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杏坛讲学的一些知识点,和留春令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杏坛修学,恃材以教,省师无类。弟子三千载弦歌,迪所及、兴融汇。
2、六艺通经开六诲。语录凝真髓。千古尊儒俸先贤,致以用、尤珍贵。
3、注:杏坛讲学是一个典故,相传孔子当年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孔庙大成门内,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树,孔子亲手所栽。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
4、孔子三十岁收徒讲学。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首推孔子。孔子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
5、孔子处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但他对事物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放宽了受教的范围。孔子的学生,从地区说,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6、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很注意诱导启发,针对学生的弱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他对个性刚强、急躁的子路,加以抑制;而对缺乏勇气的冉有,则加以鼓励。在平时的闲谈中,孔子也不放弃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强调,“温故而知新”。孔子的一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
7、孔子周游列国,不被诸侯重用,他的政治才能也未能得到施展。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游说生活。到鲁国后,集中时间指导学生研究学问,大规模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他组织编订《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和《春秋》等六经。这些书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学和哲学的重要材料,是十分珍贵的遗产。
8、孔子卒年七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追忆孔子的日常教训和生活情况,整理成一部语录体的书《论语》。《论语》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我国后代教育和文化起了很大影响。
关于杏坛讲学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