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新淮母猪,以及新淮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新淮猪(Xinhuaipig)由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厅共同培育而成。1977年通过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
新淮猪育成于江苏省淮安市(原淮阴地区)。中心产区位于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分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淮安市,宿迁、徐州、盐城、扬州也有分布。
据江苏省2006年调查,全省存栏新淮猪母猪约5000头,其中徐州约3500头,泰州约900头,淮安市只有500头;新淮猪公猪约40头,其中淮安市30头左右。
新淮猪于1954年开始按育种计划培育,1977年通过江苏省级鉴定。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1年底,仅淮阴地区(今淮安市)就有新淮猪及其杂种猪150万头以上,纯种母猪15万头,占全区母猪数的80%以上,成为该地区的当家品种。
近20多年来,由于该地区大量推广外国瘦肉型猪和外三元杂种猪,新淮猪的数量急剧减少,至2001年底淮安市存栏新淮猪23.24万头,其中公猪1.3万头、母猪21.94万头;宿迁市存栏1.82万头,其中公猪60余头、母猪1.82万头。
(一)育种素材
新淮猪的培育亲本为大约克夏猪和淮猪,1954年原淮阴县种猪场从农村选购了一批优良淮猪,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一些优秀个体,成年体重公猪170kg以上、母猪135~162.25kk。同时,选择优秀的约克夏猪公、母猪,作为杂交亲本。
(二)技术路线
1958年开始进行杂种一代自群繁育,同时从与大约克夏猪的级进杂交后代中选择少量理想型个体参加自群繁育,采用正交与反交试验,大胆使用反交一代公猪并适当应用近交。选择黑色的理想型个体进行同质选配与性能固定。
在培育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开展正交和反交的对比试验。在培育中,运用正交(约×淮)的同时,也采用了反交(淮×约)。特别是使用反交一代杂种公猪,既能达到适当增大个体的目的,又能保持淮猪原有的繁殖力。
(2)用一代杂种猪自群繁育。据试验,淮猪与大约克猪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随大约克夏猪血液成分的增加而有提高的趋势,但当淮猪血液减少到25%以下时,其断乳体重和成年体重均不如淮猪血液较高的杂种猪。因此在以青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新品种以含淮猪血液50%为宜。
(3)适当应用近交并严格选种。在杂交和自群繁育阶段运用了不同程度的近交,有时甚至采用母子嫡亲交配,对促进外貌特征的一致和稳定某些优良性状起到了重要作用。
(4)开展品系繁育。在培育中,重视建立品系(族)。
新淮猪头稍长,嘴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方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臀略斜。四肢强壮有力。被毛黑色、允许体躯末端有少量的白斑。有效乳头不少于7对
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66—1976年淮阴县种猪场资料统计,6月龄公猪(29头)体重(63.33±9.59)kg,6月龄后备母猪(124头)体重(66.17±11.5)kg。据泗阳农场等资料统计,6月龄公猪(27头)体长116.46cm,6月龄母猪(314头)体长104.4cm。
据淮阴县种猪场1975—1976年统计,成年公猪(27头)体重(244.2±1.65)kg,成年母猪(264头)体重(185.22±1.66)kg。
新准猪性成熟较早。公猪于103.85日龄、体重20.91kg时开始有性行为,母猪于93.08日龄、体重21.29kg时初次发情。公猪170日龄、母猪150日龄初配,使用年限公猪2.5~4年、母猪5~6年。每头公猪在一个配种季节配能繁母猪8~10头,每年自然交配母猪20~30头。对淮安市淮阴种猪场2000—2007年母猪繁殖性能统计结果见表。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66—1980年的统计资料比较,二三胎窝产仔数(一胎10.56头,二胎12.95头,三胎以上为13.23头)有所下降。纯繁与杂交比较,杂交时产仔数略有提高。
在以青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育肥猪于2、4、6、8月龄体重分别为12.28、36.83、63.00和100.80kg。2~8月龄全育肥期日增重490g,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精料3.65kg、青饲料2.47kg。在体重40kg前生长较缓慢,以后较快,最适屠宰体重80~90kg。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体重87.33kg时屠宰率71%,6~7肋间皮厚3.1mm,背膘厚35.5mm,花板油重4.96kg,眼肌面积24.76cm2,后腿比例24.52%。
2000年周波等对10头新淮猪测定,从体重(23.8±0.95)kg至(91.9±3.3)kg,日增重(536±21)g,228日龄达100kg体重,料重比4.12,体重88.7kg时屠宰,屠宰率71.6%±0.7%,平均背膘厚(37±2)mm,6~7肋背膘厚(41±4)mm,胴体长(78.2±3.8)cm,后腿比例27.0%±0.8%、瘦肉率41.7%、脂率38.1%,骨率11.1%,皮率9.1%。比较不同年代的数据,屠宰基本一致,6~7肋背膘稍厚。
20世纪80年代初,新淮猪曾出口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从1997年12月育成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引入新淮猪约9万头。90年代后随着外来瘦肉型猪品种的推广,新淮猪数量逐年急剧减少。
自1999年开始,江苏省农业厅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组织省、市、区、场有关人员,通过再导入约克夏猪的血液,进一步提高新淮猪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定名为“苏淮猪”),至2009年选育猪群已经进入第六世代的选配与第七世代的选留阶段,进展较为顺利,这有利于新淮猪进一步走向市场。新淮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新淮猪在淮安市地区的适应性及抗病力较强,虽然群体数量比育成初期大大减少,产仔数也有所下降,但其是含有50%大约克夏猪血液的黑毛猪,在国内少见,肉质较好,是生产优质猪肉的原料猪,可作为配套系母本或在培育新品种血统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关注我,每天更新“猪知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