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清洁清洗

沈从文故居 凤凰古城

其实沈从文故居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凤凰古城,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沈从文故居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1、列车急驰在襄怀线上,到了张家界,车厢里的人,几乎倾巢而出,剩下的寥寥无几。我们一家人谁也没有动,我们的目标就是去凤凰古城。

2、凤凰古城,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就是因为这里是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的著作我读过不少,特别是介绍他家乡的文章,如《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城》、《长河》、《凤凰》,以及1956年12月19日从凤凰写给夫人的信等等。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第一站地就决定去凤凰古城。

3、到了吉首,我们下了火车,转乘小公共汽车向凤凰古城驶去。

4、令我吃惊的情形却出现了,到不是我们坐的车,而是沿途客货两用车,它们后面都扒站着人,一个、两个,四五个挤在一起,非常危险。更有的拖拉机,驾驶室上面也坐着人,还放有鹅筐,行进在颠簸的路上,真是悬乎又悬乎!不知,这公路是怎么管的?交警是干啥吃的?看着真替他们担忧。我到不是胆怯,毕竟是炮兵出身,什么样的路没有走过,没有经历过?只是安全总得放在第一位吧!人命关天那!记得我回乡劳动的时候,一个没出五服的大侄儿就是因为坐在汽车帮上,一阵风吹掉草帽,他抓帽子的时候失手甩到了车下,头碰公路而亡。所以说,乘车也是很有讲究的,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知,他们这儿为啥还这样?难道真是穷?也许吧!要不然,为了省钱冒这么大风险。

5、到了凤凰城,下了汽车,我们没有找住处,就先奔了沈从文故居。

6、沈从文故居坐落在中营街24号,这是一座老式的四合院,分前后两进,呈"器"字形,昭示着文治武功之意。前进面阔三间。一进大门,过厅中央摆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左右板壁各悬挂着两个名人参观故居时的题词。一是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他题道:"人生朝露,文学千秋。"一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他写了一首诗:"旧雨写边城,风行几十春。湘西今比昔,可以慰故人。"左右两间,一为图书室,摆设着许多有关沈从文的书籍,向各地来的游客出售;一为陈列室,展示着沈从文不同时期的照片,最吸引人的还是沈从文的孙女沈红写得回忆祖父的文章——《湿湿的想念》。从北京回到祖父的故乡,这里有爷爷走过的石板路,有爷爷读书的学堂,有爷爷离奇的故事,怎不勾起孙女对爷爷的思念,真情实感跃于纸上。

7、出了过厅,四方天井,红岩墁地,左右厢房,矮小通风,体现了当年设计者别出心裁。一侧厢房仍是陈列室,一侧却保留了沈从文的书房。破旧的书桌静静的摆放在那里,述说着沈从文小时候调皮的故事。墙上挂着几份沈从文创作的手稿,《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点出了沈从文大部作品都与水有关。沈从文就是从这个矮小陈旧的房屋里,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成为誉满中外的大作家。

8、后面也是通阔三间,一明两次,正中间门上悬有一匾:"沈从文故居"。进了正室,迎面是沈从文半身白玉石雕像,竟是他的侄女女婿——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所制作。他的侄女朝慧是沈荃的女儿。沈荃是沈从文的弟弟,这位缘父亲将军梦的儿子,虽然以后当上了国民党的少将,却随着解放、镇反,一声枪响破灭了。沈荃,当年是参加凤凰县和平起义的,三十几年过去,虽然平了反,历史也够沉重的。

9、上面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用钢笔给沈从文画的素描头像。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沈从文的母亲是他们黄家的女儿,按辈分应该叫姑奶吧!

10、下面摆放的是沈从文的骨灰盒,整个两边悬挂着张允和书写的条幅,一为是:"凤凰古城是最美丽的------"一为是:"飞花两岸照船行,百里树堤半日风------"表达了她对姐夫的崇敬和哀思。

11、左右板壁上,悬有沈从文书写的墨宝,一为是,七十九岁抒怀感世抄录的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首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王湾之意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一为是,自己撰书的《五竿竹枝词》:"桃李开来回,含笑迎丽日------讯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抒发了自己爱慕家乡和人生的处世哲学。

12、左边房屋是沈从文父母亲的卧室,旧式普通雕花架子床是父母亲结婚时用的,1902年沈从文就诞生在这里。而前面的那张梓木书桌却是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的诞生地,它伴随着沈从文走过了多少春秋,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创作出多少留传后世的佳作。还有那梓木太师椅,更是经历了"文革""破四旧"的洗礼,复修后,一同从北京运回了故居。这是历史的见证,这是历史的诉说。

13、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是文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文章,多是描写乡土轶事、民俗风情,充满着民族间的情调、乡土气的味道,可以说,是乡土文学的旗手和巨匠。由于,京派、海派之争?人为的缘故,解放初期,他成了"粉红色""反动文人",几乎白白地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沈从文虽然没有死,却基本停了笔,调到了故宫博物院工作。他的一生都在创造奇迹,就这样,他在文物考古研究上,又先后写出了《中国丝绸土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从一个中国文坛上的巨星又演化成一个中国史坛上的巨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算真正又拿起了笔,写我所想,想我所写,真正成为文史的巨匠。

14、沈从文故居也同他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沈从文的祖父沈洪福原是满清提督,曾一度做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又做过贵州总督,后来创伤回家,就把黄罗寨中寨村部分田产变卖,搬到了镇竿城,在南门外楠木坨购买了两家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和整理。只可惜,住了一年,夫人也没能怀上孩子。沈洪福迷信,认为是那护城河在作怪,于是又选房基,在道台衙门对面的中营街建起了自己的新房,这就是现在的沈从文故居。其实,仍没能给沈洪福生个儿子。还是他的夫人果断,给在黄罗寨乡下看管田产的弟弟沈洪芳讨了一个年轻美貌的苗族姑娘,这才有了后,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后来,把次子沈宗嗣过继过来,这就是沈从文的父亲。

15、沈宗嗣也想圆圆过继父亲的将军命,但是历史的进程使他难以实现。1911年辛亥革命凤凰光复后,在竞选省议员中,因与光复起义军首领的意见不合,一气之下逃到北京,参加了同乡阙祝明组织的铁血团,刺杀袁世凯计划败露,又只身逃到关外,隐姓埋名,才避免了一场劫难。这下可苦了沈从文的母亲,一个妇道人家难以支撑着这个家,先是中止了沈从文的学业,把他交给了一个凤凰籍的军官,小小年纪当了兵。1919年,当得知丈夫流落在关外后,立即决定去找。可惜没有盘缠,只好卖掉了中营街的房子,那知,船破偏遇顶风雨,沈从文的哥哥拿着银两行进到武汉地界,竟让一群散兵游勇给抢了。沈家在凤凰再也无有栖息之地,母亲只好带着全家老少投奔沅州沈从文的大舅家。

16、沈家再回凤凰已是八年以后了。1923年,袁世凯早已完蛋,离家出走十二年的沈宗嗣回到了湖南,在湘西镇守使田应诏部任军医。1927年湘西王陈渠珍,在凤凰办起了中医院,沈宗嗣闻讯,这才携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里。只可惜,再也没有那么多钱赎回中营街的房屋了,只好在朱家弄租了一套房子居住。

17、1982年5月,沈从文回过一次祖屋,当时,住有六户人家。他走到父母居住过的房屋时,对夫人道:"这就是我父母亲居住的房屋,1902年,我也就是出生在这间房屋里,想不到一晃八十多年过了,父母双亲早已作古,我也是花残叶枯的老人了。"触景生情,落下了眼泪。夫人张兆和怕他过于悲伤,忙劝解道:"过去了的就让他过去吧!我们要着眼明天。"几句安慰,沈从文破啼为笑。只是走时,不时的回头观望,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毕竟是他孩提时的乐园------

18、随着改革开放,一时间,沈从文成为中华民族乡土文学的聚焦点,成为中外学者追逐张扬的窗口,一股沈从文热飘逸在华夏大地,沈从文连同他的作品,一下子在国人中身价百倍。

19、凤凰县知道了他的价值,1988年2月,决定收回沈从文故居。沈从文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撑着病体,亲自查看图纸,并语重心长的说:"不要花很多钱,家乡还很穷,要尽量节约。"很可惜,就在沈从文故居维修全面竣工的时候,沈从文已于这年的五月病逝。虽然,最终他没能看到故居维修的竣工,但他也没有遗憾,从此,离散六十九年的沈从文故居又回到了沈家怀抱,回到了人民怀抱,它将连同沈从文的名字、作品一样永远镌刻在人民心目之中。

20、暮色已经降临,余音未尽,我们不得不找住处。孙家旅馆,恰是一位退休的老师。孙老师很热情,安排好住处,就让我们在家中吃饭。我们考虑还是到外边方便,于是,他又介绍我们去了老街饭馆。这是一位当地作家马蹄声开的饭馆。马蹄声,自诩儒商,"一手提笔,营造一个梦幻世界;一手拿铲,炒出几个特色品牌。既为生活,又为创作。为文货真价实,为商不欺不诈,读者顾客都是上帝。"就如何摆正经商与创作的关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曾采访过他,马蹄声就是这样回答的。

21、马蹄声,知道我爱好文学,特意拿出他的著作《故乡》赠我,并题到:"边城之旅,留恋一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国庆逢中秋,一家却远游,人在边城里,心系结婚周。"远在26周年的今天,正是我与妻子结婚之日。当然在这美丽的边城,回顾以往更是令人心悦高兴。

22、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何必再相逢。虽然我们初识,但毫无顾忌,谈笑风生,一起举杯邀明月。这是一个两用的房屋。东面是餐厅,几个矮桌围坐,多是吃一种氛围;西面是工作室,书画悬挂,"老街深巷飞回旧时堂前燕,古道边墙再现当年风云旗"。望着这一切,不由来了灵感,赋诗道:"老街深巷马蹄声,响彻书坛誉美名。下海行文双互补,有缘相聚凤凰城。"

23、酒足饭饱,游兴更浓,皓月当空,一家人漫步在老街深巷、古道边墙之中,石板路、店铺、吊脚楼、桥洞------古香古色,仿佛是一幅幅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回到旅馆更是难以入睡,不由抒情感怀:"古镇老街深巷,沱江吊脚桥墙,名人荟萃吉祥地,奇异民俗风光。国庆中秋月亮,《双清》《边城》《故乡》,抒怀羁旅人生路,今夜栖息凤凰。"

24、第二天一起早,孙老师就带着我们直奔北门城楼。高高的城楼,雄伟壮观,是凤凰古城的象征。俯首看去,沱江逶迤而过。拾阶而下,河边停泊着许多小船,孙老师喊了一声,一只小船撑了过来,我们一家人登上,孙老师成了我们的义务导游。

25、沱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小河,"四峰托日起,一水抱城来",却成了凤凰古城的命脉、凤凰古城的骄傲。沈从文之所以有水的灵性,跟它不无有关,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取自于水、借鉴于水。

26、我们顺流而下,一根一根木柱撑着,古朴的吊脚楼呈现在眼前。哦!这就是吊脚楼,我仿佛明白。同车的一位旅客曾介绍,"到凤凰看啥去?吊脚楼!"果然有特色。它好像恒山的悬空寺,虽然叫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在山坳里,一个在河水旁。

27、虹桥,像一幅彩虹跨越沱江,三座桥洞,一并洞开,装点着古城,伴随着江水。迎面更是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万名塔、遐昌阁、万寿宫------矗立在对岸。孙老师讲着,又介绍起沈从文"文革"落实政策后,把补给他的九千多元稿费从工资中凑足了一万元,特意邮给他的母校文昌阁小学建图书馆的故事。沈从文一辈子淡泊明志,甘于寂寞,就是在他去世以后,也与世无争,埋在了这沱江下游。

28、一会儿,小船靠岸,上去不远是杜母园。杜母园是民国初期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为报答其母养育之恩,建立的一座陵园。这里,面对沱江,背靠听涛山,环境优美,被誉为凤凰古城的世外桃源。孩提时,沈从文时常来这里玩耍。过了杜母园,上山,有一石刻,"兴废周知"竟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拐角处,也有一石碑,是黄永玉和张梅溪所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29、寓意着沈从文这个当年的士兵又回到了家乡。七十年前,一条小船,载着沈从文离开了家乡;七十年后,一条小船,载着沈从文又回到了家乡。沈从文的骨灰融进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30、又上十几个台阶,反转处,山根旁有一块天然的五彩石,下面铺着鹅卵石,这就是沈从文的墓地,要不叫孙老师介绍,还真不留意。因为它太普通了,就像是一块平平常常的石头,上面只镌刻着沈从文自撰的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镌刻有张充和所挽的词:"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句尾四字,连成一起,就是"从文让人",透射出沈从文一生的高风亮德。

31、这就是沈从文,面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不争不弃,平和自然。沱江有知,也会流泪;听涛山有知,也会垂首。张充和来过这里,归途中曾写过这么一句话:"凤凰古城是最美的一座古城。沈从文墓地更是中国近代已故作家最特别、最雅致的一块净土。这里可算是凤凰古城中一处最好的风景。"我还是比较认可,因为好多墓地我都去过,如北京的万安公墓就安葬着一些已故的作家,他们那里远不如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32、返回时,我们特意叫船靠了对岸,我们要从跳岩过江,因为,跳岩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名词。什么是跳岩?为什么叫跳岩?

33、原来,江中一步一块岩石,红红的,四四方方,人从上面走,水从旁边流。这也是古城的一景,它是古老原始的过河工具,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打上了历史的烙印。1982年5月,沈从文回故乡,特意携夫人过跳岩,在古城留下了佳话。

34、当他看见一个穿着蓝底白翠花衣裳大辫子姑娘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翠翠、翠翠。"洗衣服的姑娘愣了,一回头,望着慈祥的老人笑了。大家都笑了。原来,沈从文错以为是《边城》中的翠翠,那么,他就是那老爷爷了。

沈从文故居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