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江西龙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江西龙南的知识,包括非遗里的龙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1、“在保护中传承,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2、你印象中的“非遗”是什么样的?你知道有哪些隐藏在生活中的“非遗”文化?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
3、非遗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传承?又如何在新时代再展新姿?请随笔者一起来听听龙南的非遗故事。
4、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位于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恳亲路的客家非遗购物街区热闹非凡。叶波/摄
5、一碗米酒酿造甜蜜生活
6、亲朋好友家里有人生了小孩要去送姜酒,这是赣南客家人众多传统礼数中很隆重的一项——带上一壶上好的米酒,还有小孩用的帽子、围兜等物品先去祝贺;待小孩满月后,生了娃的人家再做满月酒回敬亲朋好友。
7、煎蛋煮米酒正是客家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的主要食物,据说有驱寒气、补血行气之功效。
8、在龙南市杨村镇,有一个号称“千杯不倒、万杯不醉”的酿酒高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旺娣。因为“严格遵守每一步工序,恪守传统工艺,廖旺娣绝佳的酿酒手艺传遍大街小巷,酿米酒出售一度成为她维持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
9、但真正让廖旺娣的米酒香再度飘出围屋的,却是她的儿子赖敏蒋。
10、2013年底,赖敏蒋从部队转业回来,跟着母亲学习酿酒,创立了杨村古酿品牌,立志将客家米酒这个非遗项目带到更高舞台。
1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旺娣正在制作米酒。叶婷婷/摄
12、“传统口味不丢失,新型品种不断在尝试”。近年来,赖敏蒋先后推出桑椹米酒、玫瑰米酒、百香果米酒等新品。随着赖敏蒋杨村古酿客家米酒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电商平台的推波助澜,他每月平均可卖出米酒两万斤。
13、“2023年11月,我在城区的店铺也开业了,线上+线下销售更加便捷。那条街就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恳亲路,那里十来家商铺都是像我这样卖客家非遗产品的哩。”赖敏蒋的新店位于客家非遗购物街区,该街区是当地助力非遗项目走向市场,推动非遗入“市”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发展而打造的重点项目,现在俨然成为了龙南客家非遗产品集散地和展示地。
14、近年来,龙南市积极探索扶持传承人入市机制,创设非遗企业孵化平台,对客家美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开发,通过“非遗技艺+企业化”模式实现非遗转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15、当地有不少村民也因此嗅到了商机,开始重新捡起这门手艺。目前,龙南市有16名非遗传承人吸纳民间资本创办了非遗企业,挖掘了10余种传统技艺。不止于此,龙南有65%以上的非遗传承人被招聘到相应非遗企业和机构,专职或兼职从事非遗传承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
16、一块腐乳调味多彩人生
17、在赣南农村的年俗里,做年豆腐基本上是家家户户的必选动作。豆腐与“兜福”“都福”谐音,寓意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幸福甜蜜。炸成金黄色的年豆腐成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道吉祥菜。
18、在龙南市说起豆腐乳,“隔壁阿姨”像是代名词般存在。隔壁阿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俊龙对豆腐乳有别样的理解,“把豆腐做成腐乳不仅是为了更好保存,更是借中国最古老的调味品之一,唤起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19、时间回到2012年,有一天廖俊龙劝说母亲,“你做的豆腐乳这么好吃,亲戚朋友都喜欢,为什么不多做点拿去卖呢?”母亲赖允华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当作事业对待,开始了“做腐乳-卖腐乳-送货”的新生活。
20、稳定的品质、良好的口碑为他们积累了持续的订单,但当地人只知道有个阿姨做的豆腐乳很好吃,品牌还是没打出去。2015年,赖允华决定创立“隔壁阿姨”品牌。
21、2020年,“隔壁阿姨”创建无尘生产工厂,在顺利拿到赣南第一个腐乳生产资质的同时,还陆续开通了天猫旗舰店、拼多多旗舰店等,实现从小作坊到实体工厂,从手工制作到资质齐全检测合格的机械化生产。
22、赖允华表示,“隔壁阿姨”改变的是生产方式和制作工艺,不变的是对产品始终如一的品质要求。
23、超市里的“隔壁阿姨”辣腐乳摆满了柜台。叶波/摄
24、如今,“隔壁阿姨”的业务拓展到了豆腐、千张、油泡、豆干等系列生鲜豆制品,覆盖了赣州大部分超市。豆腐乳的香味不仅飘到了新疆、北京、上海、湖南、重庆等地,还被带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去年,“隔壁阿姨”营业额高达1180万元。
25、在保护中传承,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龙南市组建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传统工艺振兴名录》等一系列方案。2022年1月,龙南辣腐乳技艺等六项传统技艺和民俗被列入赣州市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
26、一条织带寓意美好祝福
27、走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总能看到一位身着蓝布衫、头戴冬头帕的客家妇女在安静地编织着客家织带。
28、编织者是今年75岁的黄竹英奶奶,凭借过硬的手艺,她从2018年开始成为关西围景区的“员工”,日常工作就是展示传统技艺。让游客们称奇的,莫过于黄竹英手中带有美好寓意文字的织带。
29、黄竹英在关西新围内编制织带。叶波/摄
30、“在客家传统服饰中,有一种御寒保暖的头巾,因在客家话中,披和盖的动作叫‘dong’,与‘冬’谐音,故得名‘冬头帕’。一般由披肩、护额和织带三部分组成,其中尤以织带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龙南市文化馆馆长李仲介绍道。
31、在龙南客家传统婚俗中,冬头帕是女方必备的嫁妆。女方的母亲或外婆会为新娘制作6根冬头帕织带作为嫁妆,希望新婚夫妇在婚后顺顺利利,也寓意着代代相传、多子多福。“带子”织得是否好看耐用,还一度被视作评判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之一。
32、客家织带技艺是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李仲看来,客家织带能传承至今,主要在于它寄托着人们的殷切情感与真诚祝福。
33、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南客家织带的制作者们在制作织带时会创新添加许多新的元素,古今纹样汇合于客家织带间,承载的是人们对生活不变的热爱与祝福。
34、在龙南市桃江学校,龙南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传承人廖秋华不时受邀来到该校传授编织技艺,带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为传承客家织带技艺,龙南还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了龙南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传习所。
35、2023年3月,廖秋华被聘任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技能导师,教授客家织带技艺,这也是龙南客家织带技艺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成为一门高校专业课程,为创新非遗人才培养、实现非遗大众传承传播提供了新模式。
36、据了解,聚焦集约化、链条化发展非遗项目,龙南探索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内,投资逾1亿元新建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客家非遗展览馆,活态展陈国内外136种客家非遗项目,成为集体验龙南客家民俗文化、非遗展示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新客厅。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江西龙南和非遗里的龙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