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帝女花的一些知识点,和粤剧帝女花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在唐涤生版本的粤剧《帝女花》中,刻画了明亡背景下的前朝公主与驸马为国殉身的故事。公主与周世显初相见时,为他的才华所折服,逐想与他配和谐。崇祯帝感时局动荡,亦想让公主早日完婚,减轻一份顾虑,于是允诺了两人的婚事。可也正是此时,李自成攻入了皇城,明朝的统治接近了尾声。历来帝王之家在国亡之际要以身殉国,周世显向皇上求情,皇上仍然手刃众皇女后自缢。长平公主未至气绝,被大臣周钟救返家中。长平公主知悉周钟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钟之女瑞兰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庵遇》一折是除《香夭》之外最精彩的一折,周世显在维摩庵与公主相遇,世显惊叹于公主仍然活于世上,公主希望不被打扰,继续以尼姑身份生活下去。几番试探之下,公主有感于世显所说“红鱼衹可敲出断肠音,难把破碎山河重修整”,遂重修于好,料不想被老尼姑偷听后告密。清帝知悉,勒令周钟威迫利诱他们一同返宫。夫妻二人为求清帝善葬崇祯,释放皇弟,遂佯装返宫,并在清宫前连理树下交拜,然后双双饮砒霜自杀殉国。
2、岭南地处边疆和边缘,历史上就是汉民族退守的最后阵地、存亡续绝的生息沃土,又有百越文化一脉相承。作为文化生态过渡地带,岭南界面活跃,异质性强,反应敏锐,民性倔强坚韧。
3、因为祖先有一部份是南宋的遗民,因为曾经以其人力地力奉献于历史,又本为海国,富于冒险进取心和反抗性,因此岭南民族思想特别发达。表现在文化上,因为羁人谪宦,因为孤臣遗老的遗民文化,苦节、坚贞、特立独行、孤芳自赏,成为岭南文化的特质,从而产生了虚静自然、澹声华而薄荣利的白沙之学以及近代的革命文化。也正是因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的纷扰,臣民又多来自南宋旧朝,所以粤人更加苦节坚贞,忠勇义烈。两百年来,广东成为洪门会党的大本营,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亦由此发端,“还我河山”、“恢复中华”义帜高举。
4、岭南地域强烈的移民精神同样影响着戏剧文学的创作。《帝女花》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岭南人民对家与国的理解和思考。如《庵遇》中长平公主心情矛盾,她死过又翻生,自谓“我虽生人在世,但鬼录已登名”,抵不住世显以死相逼,道是“倘若劫后鸳鸯重合并,点对得住杜鹃啼遍十三陵。”在《迎凤》一折,世显碍于有周锺和清朝特务监视,在公主面前大谈荣华富贵之事,彻底打消清帝疑虑,却让公主误以为驸马是好利之徒。因此才有脍炙人口的“禅院钟声”唱段,白雪仙所饰长平公主手持银簪自二楼步下至堂前,一步一阶梯,一步一句,言词铿锵,将公主之贞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清室今朝有金铺,我也不再爱慕。骂句狂夫,匹夫,共你恩销义老,我自刺双眼模糊。”世显看周围已无人监视,这才向公主吐露实情,二人重归于好。长平的坚贞,是为国为家,不甘屈辱的写照。国亡后出世和入世的两种抉择,是剧中横亘在长平心中的一道难题。
5、面对清帝的百般刁难,世显不失明朝气节,先是要求明朝官员皆着明服,之后更是以“拼教颈血溅龙庭”相逼迫,让清帝不得不顾忌全国遗民之脸面,同意世显安葬崇祯释放太子的要求。世显的忠烈,体现在关键时刻愿舍小义顾大义的屈伸,直面强权毫不妥协的固执。他的行动举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力量。
6、苦节孤芳与忠勇义烈,是长平与世显的写照,也是遗民的精神。这部剧演出时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衰弱,许多大陆民众流离香港,民族情绪的泛滥和时局动荡的感伤为这部剧打下了民众基础。任剑辉、白雪仙和观众一样也经历了烽火流离,共同的经历令他们在演出中很容易投入真情、激起共鸣。据任剑辉自述,九一八事变后,她出演许多爱国义侠剧,并在菲律宾演出甚至义演五个月,为抗战筹款。回程“在邮船的甲板上望着空中的日本飞机,想到不知多少同胞牺牲在轰炸之下,禁不住泪如雨下。”她是绝不肯屈膝的。她赞叹:“在日军占据的期间,有许多人不肯回去做‘顺民’的,宁愿在澳门挨苦”。正因如此,甚至任白改动过的舞台本中一些地方还更激烈和集中。这些,均构成了粤剧《帝女花》创作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7、通篇看来,长平与世显都是真实的、完整的、率真的。他们的真情至情,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个人性格和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
8、传奇《帝女花》中周世显性格十分软弱,好似一个歌功颂德的传声筒,其行动和悲喜也均围绕公主而发。粤剧《帝女花》的周世显则被塑造成一个有自尊、有抱负、有主见、有强烈爱憎的志士。在李自成大军攻破城池之时,周世显几次恳求皇上愿保公主平安,皇上却因世显为文官非武官,认定他不能保全长平,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上表面见清帝时,周世显一上场便是锣边大滚花,神态激昂:“蔺相如能保连城璧,周驸马能保帝花香。”像是一句自证,以解开心中不得志的郁结。他的人生抱负和远谋在这出谈判的戏码中得以显现。
9、周世显在崇祯自缢烽烟已靖之时,仍惦记先帝的灵柩和公主。即使已经确认了公主死讯,他还是念念不忘,痴痴寻觅旧人的影踪。《庵遇》中周世显上场是段如泣如诉的慢板,他在灵台和银河的意象里迷失,思念故国,徘徊不止。
10、“我飘零犹似断蓬船,惨淡更如无家犬,哭此日山河易主,痛先帝白练无情。”是个人心境的刻画,他陷于流亡与悲苦,始终无法走出伤痛。“歌罢酒筵空,梦断巫山凤,雪肤花貌化游魂,玉砌珠帘皆血影。幸有涕泪哭茶庵,愧无青冢祭芳魂。落花已随波浪去,不复有粉剩脂零。”紧接粤曲寄生草:“此日红阁有谁个悼崇祯?我灯昏梦醒哭祭茶亭。钗分玉碎想殉身归幽冥,帝后遗骸谁愿领,璧血积荒径。”既怨恨先帝遗骸未葬,又感伤公主落花已逝,曾经的风流驸马,此时却迷失于无可奈何的心理困境。但他最终还是因缘得会公主,报得夙愿,终未负公主“愿嫁青锋剑,不嫁浊少年”的期盼。
11、这段经历暗示了他个人人格的寻找与回归,也体现他在世事波折中坚守信仰的可贵。他不能放弃气节,不愿向清帝妥协,他能放弃与公主的美好未来,放弃宝马香车为大义舍生,终至“地府阴司里再觅那平阳门巷”。可见唐涤生将这个人物雕琢得饱满而深刻,并未受是时粤剧界“非才子佳人,则牛鬼蛇神”的商业粤剧情节之庸俗化和流量化的影响。
12、在最后一折《香夭》,借妆台秋思的曲调,二人一唱一和,从“百花冠替代殓葬,驸马珈坟墓收藏。”直至“夫妻死去与树也同模样。”惊天壮举,如裂帛,如断弦,剧情到此戛然而止,以大喜衬映大悲,令悲剧达到顶峰。
13、周钟这个人物也非常真实而立体,他的审时度势让他处事不惊,得以善终。他原本为明帝旧臣,见李自成破城,忙口古:“主上,所谓见一步时行一步,得逃生处且逃生。”一听说皇上嫌周世显为文官,不能在乱世保护公主,又忙说:“主上,呢句说话讲得啱,所谓文章祗能济世,不能救急,假如主上今日不以文臣为重,长平公主可以配与微臣之子。(介)宝伦镇守紫禁城,相当勇猛。(世显作惊惶反应介)”这处情节设置让剧情更加生动活泼。而后他虽供出公主、投降清帝表现出个人立场的飘摇,但他收养临死的公主、为驸马求情以及听闻二人殉情后请求告老还乡,也说明他内心尚存良知。他的一生与时代亦步亦趋,虽八面玲珑,也算是可爱可恨。
14、粤剧《帝女花》一方面继承了原作“谱兴亡之旧事,写离合之情悰”的主旨,一方面大胆进行历史重构,并采用独特的、符合岭南人文环境的岭南叙事,演绎了一个岭南人接受和热爱、反映许多人共同的苦痛经历、爱恨情仇,反映他们心声血泪的动人故事。
15、黄氏撰着的传奇《帝女花》轻巧地避开了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心理的原始动力,而过分依赖神灵虚无飘渺的灵异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以“金童玉女”这种人造因缘重归天上的世显与长平,作为“人”的形象是较为苍白的。这样的剧本,终不似唐氏的那般动人心魄、可歌可泣。
16、黄燮清受限于时代,他为清朝知县,自然不敢妄议前朝事,于是只能借助于佛教的因果报应。这让剧本的戏剧性大打折扣,神明作为润滑油填满了情节的各个罅隙和接口。“借前朝之幽怨,刻羽引商;仗我佛之慈悲,惊神泣鬼。”黄燮清不能尽抒己意,只能宣泄遗民杜鹃啼血的哀痛伤感,作一朵自怨自艾的孤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