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茶叶机械设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茶叶机械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政和县茶叶生产一直沿袭采摘、炒青、揉捻、焙笼烘焙、筛分、驳茶、拣剔等手工作坊,生产落后,卫生质量差,劳动强度大,还受制于天气,严重制约茶叶生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县贸易公司从省茶叶公司引进首台木质手推揉捻机起,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机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行研发生产茶机,同时引进外地先进茶机示范推广,基本实现茶叶生产机械化,茶叶品质得到大幅提高,有力促进茶叶生产发展。
2008年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引进政和第一台色选机起至今,各企业分别积极引进色选拣梗机和自动(半自动)茶叶生产线,使茶叶加工进入光电和控温、控湿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时代,极大提升茶叶生产装备水平,有效提升茶叶生产效率、产品卫生质量水平。
茶树修剪机:茶树修剪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茶树定型修前、轻修前和重修剪都是用修剪刀进行手工修剪,台刘茶树采用柴刀砍,费时费力,作业质量较差。2005年星溪乡林屯村范祖全引进第一台单人茶树修剪机和采茶机。目前茶树机械修剪已得到推广普及,保证了树冠整齐,形成理想的茶树采摘面,为实现机械化采茶,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广泛使用的产品类型包括:茶树轻修剪机(单人机和双人机),茶树重修剪机、茶树台刈机三种。
采茶机:2005年星溪乡林屯村范祖全首先引进第一台单人采茶机。采茶机采茶作业简单,效率高(一台机相当于55个采工),能节省大批劳动力,缓解采摘洪峰,保证鲜叶及时采回。目前由于我县属红、绿、白茶产区,鲜叶强调嫩采,个体小面积茶叶仍然人工采摘,只有罗金坂茶园、东源茶厂茶园、东平界溪岭头茶园、凯捷东平茶园、刘志寿承包的下庄、上庄、何山等茶园采用机采,面积约5000亩,使用的采茶机是汽油机动力单人机和双人采茶机。
钩机:2005年冬季,熊峰茶厂厂长林帆在石屯镇工农村坤口自然村(现宁武高速政和出口处)新开茶园160亩,率先采用钩机挖山;2009年春瑞茗茶业余步贵在政和科技局茶园改造茶园30亩,2015年冬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黄礼灼在杨源乡西门村新开茶园30亩均采用钩机挖山,充分发挥钩机挖山的高效优越性。
目前茶园开垦,由于劳动力紧缺,成本高,除上述三片较大面积茶园开垦采用钩机外,其余个体小面积茶园仍然采用人工开垦。
太阳能灭虫器:从2009年春开始,利用中央财政现代茶业发展资金项目,首次引进60台太阳能灭虫器安装在东平镇岭头、凤头、常布、范屯和石屯镇际下上洋、工农坤口、科技局茶场等茶园使用;之后每年继续利用中央财政现代茶业发展资金项目,购买太阳能灭虫器约50一60台,到目前为止,全县集中连片的面积在50亩以上的茶园都已安装了灭虫器,对杀灭害虫成虫尤其是鳞翅目害虫成虫效果更好。
茶叶杀青机:20世纪70年代,由于茶叶销区的改变,政和县茶叶生产由红茶改为烘青绿茶。杀青工艺手工操作,又热又烫,劳动强度大。1970年春,县茶叶科组织有关人员和各乡村茶场负责人,前往宁德县洋中公社参观绿茶杀青加工工艺及机械设备、省柴灶等随后立即开始试制仿乙型简易炒青机。球形大铁锅从屏南调进,机械构件由水轮机厂生产该机单锅、双锅两种机型,由机械炒手、刮茶器、传动轴、操作摇把组成,结构简单。第一台洋机在城关胜利村茶叶加工场安装试验,经过几次修改,使该机操作灵活方便,出茶干净,得到业内好评。翌年生产了300台套,投放到各乡茶场使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杀青叶质量。
1974年,县茶业局开始推广屏南长滚筒杀青机。为了立足本地生产,由林应忠提议县农械厂生产滚筒杀青机。县农械厂派技术员侯光佑组织杀青机试制小组,在无图纸等资料情况下,到稻香茶场现场测绘。经过反复试验,解决各种技术难关,试制出的样机安装在城关富美村茶叶加工场,经测试,该机茶青受热均匀,转动平稳,台时产量达约300公斤实现了杀青作业的连续性,极大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当年生产11台,供本县使用。
当前滚筒杀青机在我县仍在广泛使用,主要机型有:长滚筒(滚筒长约4米)和短滚筒(滚筒长约2米)。
茶叶揉捻机:1953年县贸易公司从省茶叶公司引进首台木质手推揉捻机,之后请木工师傅周文其仿造了10余台,分别安装在重点茶区的角坂、江上、富美、林屯等村使用。该机型每桶投叶10-15公斤,揉捻效果好,结束了茶叶揉捻长期以来采用手揉脚搓,费工费力,效率低下的历史。
1956年外屯茶叶站站长张生树和茶叶辅导员许道宝合作,在洋后村利用水碓的动力,经改装带动多桶揉捻机加工茶叶,首获成功后,稻香、铁山、江上等村也先后仿效水力代替人力揉茶。
60年代初,出现了电机带动的揉捻机。1966年,从浙江杭州机械厂引进50型电动揉捻机,安装在稻香茶场,接着又从福鼎引进40型电动揉捻机,安装在外屯古元村和镇前角坂村,从此把人力从揉茶作业中解放出来,同时极大提高揉捻叶质量。
政和农械厂(水轮机厂前身)为发展本县茶叶生产,从1963年开始研制揉茶机,先是生产一些机械配件,后经岳金棣、许荫梁到稻香茶场实地考察,测绘茶机图纸,经过多次修改,于1967年生产出首批闽农一40型茶叶揉捻机,投放本县茶区使用,实行整机生产由于当时有色金属比较缺乏,岳金棣他们因地制宜,大胆革新,设计出铁木结构揉茶机茶盘、茶桶、机架均用木材制成,棱骨用老年毛竹削条烘烤压制成型,机械传动部分为铁件,制成竹木铁结构揉茶机。该机每桶投叶量约20公斤,加工成的毛茶条索紧结,整机性能良好,使用维修方便,售价低(每台不足300元),深受用户好评。期间前后共生产80多台,产品还销往拓荣、寿宁、邵武、浦城、松溪等县茶区。
目前,政和县广泛使用的揉茶机有40型、45型、50型、55型、60型、65型。
茶叶解块筛分机:茶叶经揉茶机揉捻后,有茶叶结团产生,不易烘干,以往在茶叶烘干前,靠人解块,效率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企业采用水稻脱粒机反转,将揉捻叶茶团打散,并将揉捻叶条索打直,解块效果良好。到80年代末期,部分企业引进茶叶解块筛分机,通过解块筛分,将未达到揉捻要求的茶叶继续进行揉捻,提高了茶叶条索紧结度和揉捻叶条形质量。
茶叶烘干机:焙笼烘干是茶叶干燥的传统方法。焙笼用竹篱编制,圆形,直径约1米,由木炭燃烧提供热量。焙笼烘干效率低,易产生焦味。
1955年,政和茶厂在省茶叶公司的支持下,率先购买了51型茶叶烘干机。为进一步引进、推广茶叶加工机械,县茶叶科于1968年7月组团前往浙江省绍兴上旺大队参观学习,成员有吴子秋、林应忠、崔大伟、李升红、岳金棣。上旺大队茶场茶叶初制厂有各种茶机20多台,大部分是浙江省茶机厂生产的,其中有两台手拉式茶叶烘干机(新产品)引起参观团高度重视,在认真询问该机性能、观察整机结构,决定引进,参观团又赶到杭州茶机研究所,进一步了解有关技术问题,并购回一套浙农一6HD手拉式烘干机图纸。之后县里把试制烘干机任务下给农械厂,由岳金棣负责技术指导。
经过三四个月摸索、奋战,我县第一台自制手拉式烘干机,安装在铁山江上茶场,热风炉由李红升砌成。该机共6层,透气性好,受热均匀,操作方便,包括烧炉、烘茶、收茶,只需2人管理即可,由于采用新式热风炉,热效率高,每小时能烘干40公斤,与手工焙笼烘焙对比提高工效几十倍,使用效果良好,加工成的茶叶无烟味,品质好。1970年,松溪政和并县后,该产品被松溪农械厂接去生产,逐步发展成为松溪茶机厂的拳头产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烘干机在我县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当前使用的主要有自动式烘干机,也有少量手动式烘干机。主要型号有12型、16型、20型、25型、30型、35型、40型;配套的热风炉有燃柴、燃煤型。
茶叶提香机:该机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机内设旋转筛架(配筛子)、热循风板、底部旋转电机、电动机、电路箱等主要零部件,准确控制烘箱温度、时间达到提香目的。目前茶叶提香机在我县已广泛使用。
茶叶萎凋设备:政和县是绿茶、白茶、红茶产区,其加工过程的萎凋工艺长期以来均采用水筛室内自然萎凋。由于春季正是我县的雨季,温度低,湿度大,严重制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
1992年,东平茶叶站叶健率先建立白茶萎凋房,次年东平利民茶厂周寿堂也建立了白茶萎凋房;2002年,福建茂旺茶业有限公司又率先建立26条萎凋槽。其原理是利用管道将热风炉热气导入萎凋房或萎凋槽,再利用萎凋房四周安装的大功率排气扇将水汽排出室外彻底消除不良天气制约因素,达到提高萎凋效率、质量目的。2008年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建立了计算机控制的白茶生产萎凋车间,温、湿度控制更加精准,生产效率更高,日生产白茶达40担。
目前萎凋房和萎凋槽在我县得到广泛使用。
茶叶成套生产设备:从2008年起,在中央现代茶业发展资金项目持续支持下,政和且茶业企叶根据茶业生产工艺和节能环保要求,引进和建立的茶叶成套生产设备特色明显:
2009年3月,福建政和瑞茗茶叶有限公司根据红茶发酵工艺需求,率先建立了计算机控温控湿红茶发酵车间,解决春季温度低,红茶发酵受制于天气的问题,生产效率和茶叶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012年3月,福建省政和县佛子山狮峰茶业有限公司引进浙江春江茶机厂生产的红茶生产线一条,实现了控温发酵和全程不落地生产。
2013年春,锦屏仙岩茶叶有限公司购买茶叶生产线一条。
2014年春,福建政和瑞茗茶叶有限公司,按照自己构想理念,委托佳友茶机厂设计生产、安装流水线一条,实现控温萎凋和控温控湿发酵全程不落地生产。
2015年,政和县闽峰茶业有限公司从福建强民空气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一条空气能白茶萎凋生产线,摊凉面积160平方米。福建政和瑞茗茶叶有限公司,根据白茶萎工艺要求,按照自己构想理念,委托谢乐明设计、建立空气能白茶萎凋生产线一条,摊凉面积达540平方米;秋冬季又建立绿茶生产线一条,在我县率先实现对烘干机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可节能20%。福建二五区茶业有限公司从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购买绿茶生产线一条,率先采用热空气进行杀青,有效避免焦边焦叶问题,同时投资70万元,请安溪县韵和机械有限公司设计建立了一条白茶生产线,一次投叶量达7000斤。
1986年我国茶叶流通体制放开之前,茶叶由国营县茶厂统一精制加工;1981年稻香茶场也购买了茶叶精制设备,对本场生产的毛茶进行精制加工。因此,政和茶叶精制机械的引进、发展伴随着政和茶厂的发展历程。
政和县虽然产茶历史悠久,白茶、红茶等产品久负盛名。但生产设备非常落后。1950年初,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分公司于在政和设立了建瓯办事处政和收购组,从事毛茶收购加工。1951年3月省茶叶公司正式创办了政和茶叶精制厂,创办之初,仅靠蔑筛、手摇木风扇,手工操作。
1955年在省茶叶公司的支持下,先后购置了51型烘干机、动力机、滚筒切茶机、抖筛机,首次使用部分机械代替手工操作。1958年起,对加工机械设备进行联装改造,到1964年实现单机联合作业半自动化生产。六十年代初期,还陆续引进静电拣梗机和阶梯式拣梗机,以后逐年渐渐添置了平圆机、风选机,使茶叶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79年,由国家商业部投资60万元,县茶厂自筹资金50万元,新建自动化花茶生产车间一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2.5万担。1981年竣工投入使用后,使烘
干、转窨仓储、茶花分离等花茶生产工序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
2008年4月,福建政和瑞茗茶叶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率先引进日本产FTR84W型色选拣梗机,台时产量达200公斤。此后,闽辉等公司先后陆续引进色选拣梗机,到2014年底,全县共引进色选机12台,基本淘汰了阶梯式拣梗机,茶叶拣梗彻底摆脱人工拣剔,进入光电色选时代。
长期以来,茶叶产品都是采用木制大箱包装,其中红茶、绿茶包装箱规格为40.5厘米X40.5厘米X46厘米,白茶包装箱规格为46厘米X46厘米X60厘米,到20世纪90年代白茶包装箱采用纸质材料。20世纪80年代,县茶叶包装厂开始进行茶叶小包装,包装盒为纸质,外加塑料薄膜密封包装,均为手工包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采用塑料袋包装,规格为1斤或2斤装,并开始采用封口机封口。2006年我县开始流行茶叶小包装,锦屏仙岩茶叶有限公司和茂旺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购置茶叶包装连续封口机,目前茶叶包装连续封口机已普及,期间也有部分企业购买真空包装机。2012年5月,福建省政和县佛子山狮峰茶业有限公司投资3万元,引进厦门市宇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自动包装机一台,实现了称重、包装自动流水生产。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