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清洁清洗

书香屋(书香之家)

大家好,书香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书香之家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书香屋和书香之家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1、“书香”并不仅仅是指的来自书本,而是指的一种文化素质及其氛围。

2、姚家在沙子坝建了三栋徽式建筑的房屋。每栋房屋都显示了一定的财富、地位,但也显示出了一种文化气氛。房屋的设计和美化都含有文化。新屋是后建的,最宏大,而文化含量最丰富的还是老屋。首先老屋有一个“门楼子”——整栋老屋大院的大门。门楼屋檐下挂着灰底黑字“贡元”二字牌匾。据说这还是清朝(算起来应该是光绪年间)赐给八祖父的功名。“贡元”与其他功名性质有些不同,不是科考产生的,而是选拔出来的,即秀才中挑选出来的优等生。

3、据说当年获得功名来报喜的仪式很有派头:报喜人高高站在堂屋正中祖龛下的大桌上,敲锣打鼓,大声唱呵着报喜。

4、堂屋(大厅)的陈设和布置。正中壁上高处有香龛。龛中间是红底黑字:“天地国亲师(据说‘国’字原为‘君’,民国以后改)”。两边是蜡烛。龛下面是红色的台,名叫”春台“,春台下是桌案。用于年节时摆列祭品。

5、大厅外和正厅内高处都悬挂黑底金字的匾额。厅内两侧有几副木质对联,一副黑底金字抱柱长联,全文当时的我还不认识,只认出上联末是“椿萱并茂”,下联末是“兰桂联芳”。另一副靠天井的木联,红底黑字:“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现在还记得,是因为当年父亲常常把幼年的我背在背上,在堂屋里走来走去,教我认识和背诵了这些字。厅屋正中是天井。天井两侧的房间叫“厢房”。厢房门额上我家这边挂的是父亲的名(字)匾,黑底金字,对面厢房门头挂的是二叔父的名(字)匾。这是按当时的规矩:男子结婚时悬挂出来的。

6、堂屋正中是天井。天井正中是一口六方形石水缸,水缸里养着一些小鱼儿。缸上是一座一米多高,被称作“漏、瘦、透”的太湖石。这里的地貌并不产太湖石,听说是祖父从山后面河里的崖壁上寻得的。当地很少有这种陈设。因为房主来自江浙,才有这样的审美意趣。把它叫做“太湖石”。我们不懂,就叫它“假山”。“假山”上长了许多苔藓和虎耳草。前方又有一米多高的正方形石柱,上面放着大大的一盆迎春柳。每到初春,迎春柳开花,香气扑鼻。石缸四周有一圈石墩。上面放着一盆盆的花草。如此精心设置的美丽图画,每天映入我们的眼帘,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7、要说客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维持,主要得力于我父亲。客厅的打扫起初是四家自觉轮流,随着生活压力增加,慢慢都放弃了,只有文化意识较强的父亲,过些日子就去打扫一次。他还在天井周围摆一圈盆花,记得有一次我睡在厢房,半夜里听见外面天井里响起了哗哗的雨声。接着听见父亲从卧室里出来去摆弄花盆。第二天起来,看见花盆都侧放着,父亲告诉我们是防止花盆积水,影响花草的生长。

8、快过年了,把孩子们动员起来,打扫布置堂屋,也是父亲操办。对于他,似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两边悬挂的旧字画取下,打扫一下灰尘,或者是换上新字画。又在天花板上吊起几支黑漆的木架挂灯——叫做“宫灯”,给宫灯换上新的丝皮纸,四侧的几幅画也是父亲刚画好换上的。于是到处干净了,漂亮了,新年气氛充满了堂屋。

9、下面就要说到书香的源头——“书”了。书是要读的。民国以来,随着国家的灾难,社会的腐败,人民的生存越来越困难,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衰落。姚家读书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只是粗通文字而已。沙子坝姚家到我的父亲这一代,真正继承传统学问的只有住在新屋的兰村伯父了。他是个老学究,据说参加过科考的。其次便是我的父亲和二叔父。他们的身上还留着书香气味,二叔父读的书比我父亲读得更多,说起话来也常常引经据典的。但他子女多,生活压力大。我觉得只有我的父亲身上才可以称作“书香气”——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气质和风貌。

10、这里我想说一下我们家里的藏书。因为这与我们的成长关系比较密切。我家的厢房,布置是按书房的规格。有书桌,书柜,正中壁上挂的字画。书桌上放的是父亲常常诵读的线装书《古文观止》等。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字帖。我只记得其中有王羲之的一本草书字帖。小时候常常听到厢房传来父亲或者是大哥拉腔拉调诵读古文的声音。

11、但是大量的书并不放在厢房,而是藏在一间侧卧里。这间卧室面积较大,一面墙壁上面至顶是镶嵌的木架。家里人叫它“商架子”,样子像商店的货架。有镶嵌的木门遮掩。其实就是书架,其中摆满了书本。我站在地板上仰之弥高,大人也要用小木梯才能取到。

12、后来因为人口多了,又放进了一张床,蚊帐遮盖了半边书架。偶然打开,可以看到放满了“古装(线装)书”。才上小学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去触碰。只有旁边没有遮挡的几扇门是取下了的,里面装的是现代书籍和杂志,其中有两种名《儿童杂志》和《儿童常识》。父亲说是当年从上海给孃孃和大姐订阅的。于是这些书就成了我的课余阅读书籍。记得《儿童杂志》中有一篇连载的外国小说好像名《大卫考伯菲尔》,我是每期都要读的。其中有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是《儿童杂志》的编辑,也在其中发表了不少童话故事。有意思的是:五十年代,我在北师大读书时,系里邀请了一些国内著名文学家来讲学,因为我们的课程中有一门儿童文学,请来讲课的就有陈伯吹先生。可惜他一口上海话,我听得半懂不懂,但带起了童年的回忆,我非常兴奋。

13、除了藏书,还有藏画。母亲陪嫁的宁波柜最下面是一个长长的抽屉,里面放满了字画卷轴。我们小时候不懂欣赏。听孃孃说其中有一幅真正的八大山人的作品。后来土改时都付之一炬了。堂屋、书房要悬挂书画。为了保护这些书画,要经常换着挂。一到过年,房屋要换窗户纸。那时玻璃很少,雕花的的窗户多是用白丝皮纸糊上的,中间一块大空格用玻璃透光,但是玻璃会破碎。后来父亲就用宣纸作画贴上。

14、有一个细微末节的习俗不知是否值得一提,那就是上厕所不准用“字纸”,即纸上有印或写的字的纸。农村中贫困的人家,用不起卫生纸,就用草叶、树叶。但是孩子上学了,必然会有一些破旧作废了的作业本或纸张,用来上厕所,是常有的现象。当时有一种说法:上厕所用了字纸会“瞎眼睛”。学校是这样传说,民间也是这样说。稍微殷实一些的人家用的是买来的“草纸”。我们家里废弃的字纸很多,是从来不用于上厕所的。父亲郑重其事地说,这是出于对文字的尊重。其实也就是对文化的尊重。我们家里不用说不用书页,废旧作业本很多,也是绝对不会这么用的。

15、还有一个与藏书相关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母亲到了南昌。有一次我和母亲谈到家里的藏书时,母亲无意中说起那个书架藏书中有一部《桃花扇》。我听了大吃一惊。在没有上大学以前,虽然我课外书读过不少,但从没有听说过《桃花扇》这个书名。直到上了大学中文系,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后,才知道中国文学史中有一种戏曲名叫传奇,清初的孔尚任《桃花扇》就是传奇代表作之一。

16、我很惊讶:我们家里只收藏正统的经史子集,是不收藏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的。解放以后的文学史课程才讲戏曲小说。《桃花扇》是戏曲“四大传奇”之一。不属于经史子集。版本稀少,几百年只有一个初版的版本,我们家中没有一个懂得戏曲的人,怎么会有《桃花扇》出现在书架上呢?很久以后才知道,《桃花扇》初刻本,出版地点是湖北宣恩。宣恩离建始不算很远。那样的一个深山里的小县城,还会出版这样的书,似乎也是奇闻。我们家里谁会买它?至今不得而知。联想到:不知道我家那个卧室书架上还陈列过多少珍贵和罕见书籍。

17、解放前夕我离开了家乡。后来听说:土改时,我们家被划为“地主”,那些书籍堆在了院子的场坝里,与一些木器家具和较为华丽的衣物一起付之一炬,浓烟滚滚燃烧了好几天。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