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许绍发(大山里走出的国球天才)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许绍发这个问题,大山里走出的国球天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945年,许绍发出生在吉林省长白县,一个小小的县城。对于生长在中朝边境的许绍发来说,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他的父亲是抗美援朝战争时的担架队员,每天都等在鸭绿江边,将战场上受伤的中国伤员撤离回来。饱经战火硝烟的父亲,希望儿子努力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举家从长白县搬到了临江县(今临江市)。许绍发就是在这里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2、一眼入心,一件事便是一生。许绍发新家旁边的县政府大院里有个审判厅,大人们经常去那里听刑事宣判。有一天许绍发出于好奇偷偷地爬到大院里,看见几个人在一个台子上用巴掌大的木板推来推去玩儿着一个小球。这引起了许绍发的兴趣,他马上跑回家锯了几个木板球拍,动员身边的同学和他一起打球。那一年许绍发13岁。

3、对童年时期的许绍发来说,他的乒乓之梦,起步十分艰难。那时候乒乓球一毛一分钱一个,对于笔和本都缺钱置办的家庭,怎么舍得为此破费呢?许绍发的乒乓球是用卖废品换来的,为了这小球能多用一段时间,他和小伙伴们约定,谁输了就用谁的球打。许绍发只有不断地赢球,才能保证自己的球用得久一些。买球困难,球台就更难找了。全县球台加起来也不足5张,有的还破烂不堪。边防团里有一个相对好点儿的台子,小伙伴们就在大人不用的时候,撬开窗户,偷偷溜进去打球,见有人来了,再从窗户处逃掉。

4、许绍发儿时的乒乓梦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母亲经常拿着鸡毛掸子满球台追打这个“不务正业”的孩子,以至于有的时候,许绍发连家都不敢回,索性就在球台上睡觉。多少个夜晚,他坐在树下,目光穿过树叶的间隙,望着天空那轮清月,遥想着自己的未来。他暗下决心,一定沿着自己认准的路坚定地走下去。说到这儿,许绍发笑着说:“母亲当时肯定想不到,她在追打的是一个世界冠军。”

5、许绍发的乒乓球生涯中遇到了一位很重要的引路人,这个人就是县政府体委秘书,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刘信岳老先生。刘信岳发现许绍发是个打球的好苗子,给了他很多帮助。后来刘信岳从临江调到浑江(今白山)工作,只要许绍发一放假,刘信岳就叫他到浑江练习乒乓球。自此,许绍发的乒乓球训练终于走上了正轨,并开始代表市里参加一些比赛。

6、有一次,许绍发准备参加全省少年乒乓球比赛。赛前,省里突然宣布活动取消了。刘信岳觉得大家集中一次不容易,谎称没接到电报,直接带队奔赴长春。恰巧省队刚刚组建,教练毛蕴珊正在选拔运动员,一眼就看中了许绍发。就这样,许绍发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机遇,那一年他15岁。

7、进入省队后,教练经常带着他们去文化宫同业余队的成人选手打比赛,许绍发技术并不出色,总是输多赢少。然而,他并没有泄气,曾经的成长环境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小的时候,许绍发每天凌晨五点钟起床挨家挨户送热牛奶,还要上山打柴,用独轮车推锯末子回家烧火。在省队,许绍发这种吃苦精神丝毫没有减退,他每天都比队友早起一小时,没有对手就自己练习发球或者锻炼身体,没过多久他就在队内脱颖而出。当时吉林省的乒乓球整体水平并不高,全国排第23名。有一次在八一队俱乐部开大会时,主管训练竞赛的体委副主任刘永年说:“吉林省的男乒队,快被打出国境了”,意思是连退步的空间都没有了。这句话让许绍发记了一辈子,到现在刘主任讲话的神态仍历历在目。许绍发暗自下决心要为吉林省乒乓球队争光。功夫不负有心人,吉林省男队在第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了第6名。

8、弱冠之年,加冠之任。1965年,20岁的许绍发赢来了进入国家队的机会,国家乒乓球队组成了一个考察小组,由新中国成立后的老冠军、后来任许绍发师傅的王传耀,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后来的国家体委财务司司长孙叶青组成。许绍发第一场比赛就进入考察小组的视线了,对阵江苏,许绍发一个人赢了三场,小组出线,之后又连克四川和安徽,比赛还没结束,许绍发就被确定下来调往国家队了。这位不服输的年轻人终于梦有所成,在新的舞台上开启了更高远的征程。

9、初到国家队的许绍发并不是重点培养的运动员,上有庄则栋、徐寅生、张燮林等十几个名将,下有青年队队员,并且主流的选手几乎都来自上海、广东,东北选手并不受重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国家队的一次内部循环赛中,许绍发战胜了庄则栋。当时的国家体委领导把教练员叫来训话,气得把手表都摔了。

10、这一摔摔出了机会。在后面的一次出国比赛中,本来许绍发报名的是参加柬埔寨的表演赛,体委领导硬是给他临时调整去了日本。许绍发意识到自己开始受到重视了。日本的那场比赛采取的是一对一对抗式,许绍发抽到的是日本主力选手木村兴治,整个比赛干净利索地赢下木村兴治,随后又连克数人。

11、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于许绍发对乒乓球的热爱,以及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即使在最动荡的文革10年,几乎所有人都不练球了,许绍发仍没有放弃过训练。他经常跑到球馆里把学生堆放的行李挪开,空出球台,旁若无人地开始练球。

12、黎明已经为所有的高脚杯注满了美酒,等待那些翻越黑夜、艰苦跋涉的旅人在第一缕曙光后享受奖赏。功夫不负苦心人,许绍发先后获得了1973年第32届世界锦标赛男团亚军,1975年第33届世界锦标赛男团冠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走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13、1977年开始,许绍发逐渐转向教练员工作,协助李富荣负责主力队员的训练,1983年担任教研组组长,后来成为男队主教练,副总教练,1985年成为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

14、其实从球员生涯就能够看出,许绍发是难得的将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天生的洞察力和大局观,让许绍发对世界乒坛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绍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议成立青年队。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队存在的隐忧,那就是技术比较老化,即使成为世界冠军也并不代表技术是最先进的。教练员带队员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周而复始,缺乏创新。每次队员们打比赛,许绍发都会发现当初自己身上的毛病,在运动员身上也同样存在,除了正手进攻能力比自己更强以外,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进步。

15、把青年队成立起来,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年轻运动员,让他们有更扎实的基本功和战术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这个想法在当时并不被接受,很多人简单地认为不管怎么训练,能拿世界冠军就行。在许绍发不懈的争取下,得到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的支持,并当即拨款2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许绍发用这些来之不易的经费,在网球馆后边的夹道中间搭起了简易的木板房,改革就在一边创造条件一边摸索中开始了。

16、从那以后,一大批少年如刘国梁、孔令辉、杨影、王楠、李菊这些日后熠熠生辉的乒坛新秀,都先后被选拔到青年队中,在这里他们接受了最先进的乒乓球训练理念,这一批少年不会想到,他们中的一大批人,后来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乒坛巨擘。

17、每当谈起他们,许绍发的口吻总是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他回忆说,孔令辉当时在黑龙江队训练,那时已经到了青年队选拔名单正式上报审批的最后阶段,孔令辉尚未确定。有位记者对许绍发说,这是个世界冠军的好苗子,因为他经常在集训中看孔令辉打球,对他印象非常深刻。许绍发选拔运动员还有个观点,父母从事这个职业的优先考虑。因为每一个教练都深知这个职业的艰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领上这条路,是要下一番狠心的。经了解,孔令辉的父亲是黑龙江队教练,许绍发当即拍了板。和孔令辉相似,刘国梁在青年队中起初也不是最拔尖的,但许绍发善于识人,懂得人才培养的周期和规律。事实也证明从1988年到1995年这七年,这些小队员刚好横空出世。就这样,青年队员在教练组的精心栽培下,以刘国梁、孔令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小将,一步步走向成熟。

18、1992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大奖赛上,年仅16岁的刘国梁以一招“直拍横打”技惊四座。他在这次比赛中战胜了瓦尔德内尔、金泽洙等世界名将,使中国传统直板快攻打法燃起了新的希望。

19、许绍发不仅重视人才的技术培养,更注重队员的教育问题。他自己就是处事低调,为人随和的性格。他和教练团队、合作伙伴乃至门口修自行车的、看体育馆的、打扫卫生的,都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仗义相助。正因为许绍发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才使他更加关注运动员的教育问题。运动员里面特长生很多,但来自重点院校的少。运动员智商都很高,但如果文化教育欠缺,乒乓球之外的东西接触得太少,思想太封闭,就会影响自身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现代竞技运动呈现出专门化训练提前的趋势,启蒙的年龄越来越小,一旦进入专业队就脱离了正常的教育环境,运动训练不断强化,文化教育相对弱化,挂名教育的越来越多,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薄弱,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这是背离竞技体育初衷的,进入体校的孩子数以万计,最后成功的却少之又少,他们从小就被封闭起来进行专业训练,没有上多少学,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导致缺乏最起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许绍发提倡利用乒乓球平台,不仅仅要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还要培养其他行业的人才。

20、现如今,运动员市场化趋于正轨,一些运动员的收入水平都提高了,追求奢侈生活,豪宅豪车已是常见的现象。许绍发一再嘱托,追求更好的生活不等于追求奢侈的生活,不能因为名气大收入高就私欲膨胀,迷失自我,要坚守恪记最初的执着与梦想,在迢迢星夜,望一柄斗极行路;在茫茫雾海,燃一盏心灯导航。

21、卸任总教练之后,许绍发致力于乒乓球市场的开发。1986年前后,改革开放和来势汹汹的市场经济浪潮,对运动员队伍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出国潮和经济收入的巨大反差,给运动员的思想和竞赛以及训练,都带来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水平高的运动员都在国内打球,素质一般的运动员跑到国外赚钱。国内打球的运动员工资都很低,而出国打球的运动员一拿就是上千美金,这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大批运动员流失国外。比如奥运冠军陈静、耿丽娟等人,她们出去以后,有的代表加拿大,有的代表日本,还有的代表新加坡、德国。国内的乒乓球队伍几乎散了架子。

22、许绍发对此深感惋惜。他开始尝试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乒乓球的人才发展拓宽道路。1995年他设计推出了世界冠军挑战赛,请来了两位瑞典运动员——佩尔森和阿佩依伦,在中国打了四场球,试试观众效果如何。大连和大庆的比赛效果非常好,气氛热烈,也赚了钱。但厦门和福州的比赛却很不成功。因为没有承办经验,最后运动员的食宿等费用,都是许绍发自己掏的腰包,原来赚的钱又全赔了进去。即便结果如此,而世界冠军挑战赛却迈出了乒乓球市场开发的第一步。

23、针对这种局面,许绍发四处奔走,寻找解决办法。他找到中央电视台商量合作事宜,1996年央视体育部正在搞改革试点,他提出一个合作模式,由中央台提供启动资金并一起主办比赛,这样就有了CCTV杯擂台赛。全年50场比赛,由新秀挑战10名世界冠军得主,CCTV-2全年周六下午3点到5点共100个小时,对比赛全程直播。

24、1996年3月9日,第一场比赛在北京大学举行。把首场比赛放在大学,主要考虑到大学生有激情、有气氛。几场比赛之后,效果确实非常好,接着就向全国铺开。许绍发回忆,现在根本没法想像50场比赛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那时公司只有四五个人,从联系承办商、安排运动员吃住行、运送器材,到制作挡板广告、铺地胶,全都是自己干。当时很多地方搞比赛的附加条件,就是许绍发本人必须去。所以50场比赛他场场跟,每周有三四天都在外面跑,回家也就是拿些换洗衣服。

25、如今的中国乒乓球市场,很少有一流运动员跑到国外去打球。可以说,许绍发对于乒乓球的市场化运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都称赞他是中国乒乓球经济市场第一人。

26、对目前我国的乒乓球市场,许绍发认为做的还很不够,他希望以后可以打造一个像美国NBA那样的百年俱乐部。美国的NBA水平能够领先世界,主要是因为美国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只要想打球,每个阶段都可以在学校参加各种篮球赛事。美国政府也对篮球运动的开展和篮球人才培养,给予了大量投入。NBA的球员大多数来自大学篮球联赛NCAA,很多球员在进入NBA之前就已经崭露头角。

27、中国乒乓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像NBA一样形成强大的球迷支撑。NBA的一张门票可以卖到5万美金,加上球服,消费品等等,支撑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而中国的乒乓球球迷太少了,应该利用球迷协会,更有效地把球迷组织起来,这样乒乓球市场才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28、许绍发介绍,中国乒乓球一直在执行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运动员以双重身份进行注册,既代表省市参加全运会和全国锦标赛,又代表俱乐部参加俱乐部联赛和其它商业性比赛。这样可以一举三得:各省市不仅参加全国比赛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还可以在运动员转会中获得收益。高水平的运动员出场影响大,广告效益好,企业有积极性。运动员增加了比赛机会,获得了企业给予的报酬,有利于稳定队伍,留住人才。但这些都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很好的发展。

29、近年来,得益于中国乒乓人才流动,世界各国的乒乓球水平都在飞速提升。尤其是日本,亚锦赛和世乒赛上,日本乒乓球选手表现惊人,涌现出一批劲敌,中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已经受到挑战。再加上国际乒联的改革,球的旋转弱了,速度慢了,导致中国引以为傲的近台前三板优势消失殆尽。中国队的优势是节奏好,能占住台子。然而这个优势导致的问题,就是大家都是横板反胶,打法基本相同,再加上中国乒乓球强大的国际影响,这种打法基本统一了全世界。

30、许绍发希望能够恢复百花齐放的打法,大胆地进行改革。许绍发自己本身就是改革的先锋,他是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使用高抛发球的选手,从此高抛发球风靡全世界;他研创了快带弧圈球技术,成为最有效应对弧圈球的方法之一;他率先提出了直拍横打技术新观念,至今成为直拍的基本技术之一。这就是新技术的作用,改革的作用。前些日子,70多岁的许绍发还在和前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谈改革的问题。当然改革一定是有阻力的,反对的人也很多,但许绍发从未动摇过改革的信念。历史终究会眷顾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

31、白山松水,许绍发最爱的地方,有着他最深的记忆和最难忘的经历。他从摇篮走出梦想,直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的生存观念,许绍发说,他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感恩,感恩哺育过他的村庄,感恩滋养了他的厚土,感恩一直支持他的父老乡亲。

32、提到吉林省的乒乓球运动,许绍发有些担忧:吉林省的体育人才流失严重,有些好苗子都走了。这对教练员训练其实是个很大的考验,好的苗子流失了,对于天资稍逊的运动员,如何把他们变成一流选手,这就是训练方法和训练水平的问题。他还是坚持一定要大胆地寻求突破,改变旧的训练方法,如果不改变,那就只能坐等“天才”的偶现了。

33、在曾经的赛场上,他用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换来一个个奖牌,超越梦想,为国争光。如今,他已两鬓斑白,依然心系乒乓事业,呕心沥血!他的智慧和心血,为国家乒乓球事业的再发展,一次次发力,矢志不渝。一艺之成,毕生之力。他为国球的终身奋斗,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体育本身。

34、这就是许绍发,一个把国球事业融入自己血液里的人。

关于许绍发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