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浦城特产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浦城最全特产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让在家乡的朋友,更熟悉我们的浦城特产文化。让外地的浦城人回忆家乡的味道,并让更多身边的朋友了解我们浦城的特产。
2、福建省浦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特点是:色白、饱满、圆、腹沟深宽;煮后糯软、粘香、细腻,具有“糯、甘、稠”的特有品质,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为17%,高出大米2倍多,可供制作多种甜食佳点,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贵土特产品,在国外被誉为“生命健康之禾”,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
3、几百公斤大米在淘米机里不停翻滚,洗净后晶莹剔透的浦城大米被打磨成浆,千斤顶压浆迅速脱水,自熟型出粉机直接出粉,用当地的山泉水洗净后上架,在阳光下晾晒,原本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出炉”的临江铁炉粉干,工时缩减一半,产量扩大了近十倍,但原有品质保持不变。浦城县临江镇铁炉粉干选用天然优质稻米,应用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精制而成,口感爽滑、富有弹性、营养丰富、煮炒适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4、桂花除富有寓意和用作观赏以外,还是窨制花茶,提炼芳香油和制造糖果、糕点的上等原料。喝桂花茶不仅可以减肥,还可以美容养颜,每年三月初三从桂树上取下的桂花是最好的,桂花晒干泡茶喝可以排毒、通肠还可养颜。
5、鱼干是闽北高寒山区的一种独特风味名菜,其腌制独特,加工精湛,具有特殊的芳香味,尤以浦城枫溪老区制作的为上品。
6、“一杯漱漱口,两杯暖心头,三杯魂没了”,这是历代名人学者饮后的感触之言。
7、思考时,可以举杯邀明月;兴奋时,也能斗酒诗百篇,浦城小密包酒正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高品质的内在质量赢得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的青睐。
8、小密包酒所体现的特点是:“不加糖而甘甜,不着色而琥珀,不调香而芬芳”。
9、仙人草又名仙草、凉粉草、仙人冻、薪草,为唇形科仙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的东方植物资源。仙人草全草干样含有约
10、70%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质、脂肪、色素等,还含有较多的矿物元素。
11、它还有药用广泛,具有清暑,解热利水的功能。主治中暑、热毒、消渴、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关节肌肉疼痛、酒风、淋病等。在仙人草所含成分中,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癌症细胞生长、降低血压的作用;多糖具有增强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作用;香精素有镇静、清凉解毒利水的功效;微量元素具有抑制自由基形成、抗衰老、抗癌的作用;维生素能调节和增强生理机能等。
12、浦城黄碧洋腌菜可谓是全浦城最好,也是最有名的腌菜,腌菜,是一种利用高浓度盐液、乳酸菌发酵来保藏蔬菜,并通过腌制,增进蔬菜风味发酵食品,泡菜、榨菜都属腌菜系列。
13、基本手法是一样的。清早就把蔬菜从地里摘回来,清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上一天,晚上收回来,装进坛子里,一边装,一边撒上一层盐。坛子装满后,盖上坛盖。坛盖与坛腹接合处,有一坛沿,檐角一样突出在外。在蔬菜腌制过程中,要保证坛沿常年贮水不断。坛沿处的水,使坛内的蔬菜与外界隔绝,避免氧化。所以要经常给坛沿注水。
14、肉燕是浦城著名的传统美食,细而不腻,柔儿脆嫩,味鲜适口,宛若燕窝,兼有荤素风味,是本县婚丧喜庆笼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相传南宋真德秀囚浦城扫墓基时设宴,随行厨师福州人林阿荣,吩咐临时厨师其表兄徐小春捣鱼丸,误听为捣肉丸,剔精肉捣酱,之后经过压平,切丝余熟,色质晶莹,品尝起来就象燕窝一样。此后福州和浦城两地相传仿制,得名“肉燕”。
15、豆腐丸,是浦城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o其加工方法比较精细,将适二情盐放入较嫩的豆腐中,置於钵内捣烂成酱,尔后裹以肉粒,用汤匙一粒一粒地画放在面粉碗上,摇滚成丸,投人锅内煮之。锅内是用猪蹄、猪骨、墨鱼干等经文火熬好的汤汁,待丸浮上锅面,'即可起锅o每碗二十个,原汤加上葱花、味精、麻油、鲜辣粉等调味品,便可食之。豆腐丸形似橄榄,色白如雪,汤汁五味调和,一匙粒,连汤进口,有嚼有吞,是味美可口而又经济实惠的大众化小吃。
16、黄碱悚民间俗称大米粿,是浦城的地方特产。如大米粿的加工制作简易,原料主要是梗米,蒸成熟饭后趁热搅拌碱水着色(淋碱是用在木树等几种杂灌木烧成的灰,经开水冲泡过滤而成),随即倒入石臼,手持术样春捣,再搓揉成圆饼或圆长条形,并框印福、寿等字,摆列晾干后,就成了色泽嫩黄油亮而有韧性的米憬子o因每个重达二三斤,故称之"大"米保。现在城镇己改为碾粉制作加工,但仍保持其风味特色。(如用碱水浸放,可以保鲜二三个月。
17、每年腊月,乡亲们互赠大米粿,是一年一度的礼节性馈赠,通常送给大小三饼,贴上剪纸花样或红纸条,表示亲情。
18、酸枣树,在福建的山野还是常见到的,它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那酸枣黄了,我们也就馋了。熟透的酸枣掉落下来,我们捡来,两头浑圆的就甜一些,留下来吃,很滑,特酸,还有淡淡的奶香。
19、一些长相不怎么样的酸枣就做成酸枣膏,酸枣膏味道酸甜,生津开胃。自家制作酸枣膏时,把酸枣煮热后去皮,放在钵头里用筷子拌搅,把核去掉,再抹在木板上晾干就可以了。制作酸枣膏时不用的酸枣皮也可晒干,吃的时候放些佐料蒸软,那可是小孩喜欢的零食。
20、不是桃子,但有桃子的模样,是用磨好的白米浆蒸熟之后,夹在两块桃型的带着暗花的木制模子里,双手微微用力,压制而成,有时里面会加上一小勺朱砂泥。从模子里出来之后,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一般还会在桃心里点一丝粉红色的食用色素。
21、是纯粹的新舂糯米。最为新鲜的是,一个大汉挥汗如雨地用力用大木锤击打在石臼里的糯米的场面。另一个人则在旁边配合,只在锤子提起的瞬间,利索地翻转臼里的刚蒸的糯米。两人默契配合之下,直至米粒变成糕状。才从石臼快速抱出依旧很烫的米糕,装到一个装满芝麻或花生末的大脸盆,并且,一小团一小团地摘下米糕,在香嘭嘭的芝麻粉里打个滚,混合均匀。一个个圆滚滚的麻糍,就这样诞生了。
22、肉燕是福建名吃,我们这里别出心裁,去了它的燕皮,用蛋皮替代,裹住其中的肉馅。所谓蛋皮也是一个功夫活,并非蛋壳,而是用鸡蛋和上一定比例的生粉,在锅里煎成薄饼状,微焦松黄,然后,起锅切成细细长条,象绕毛线团似的,把这些蛋皮丝包裹在肉馅外面。要吃时,拿去蒸了即可。
23、制作浦城临江大饼要真材实料,先把面粉倒在案板上,加清水和少许食盐调匀后用力反复揉和成白胚;再把肥肉或五花肉剥去皮后,用刀切成细粒,把韭菜(或葱、蒜叶)切碎,加所有调料与肥肉粒拌匀作为馅心;然后把揉好的白胚放在案板上,用手心压扁成八层薄饼,把备好的馅心倒在薄饼上,用手摊平摊匀,接着卷成条状,再用双手捏成球状,最后放在案板上用手心轻压成饼;先用微火将铁锅烧热,再把油倒入锅中,待油热后,将制好的大饼轻放入锅中,反复翻开两面,煎至黄色为止(注意火候,防止烧焦)。
24、临江大饼是由临江镇铁炉村33岁的农民林荣泉发明制作的。那是1987年,林荣泉在临江的国道旁开设饭店,家有来客时,他试制大饼待客改膳,大家吃后感到大饼松酥爽口,味道鲜美。此后,这种大饼名声大噪,深受消费者喜爱,后就被称为临江大饼。
25、灯盏糕,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扁圆,中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一起,故称“灯盏糕”。
26、民国初年,基督教英籍传教士詹嘉德牧师来汀传教,在教徒周某家中吃“灯盏糕”时,反复幼稚地询问:“面底两块是怎样粘合的?”成为一时笑谈。长汀农村每逢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香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急得死。”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
27、宦英,浦城乡间称为"曲曲草"。在清明节前后采摘其嫩苗,煮熟捣烂后与糯米粉揉和,再包以或威或甜各种馅料,捏成包子状或饺子状蒸熟食用,外形呈青绿色。因这种野菜旺发于清明时节,故民间将这种野菜制成的食品称之为"清明粿",乃古代中原地区传人的"踏青"、"尝青"之遗风。浦城民间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并用以馈赠亲友。
28、重阳没大节,熬芋头,煞豆萁,大门关起慢慢咧。后门关起自己咧,吃了重阳糕,棉被紧紧包,吃了端午粽,棉袄远远送-
29、平时,也是最好的配稀饭的小菜,以前并不登大雅之堂,现在反倒流行。特点是辣而松脆,又有臭豆腐的气味,让你欲罢不能。
30、据说有两个比较文绉绉的名字,一者为:“佛跳墙”。意思是把泥鳅当作佛爷,而白色的豆腐正如一堵墙,开始时,只是放入冷水和豆腐,待加热之时,泥鳅在锅里拼命挣扎,跳到尚为凉快的豆腐上面,所以得名。还有一个叫:“汉宫秋”。把白色的豆腐块想象成汉白玉制作的宫殿,而加热之后,有的泥鳅会钻进柔软的豆腐之中,故名之。主要特点:味辣,汤靓,由于,加了薄荷及桂叶,香味独绝其他地方未尝有之。
31、“浦城油老鼠”以槟榔芋丝为馅料,用面皮包馅料,捏成两头尖,形如老鼠,在锅中油炸。
32、现在不是特别高档的宴会上,几乎见不着真正的石鳞了。石鳞者,一种蛙类,与蛇为伍,相互保卫,石鳞喜欢夏眠,而蛇则是冬眠,两者取长补短,相依为命。但凡捉石鳞者,没有不懂捕蛇的。和淡水馒一样,如今,即使价钱出到一两百元一斤未必能买到。
33、蛋的清香,细细的新鲜油渣粒,打上一大碗青壳鸭蛋,起锅的时候,趁着热气未消,马上拨拉一些葱花,又是一种难得的诱惑。
34、福建著名佳点,与肉饼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台湾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虾汤中,煮制而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