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清洁清洗

十三香图片,十三香到底是什么香

今天给各位分享十三香图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十三香到底是什么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在遥远的1988年,巩汉林、赵本山联袂出演过一个小品《十三香》,让我第一次听说“十三香”的名号。如果你和我一样“年事已高”,说不定也看过。

洋鬼子忌讳13,我堂堂华夏贵胄不理会这一套,唐山小调《十三香》唱词儿中不多不少正好罗列了13种香料。这13种有的脸熟有的陌生,本篇的任务就是挨个捋它一遍。有兴趣的往下滑,没兴趣就关网页,OK?

1.花椒/Zanthoxylum芸香科花椒属,与柑橘、橙子是远亲。出身本土的香料,根正苗红。“椒”字自古专指花椒,见于《诗经》“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辣椒、胡椒之流都是外来的晚辈。

日常生活中的“花椒”一词可涵盖几个物种,最主流的当然是同名的花椒/Z.bungeanum,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为花椒之正朔。其果皮紫红或棕红,内表面淡黄,又称“红花椒”,香气浓郁,味麻辣而持久。各地栽培品种繁多,品种之间风味略有差异。花椒芽亦可入馔,油亮鲜绿、麻香味美,为不可多得的芽菜珍品。

市面上的青花椒、麻椒及藤椒等,多源于西南栽培的竹叶花椒/Z.armatum。通常取近成熟果实制成(藤椒常用鲜品),外表青绿或暗绿,内面黄绿。藤椒香气浓而麻味弱,青花椒、麻椒恰与之相反,可谓各擅胜场,在川菜中应用广泛。竹叶花椒的成熟果实外表暗红或棕褐,内面淡黄,不如红花椒鲜艳,接受度不高。

北京、东北等地亦产青花椒,采自野生的青花椒/Z.schinifolium。其果实干燥后会由红褐变为暗绿,内面近白色,风味逊于花椒、竹叶花椒。另,青岛崂山产“狗椒”,当地人用来腌制咸菜,可能也是青花椒(或野花椒/Z.simulans),实物未见,不敢妄断。

2.八角/Illiciumverum大料=八角,也叫茴香、大茴香或八角茴香等。旧归木兰科,现属五味子科。

八角属近50种,国内28种,仅该种安全无毒,其它皆不可用。北宋苏颂称八角为“舶茴香”,最早自占城国(越南中部)海运而入,后来国内也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和云南有引种。果实通常呈八角形,蓇葖先端钝或钝尖,有春华秋实的正糙果和秋华春实的春糙果之别;味香甜,对于肉类食材有增香窳味之功。

八角的花,北侉自然是不知道长啥样,多数南蛮也难得遇到。图2.2出自公众号果壳自然关于八角的一篇,显然与《中国植物志》“花粉红至深红色”的描述不符,其实图2.3才是正儿八经的八角花,如假包换。那么图2.2到底是何方妖孽呢?像是八角的亲戚,日本莽草/I.anisatum,有毒。图片配错不打紧,误用调料搞不好会死人的。

3.姜/Zingiberofficinale姜科姜属。或源于印度或东南亚,我国先秦时代已有栽培,《论语》曰“不撤姜食”,足见历史悠久。

姜的“根茎肥厚,多分枝”,富含姜辣素和各种香气成分,集辛和香于一身,在中式荤菜烹调中必不可少,自古享有“百菜之祖”的尊荣。干姜即干燥根茎,无需多言。以及,仔姜或姜芽纤维含量少,可腌制成佐餐小咸菜或泡菜,辣味柔和,颇为爽口。

正如很多人吃过猪肉却没见过猪跑,亲眼见过姜植株的人也不多。其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略有竹韵,可以栽盆里冒充竹子。也许因为气候环境等因素及长期人工栽培的影响,姜极少开花,很多长期从业的姜农也无缘一亲芳泽,像图3.5这样展开花瓣的极罕见。

4.陈皮芸香科柑橘属,柑橘/Citrusreticulata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柑橘原产我国南方,我国柑橘品种品系之多,堪称世界之冠。按说所有柑橘都能产“陈皮”,但传统以广东新会的茶枝柑/C.r.'Chachiensis'的干制果皮为正品(四会的行柑/'Hanggan'可代用),称“广陈皮”,其余为杂果皮。不过,我觉得用来做菜远不及“入药”的玄学程度更深,增香解腻而已,正不正品差异不会太大......

5.肉桂/Cinnamomumcassia樟科桂属,原产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省区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尤以广西为多。

我国利用肉桂的历史很长,屈原诗曰“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桂”即指肉桂。全株均富含桂皮醛等挥发油成分,调料中通常只有树皮,称桂皮(可分为桶桂、厚肉桂和薄肉桂3种,桶桂品质最佳),用在荤腥类食材烹调中可增香解腻去腥----那啥,谈及调料“功效”时很难避开这些类似的措辞,实际则各有巧妙不同。

天竺桂/C.japonicum阴香/C.burmanni钝叶桂/C.bejolghota香桂/C.subavenium等近缘种的树皮也能充当桂皮之用。做菜用到的桂皮,也不好说到底是哪个种。另有锡兰肉桂/C.verum,原产斯里兰卡,广东台湾有引种,因其树皮单薄纤细,故“桂皮”的卷曲层数较多,与普通桂皮形态迥异。其口味偏甜,在西方饮食文化中较为流行,多用于甜点。

6.茴香/Foeniculumvulgare伞形科茴香属。原产地中海地区,我国各省区都有栽培。

图6.4孜然芹/Cuminumcyminum的果实

为与大茴香(八角)相区别,生活中常称小茴香。13香唱词儿说“同胞姊妹是大小茴香”,其实二者亲缘关系很远,形态相差悬殊,只因含有相似的挥发物质,如茴香醚之类,故而气味雷同。《中国植物志》曰“嫩叶可作蔬菜食用或作调味用”,通常用来制作馅料,华北地区尤爱之;13香中用的是果实,乍看像孜然粒,但颜色偏绿,味道亦显著不同。

7.白芷/Angelicadahurica伞形科当归属。产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

我国南北多个省区栽培供药用,有杭白芷祁白芷等栽培变种,药用略过不提,我们只关心“吃”。《中国植物志》曰“嫩茎剥皮后可供食用”,但真正吃这东西的不太多,产地之外很难想象,最重要的功用还是干燥根(的切片)可充当炖肉料。具体什么作用?还是那一套:味辛、香,可祛除异味,提鲜增香......

8.海南山姜/Alpiniahainanensis姜科山姜属。产于两广及海南。

草豆蔻,为草豆蔻/A.katsumadai海南山姜(此2种已合并为1种)的干燥种子团,简称草蔻。成品如微缩的脑花,以大颗粒为上品,质地坚硬,嗅之无味,须打碎成粉末后才能发挥;味道较为柔和,在配料中起到辅助增辛的作用,还能促进“骨肉分离”,特别适合禽类和排骨等带骨食材。注意:草蔻有苦涩味,应适量使用,不可过多。

9.山柰/Kaempferiagalanga姜科山柰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广东尤盛。因沙土种植,根茎似姜,老广称为“沙姜”。

22年我曾亲自种过沙姜,过程相当漫长:1月初“播种”,7月始萌芽,之前还以为早完犊子了;8月11日我因故彻夜未眠,目睹了凌晨五点多开出的第一朵花。花馥郁芬芳,大部洁白如雪,唯唇瓣基部有显著紫斑,于冰清玉洁中又添几分妖娆;然极易凋零,有点遗憾。

沙姜即山柰的根茎,外观与生姜有几分相像。古人谓之“樟木香气”,与生姜香型有异,深受广东人民青睐,蒸鱼炖肉断不可无之。将其捣碎成末,与麻油、酱油一起调制成沙姜酱,即是广东名菜“白切鸡”的灵魂蘸料。

10.云木香/Aucklandiacostus菊科云木香属(旧归风毛菊属)。原产克什米尔,我国西南部有引进栽培。

图10.3九转大肠,摄于青岛春和楼

又称青木香、广木香或木香。成品即其干燥根,通常切片,味辛、微苦又有甜味,香气如蜜,可祛除动物原料特别是动物内脏的异味,但添加过多则会掩盖食材的本味,烹调中常与其他香、辛味调料配合,适量使用。传说鲁菜名菜“九转大肠”中必放入木香粉,有点铁成金之功。

菊科植物的“木香”还有土木香/Inulahelenium川木香/Dolomiaeasouliei厚叶川木香/Dolomiaeaberardioidea等,一般用来入药,常见于调料中的只有云木香。蔷薇科的木香花/Rosabanksiae亦俗称“木香”,不要混为一谈。

11.砂仁/Amomumvillosum姜科豆蔻属。产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栽培或野生于山地荫湿之处。

果实成熟时紫红色,干燥后褐色或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颜值低下如废弃物。以广东“阳春砂仁”品质最佳,福建“长泰砂仁”与“阳春砂仁”齐名。其种子集结成团,味微苦,香气浓烈,常作为“臣料”使用在油脂较多的肉类菜肴中,辅佐“君料”进一步去异增香。其香气挥发较快,不宜长时间炖煮,稍迟一些再放更佳。

砂仁有2变种缩砂密/var.xanthioides矮砂仁/var.nanum,前者果实绿色,又名绿壳砂仁,后者果实绿色或略带棕色,用途均同原变种。另有同属海南砂仁/A.longiligulare,果实可代砂仁用,唯品质较逊,果具明显钝3棱,果皮厚硬。有资深大厨认为砂仁和阳春砂仁并非一物,恐怕是把海南砂仁当成砂仁本尊了。

市面上的“砂仁”鱼龙混杂,除海南砂仁以外,同属的长果砂仁/A.dealbatum长序砂仁/A.gagnepainii细砂仁/A.microcarpum等及国外的一些种类,都可能以“砂仁”的面目出现,或在产地代替“砂仁”使用。分辨不易,不辨也罢。

12.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肉豆蔻科肉豆蔻属。原产马鲁古群岛,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地有引种。

种加词“fragrans”的意思就是香,关于本种,《中国植物志》曰:为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产地用假种皮捣碎加入凉菜或其他醃渍品中作为调味食用。看着没?假种皮就是种仁上那层看似支离破碎的玩意儿,但国内只用种仁,假种皮见不到。我经常买肉豆蔻,用不好,瞎用......怎么说呢?颇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

杜牧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有好事者认为杜牧以肉豆蔻果实开裂的形象比喻妙龄少女,非也。从肉豆蔻传播史来看,公元8世纪的唐代人最多见过肉豆蔻种仁,迟至北宋初期才有植株引种至国内,杜牧根本没见过活的肉豆蔻,“豆蔻”乃是草豆蔻。

13.丁香蒲桃/Syzygiumaromaticum桃金娘科蒲桃属。原产于印尼,已经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我国也有。

又名钉子香、丁子香,用作调料的是花蕾和果实(的干制品)。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入口辛辣而微甜,香气强悍霸道,用于烹制红肉可矫味增香,亦是热红酒之绝配;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名医别录》中称鸡舌香),味道清爽,更适于甜点。

14.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姜科山姜属,产两广、海南。在有些版本的13香唱词儿中,有“良姜”这一味,如“上等的花椒和大料,陈皮肉桂加良姜”。

高良姜的根茎,吴文英“蛮姜豆蔻相思味”之“蛮姜”即指此物。苦香型辛香料,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也常用,特点是芳香浓郁,略带辣味儿,又有少许桂皮香味,可祛除掩盖肉类食材本身的异味,增香效果不错。常与八角、肉桂或胡椒等搭配使用,在卤制禽类等腥膻味较重的食材时可加大用量。

OK,就到这里吧,说是13香,实际上共计14种辛香料,顺便也提到了个别相关种类。关于以上各种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我也是道听途说、拾人牙慧,没什么个人见解和实践经验,只能仅供参考。Over。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