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锦鲤鱼病,以及锦鲤鱼各种鱼病详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A初期鱼体出现数粒小白点,末期则全身布满白点,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至严重时,则药石罔效。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每10加仑水4~8cc,无底砂配合过滤系统之容器,药量宜减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或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中,亦可治愈。(成虫杀除难,但仔虫杀除容易,故维持水中有效药剂约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扑灭)。
B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鱼的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O.05—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用5%的盐泡1-2天在用清水洗干净在养鱼
病鱼头部可见长形的浅黄色孢囊,其孢囊成熟时,呈黑色,即摇尾幼虫与后囊幼虫,它们亦侵袭鱼体眼睛、肌肉、血管、鳃、内脏器官,若于眼睛的水晶体部位发现不透明的斑块,则有可能受到感染。此病不具传染性,但是会伤害肌肉组织及使眼睛受到或失明,严重时可致死,目前并无药可愈,仅可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将虫挑除。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6艮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症状]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著。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一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防治时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漂白粉洒入鱼箱作消毒处理,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五至零点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已基洒入,效果都很好。
A受伤的表皮产生毛状、丝状菌丝,肉眼所见丝状物即为已死的霉菌尸体,活的霉菌则寄生在皮肤及肌肉上。
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或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盘尼西林水溶液中,亦具效果。(受伤、搬运捞捕鱼儿宜做预防措施)
B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C[症状]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当发生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或者用百万分之二的高锰钾和百分之一的食盐水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的喃西林溶液浸泡。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它是由于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
鱼儿的嘴及颊部覆盖白色附着物,鳍、鳃、口部最易感染。此病传染力甚强,发病后数天,鱼箱中的鱼儿可能全灭。
可采用跟水霉菌病相同的治疗法,或早一点涂抹多聚氰就有效。(若短时间内无法痊愈,每易造成抗药性细菌,故使用药剂时宜核对水量及用药量,以正确治疗)。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A水质受到污染,或被其它的鱼儿咬伤,伤口受到感染,鱼鳍一开始变白,恶化则会腐烂死亡。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盘尼西林、绿F金或使用薄的食盐水饲养。
B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鱼体相互撕咬,鱼鳍破损又遭细菌感染。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呼吸较急促,鳃盖大开,鳃丝有肿胀与白化现象,不喜欢游动,有时具有使水箱鱼儿全灭的传染力。
利用福尔马林溶剂,进行长期或短期药浴,因成虫扑灭容易,但虫卵杀灭困难,会在三天后陆续孵出,可在水中保持万用水、甲基蓝药水有效成份3~5天,杀灭幼虫。
A鱼体发肿,鱼鳞竖起,状似松果,致病原因不明。
可在罹病初期,每10公升的水加入0.1gr的氯霉素,或每10公升的水加入3万单位的盘尼西林溶液。
B[症状]病鱼表现的症状特点是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含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当水质不清洁,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饲养水温过高,以及当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金鱼、锦鲤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较流行,在热带观赏鱼中,攀鲈科、斗鱼科和鱼将鱼科等泡沫卵生鱼类常患此病。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疗方法]可将病鱼浸入浓度为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还可用%的氯化钠溶液与日俱3%碳氢钠溶液混合洗浴10分钟;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喃西林粉加痢特灵溶液,或庆大霉素溶液浸洗,还可用上述药液的1%稀释成低剂量泼洒,坚持数日均可见效。
皮肤出现整片云状物灰色粘液的感染现象,大量口丝虫寄生时,体表会出现一块一块破皮的血斑,鱼鳍不张开,并且磨擦植物或底部,不进食而体重下降,常使病鱼慵懒斜躺昏睡。
可采用跟白点病相同的治疗法或每2公升的水加入1毫升的福尔马林,浸浴15分钟,亦可每100公升的水中加入1公克的叮啶黄素作约2天的浸浴,将水温提高至30度c可帮助去除口丝虫。
鱼体表面或各鱼鳍长出粒状的气泡会逐渐变大,如同水泡一般,得此病会使鱼窒息或气泡栓塞致死。
发病原因是水中氧气或氮气过剩,初期仅需换水,则于短期内即可痊愈,严重时,可使用绿F金、硝酸糖棕等水溶液药浴。
在额头及眼眶附近有一个或数个凹穴,伴有霉菌感染时,则会有白色丝状物出现。
水质老旧的鱼缸易罹患此病,故勤换水及清理鱼缸可预防,,,臭头药粉、贺利沙民,同时进行药浴口服及可生效。(早期治疗容易,末期易引发死亡率)。
食欲不佳,鳃部不动,鳞上出现泌血斑点,浮到水面。
每公升水加入15毫克的氯霉素及实施水质管理。
血液不足,造成背鳍与臀鳍供血不良,导致细胞坏死,呈锯齿状残缺但不会持续蚀烂,用烂尾病治疗法也不见疗效者。
应注意水质情况及寄生虫的问题,于水中加入抗菌剂,同时强化营养,短期内可以复原。
腹部明显肿大,压之结实,有别于腹水或腹肿胀,内脏易受压迫而失去功能,成鱼易误诊为抱卵。
口服肠内寄生虫清除剂,早期发现,治疗容易,虫体过大时有暴腹之可能,若已侵入内脏器官则回生乏术。
卵巢的退行性变化、脂肪变性、卵巢囊肿、卵巢石化、腹水、泳鳔病变、体内寄生虫感染、雄鱼在维他命缺乏一段时间后,生殖力即永远受损。
鱼类长期摄取脂肪过多的饵料,会发生脂肪变性,因此当鱼进入繁殖期时应减少喂食投饵量,并于产卵之前绝食3~5天,另外,使用煌绿、奎宁剂、叮啶黄、孔雀绿等,也会导致一时性的不孕。
此病有两种症状,即典型腹水病及溃疡性腹水病,其疾病症状眼球突出、眼睛衰退、肛门突出及发炎,鳃呈白色,严重烂鳍,并可看见表皮红斑,腹腔可能积存脓液,使腹部肿胀,溃疡性病症于溃疡患处为红色,被白色环围着,存于发黑表皮下,鳞片脱落处,可见到脓肿。
将氯霉素、链霉素、北里霉素等抗生素,以加入饲料方式治疗,使肝脏增加负荷的饲料会助长此病,对于罹患此病的鱼,应该立即捞除。
甲壳类寄生虫,其头部有一根锚状物,会刺入鱼体,体长约1.2公分,鱼体外观看来,如同长毛一般。
用镊子将锚虫逐一夹出,或置病鱼于比重1.025的海水、食盐水溶液之中,亦可在10公升的水里加50mg的过锰酸钾,也可使用底特松
甲壳类寄生虫,呈圆盘形,直径约5mm,会在水中游动,寄生鱼体,吸取鱼血,同时放出毒液,致使鱼儿表皮发炎,变红,鱼变的好动,无法休息,鱼鳍缩折,磨擦缸中砂石、装饰物,肉眼可见粉红色中心的小红点。
用镊子将鱼虱逐一夹出,或将病鱼放入百分之一的食盐水中,经过一、二天便可消除鱼虱,亦可将100公升的水溶入1公克的高锰酸钠,浸浴1小时。
此顽疾由白色到棕色的线虫所致,病鱼变得呆滞、消瘦、停止进食,有时可看到线虫悬挂于肛门外。
对付线虫是很困难的,可采用驱虫剂,但对鱼亦有毒害,最好是移开隔离或消灭病鱼。
细小的腔肠动物,约1公分,呈圆筒状,口腔周围有六、七根触手,会吞食仔鱼。
将鱼移出鱼箱,加高水温至摄氏四十度以上,即可杀除水蛭。
蛭对成鱼不具威胁,但会吃鱼卵和仔鱼。
以高浓度食盐水,浸渍鱼箱,并搅拌刷洗底砂和岩石十分钟,即可驱除蛭。
少数的钩头虫可能对鱼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较重的感染使病鱼消瘦、肛门发炎、虫卵附在消化管道内,阻塞消化管道。
此病是无法受到控制,因尚未有药物能影响在肠道内的寄生虫或其幼虫,其预防感染的措失,是停止喂食淡水虾、水虱、昆虫幼虫,并将罹患此病的鱼除去。
肉眼可见灰棕色的虫状生物,常见于鳃的边缘,引发鳃部发炎、缩折及流血,鱼会头朝上不停冲出水面。
每1公升的水溶入15公克食盐,做短时间浸浴,亦可每100公升的水溶入1公克的叮啶黄素或阿涤平,做长期药浴、浸浴数天。
到目前为止,仍未得到结论,根据病情猜测可能原因:一为水中含有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另一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如钙和维生素等)而产生畸形。
可换水数次,改良水质并加强饲料管理,多投喂含钙质多,营养丰富的饵料,可减少此病发生。
温度很低时,鱼就会被冻伤,造成各鱼鳍产生红色血丝,影响鱼类生活机能,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放入保温器材,并多投富脂肪饵料,以增加鱼的抗寒能力。
A由于水温的急遽变更,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概能混乱,行动失常,器官机能失调,甚至漂浮水面失去游动能力,严重时可使鱼死亡。
换水时,要注意两个水体温度的差异情况不可相差太大(鱼苗不可超过2度C,鱼种不可超过5度C)。
B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0.1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恶性肿瘤可分为五大类:软骨、骨胳、肌肉、神经、心脏癌瘤,其皮肤肿瘤或上皮癌可发现生长于表皮及鳞片。
良性肿瘤可因受外界刺激而形成,只需移走刺激物,通常会消失,恶性肿瘤则极少可治愈。
病鱼身体干瘪、头大身小、体色发黑、背肌薄如刀刃、鳃丝苍白,呈严重贫血现象,往往于边缘迟钝地游动。
主要由于放养过密,食料不足,可掌握鱼种适当放养密度和加强饲料管理,使鱼有充足的饵料。
鱼缺乏食欲、逐渐消瘦、背脊弯曲或呈拱形、胃部凹陷、体色苍白、眼球突出及脱落、鳞片缺损、鳃部畸形、表皮发炎,鳍部受传染,内脏停止运作并长出小结疖,病鱼动作迟缓,游泳不正常,
只有少数的抗生素具有疗效,如四环素。
眼球深陷及显著消瘦,病鱼挺起头部,可看见黄色液体自肛门排出,当压下患鱼胃部,此情况更为明显。
水塘收集的红虫及玻璃虫,常导致鱼患此病,发生肠发炎,此病颇具传染性,不能用药疗治愈,可从保护鱼着手,避免使用红虫及玻璃虫饵料,捞除病鱼,消毒鱼缸。
发病初期,鱼停止进食,病情持续下去,则充满气泡或浓液的胞囊在腹腔后端形成,使鱼体膨胀,头部竖立,包囊变大时,泳鳔有发炎、增厚的征状,当病情再恶化,鳔壁崩坏,感染内脏器官。
此病具高度传染性,由病毒引起,施用抗生素仅可减缓病情恶化,最好还是杀除病鱼。
鱼体褪色消瘦、腹部干瘪、体侧萤光带断落、肌肉变红发亮,带有乳白透明膜、行动呆滞及失去平衡、游泳不正常。
尚未有已知的治疗法,故当确定有鱼罹患此病时,应迅速将其捞除,并消毒清理水族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