的底气更足了。事不宜迟,他果断下令:由曹洪和荀攸留守大营,命乐进、许褚等人集合五千精锐步骑,全部换上袁军的旗帜和军装,人衔枚(嘴里衔上小木棍,以防出声),马缚口,而且每个士兵都要带上一捆木柴。然后,曹操还特意命许攸同行。

40、让许攸跟着走这一趟,显然是很聪明的做法。此举目的有二:首先,许攸在袁军中地位甚高,而他叛逃的消息不会这么快便传开来,所以有他挡在前面,路上若遇袁军盘查,可轻松应对。其次,这也不失为验证情报真实性的一个办法——若情报为真,许攸便会坦然前往,若是假的,他定会心生恐惧,而曹操也定会察觉出来。

41、当天深夜,曹操亲自率领这支部队,从小道出发,往乌巢方向疾速前进。

42、从曹营到乌巢,中间基本上都是袁绍的防区,一路上自然是碰到了不少敌军的巡逻队。曹军的说辞是:“袁公担心曹操偷袭后方,派我部来加强守备。”

43、这个理由说得过去,而且他们全都穿着袁军军装,加之还有许攸在场,所以对方没有怀疑,就放他们过去了。此外,如果袁军有口令之类的防渗透手段,许攸一定知道,所以同样拦不住他们。

44、天还没亮,曹军就赶到了乌巢,悄悄围住淳于琼的军营,在四周乘风纵火,袁军军营顿时陷入火海,一片大乱。天明,惊魂未定的淳于琼才发现曹军人数不多,立刻带上人马出营反击。

45、双方展开激战,淳于琼不敌,只好退回营中,固守待援。

46、很快,袁绍接到了淳于琼派人送来的急报,又惊又怒,赶紧把长子袁谭和谋士郭图及大将张郃、高览等人找来,商议对策。袁绍本人的意见是:你曹操去打乌巢,我就打你的官渡大营,就算你攻破了乌巢,只要我把你的大营拔掉,你就没有退路了。

47、他决定派张郃和高览率重兵去攻打曹营。

48、很显然,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招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迫使你回师。

49、这一招当初曹操也用过,而且还用得挺溜。可问题是,同样的计策,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不同的人用,效果不见得就是一样的,甚至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兵法得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倘若在帷幄之中套用一些兵法就能决胜千里,那当年纸上谈兵的赵括早就是千古名将了。

50、袁绍这个对策有一个很明显的误区:他以绝对优势兵力跟曹操对峙了这么久,如果曹营那么好攻克的话,他早就攻克了,何必等到今天?之所以迟迟打不下来,正是因为曹营的防守异常坚固,且曹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尽管眼下曹操不在,可曹营的防守难道立马就变薄弱了吗?虽然曹操带走了一部分兵力,可如果防守得当的话,其战斗力不见得就会削弱多少,你袁绍凭什么认为现在去打就一定能打下来?

51、张郃身为久经战阵的将领,一听就觉得老板这个策略不靠谱,赶紧道:“曹操率领的全是精锐,一定会攻破淳于琼。他一旦失败,便大势已去,请让我们先去援救乌巢。”

52、可是,郭图为了迎合老板,却坚持认为应该去攻曹营。

53、张郃据理力争道:“曹操的大营固若金汤,就算强攻也无法攻克,而淳于琼一旦失守,所有的粮草辎重被毁,我们就都要成为曹操的俘虏了。”

54、然而,袁绍听不进去,仍然命令张郃与高览率主力去攻曹营,同时另外派一支轻骑去援救淳于琼。

55、至此,袁绍败局已定,再也无法挽回。

56、如果说曹操奇袭乌巢是把袁绍朝深渊推了一把,那么袁绍此举就等于是自己闭着眼睛纵身一跳!

57、张郃和高览无可奈何,只好率部对曹营发起了不计代价的强攻。

58、与此同时,曹操与淳于琼也在乌巢陷入了苦战,一时竟难分胜负。

59、说起来,淳于琼也算是资历很深的一员老将了,他和曹操曾经还是同僚——当年,汉灵帝组建西园军,淳于琼也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

60、所以,此人的作战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加之兵力是曹操的两倍多,故而令曹操打得异常艰苦。

61、就在这时,斥候来报,说袁绍的援军到了。左右大为紧张,对曹操说:“等敌军接近,我们就分兵御敌。”

62、曹操正打得心头火起,闻言怒道:“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

63、这就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将士们闻言,都意识到若不能在短时间内击败淳于琼,他们这些人包括老板曹操在内就都要被袁军团灭了,今天必定命丧于此!

64、人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激发出超常的勇气。众将士拼尽全力,殊死一搏,终于攻破袁军营寨,生擒了淳于琼,斩杀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多名将领,然后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辎重全都烧成了灰烬。

65、为了震慑袁军,曹军割下了淳于琼及一千多名俘虏的鼻子,还割了许多牛马的舌头,随即回头去迎战袁绍派来的援军,并把这些血淋淋的“肉块”扔到了袁军阵前。虽然袁军将士也看惯了战场上的尸体,但从未见过这么残忍血腥的做法,见状无不大为惊骇。曹军遂轻松将这支援军击退。

66、淳于琼被乐进砍掉了鼻子,然后血流满面地被带到了曹操面前。

67、当时战场上十分混乱,曹操可能没料到乐进会对淳于琼下这个狠手,见状有些吃惊,忙道:“怎么会弄成这样?”

68、淳于琼愤然道:“胜负自有天意,何必问这么多?”

69、念在同僚一场,曹操有意留淳于琼一命。可就在这时,身旁的许攸却阴恻恻地说了一句:“来日他若照镜子,定然不会忘记今天。”言下之意,淳于琼遭遇了“割鼻”这种奇耻大辱,肯定不会心甘情愿归顺你曹操,万一哪天找你报仇怎么办?

70、曹操一想也有道理,只好把淳于琼杀了。

71、许攸和淳于琼好歹也是老同事,可在人家性命攸关的时候,非但没说半句好话,反而落井下石,可见许攸这个人的人品实在不咋的,也可见袁绍阵营内部相互倾轧的现象有多么严重。

72、官渡这边,张郃与高览硬着头皮猛攻曹军大营,部下死伤无数,却丝毫没有进展。

73、郭图之前是力主用重兵攻曹营的,现在眼看着就要落败,担心袁绍会怪罪于他,便决意让张郃当“背锅侠”,赶紧向袁绍汇报说:“张郃攻不下曹营,却出言不逊,想把责任往您身上推。”

74、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身在前线的张郃耳朵里。

75、张郃气得差点吐血——老子提着脑袋在前线跟敌人拼刀子,你姓郭的居然在背后给我捅刀子?!

76、曹营攻不下来,必然得有人来背锅。现在郭图这厮把自己择干净了,那袁绍一定会拿他张郃当替罪羊,所以回袁军大营只有死路一条。

77、既然袁营回不去了,那还有什么路可走?

78、张郃跟高览一合计,索性把攻打曹营用的那些器械烧了个精光,然后就到曹营投降了。留守的大将曹洪深感疑惑:刚才不是还杀得昏天暗地吗,怎么突然说降就降了?不会是想使诈吧?

79、荀攸劝他不要想太多,说:“张郃的计划不被袁绍所用,在那边已经待不下去了,所以怒而来奔,有什么好怀疑的?”随即以礼节接待了张郃跟高览。

80、张郃这一“怒而来奔”,纯粹是被郭图逼反的。换言之,在曹操与袁绍展开终极对决的这个赛场上,最后曹操大获全胜的临门一脚,完全可以说是郭图帮着踢的。

81、这一踢,就彻底把袁绍踢进了人亡政息的万丈深渊。

82、郭图甩锅这件事,加上之前许攸落井下石的事,还有更早之前郭图算计沮授等事,足以让我们看出一个可悲的事实——袁绍阵营的窝里斗是何等贻害无穷!

83、其实这一点,荀彧和郭嘉早就一语道破了:“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

84、像这些“谗言惑乱”、背后插刀的事,对袁绍集团的“高管”们来讲,可能早就习惯成自然了,可长期内斗、内耗的结果,就是把他们共同乘坐的这条船弄得千疮百孔。而当这条船最终沉没的时候,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都是施害者。

85、下面的人成天窝里斗,原因到底出在哪里?除了一部分员工的人品的确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老板袁绍身上。

86、曹操、荀彧、郭嘉都曾经给袁绍下过断语,总结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87、“志大而智小”(曹操语),就是志大才疏;

88、“多谋少决”(荀彧、郭嘉语),就是谋划很多,决断很少;

89、“外宽内忌”(荀彧、郭嘉语),就是表面宽厚,内心猜忌;

90、“好为虚势,不知兵要”(荀彧、郭嘉语),就是务虚,喜欢讲排场,却不懂真正的兵法;

91、“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曹操语),就是兵力很强,但统率无方,部将骄慢,且政令不一。

92、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袁绍身上存在这些致命的缺点,就导致他的集团内部很难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很难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因为对集团有益的意见,比如奉迎天子、与曹操打持久战等,仅仅由于不合老板口味,就总是得不到采纳;而那些精于算计的人就会曲意逢迎,说一些让老板觉得顺耳的话,从而踩着别人往上爬,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有公心的人全都靠边站,如沮授和田丰;善于钻营的人却站到了台前,如郭图。

93、这样的“企业”,破产倒闭是必然的。

94、当然,话说回来,袁绍最终落败,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许攸叛逃”就是一起偶发事件。谁能料到,留守邺城的审配会在前线战事最胶着的时候逮捕许攸的家人呢?又有谁能想到,许攸的反应会那么激烈,一下就投奔了曹操呢?

95、但凡审配有一点大局观,做事更理性一些,先别急着抓人,一切等到战事结束再说,也不至于把许攸逼得狗急跳墙。可见,审配的一念之差,就影响了整个官渡之战的大局,不能不说带有很强的偶然性。

96、(摘自《三国不演义》王觉仁/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致命的一击和奇袭乌巢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