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清洁资讯

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潘支明:打通低碳消费生活场景

“个人低碳消费的减排潜力约占中国人均碳排放的1/7。应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大力推动个人低碳消费,撬动减排潜力。” 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建议,在多方协力共同营造绿色消费环境的过程中,NGO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探索以公益机构为项目发起方、企业为实施方、地方政府为支持方的综合性行动网络。”

如今,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方面,许多类似的公益机构行动起来,不仅组织专家学者等智库助力政策推进,还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呼吁和带动企业、公众等社会各界,投身到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中去。

搭建行动网络,打通低碳消费生活场景

作为一家NGO,NRDC在气候工作基金会(ClimateWorks)和能源基金会(EF China)的支持下,梳理了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动个人低碳消费的现有案例,重点评估了武汉、深圳、南京、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以及广东省的碳积分和低碳消费引导宣传工作,以及包括外卖、物流等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个人低碳消费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建设低碳消费环境、推动个人践行低碳消费提出建议,最终形成了《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报告。

潘支明表示,在调研不同低碳项目中发现,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初衷多与减排或改善环境相关,并非以盈利为目标。此类项目主要通过物质激励吸引个人参与,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项目本身缺乏盈利点,常常难以为继。

相比之下,企业项目也有其环保目的,但本质上仍为企业盈利目标服务,不少企业项目出于商业竞争、保护数据资源等考量,其减碳量量化方法多从自身产品的角度出发,核算方法不公开不统一,企业间项目数据不互通,因此无法打通各生活场景,难以实现全面推动低碳消费的目的。

潘支明认为,要发挥两者的优势,需要一个纽带。而公益机构就恰好适合这个“角色”,能够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行动网络。“这个网络应提供科学统一的碳核算标准,比如,不论是在高德或者百度的平台上,公交出行的积分方法是一样的。”

此外,应鼓励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多方协力共同营造绿色消费环境。行动网络还可以联结关注低碳消费并愿意积极实践的个人“先行者”,探索更多的激励手段,鼓励先行者带动更多人低碳消费。

唤起公众减碳意识,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减碳行动

在减碳过程中,公众的力量不容小觑。但是,如何唤起公众的减碳意识,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投身到实际的减碳工作中,是很多NGO正在思考和努力尝试的内容。

潘支明介绍说,据碳足迹完成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测算,在1000万以上人口的中国大型城市里,若在衣食住行上选择使用低碳产品或服务,个人年均减排潜力超1吨,十分可观。

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潘支明:打通低碳消费生活场景

为支持城市低碳发展工作,201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基金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11家国际组织组成了城市碳达峰国际合作平台(简称“ISP-CEP平台”)。其中,唤起公众减碳意识,推动绿色消费是平台的一项重要职责。

“未来,ISP-CEP平台将继续探讨建立一个更大的跨行业个人低碳消费行为推进工作交流平台,合力促进个人低碳消费,提升公众低碳消费的选择偏好。” ISP-CEP平台主席、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战略顾问钱京京期望培育一个致力于推进个人低碳消费的利益相关方的生态圈,推动行业间、地域间的联手合作,以助力个人低碳消费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媒体及各类环保组织等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下,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9年度,千合社区基金会、老牛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共资助了6个“气候适应”方面的项目,资助总额约303万元。

2019年8月,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壹基金、零废弃联盟联合发起垃圾分类主题大型公众倡导活动,共有186家合作伙伴参与,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多个城市开展活动。在线上,还联合新浪微公益和短视频合作平台快手共同倡导垃圾分类。“零废弃日”微信传播量66.7万,微博话题阅读量1330.8万人(次),快手专页播放量90.3万人(次)。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实施的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已在全国20座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超过1000名教师和10万名学生以及20家地方民间组织直接或者间接地从项目中受益,对于帮助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升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出积极贡献。

在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市交通委等部门,举办了“全民骑行总动员 助力减污降碳”活动。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卫宏表示,“我们用绿色低碳骑行的方式开展公众宣传活动,也是在传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减污降碳。”卫宏透露,今年,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华环保联合会还将积极筹备专家智库,开展相关培训,征集低碳相关技术,开展碳汇植树等公益活动。

提升自身素质,向世界宣传中国减碳成果和经验

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还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宣传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的努力、成果和经验。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自2019年8月启动“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在中国及西班牙推动时尚产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时尚行业气候碳管理创新行动。此外,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还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5组织一系列中国市场产业主场边会,在中国角举办“可持续时尚——衣再造”主题活动,宣传中国时尚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理念。

在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看来,NGO在国际政策、国际事务及国际谈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大背景下,更加需要社会组织“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事务,有效助力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面对碳中和这个大主题,对公益组织来说也是个新题目,首先我们自身要提高碳中和这种意识,还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张立指出,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以及今年即将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等重大环境议程,都将给环境公益组织更大的作为空间,机遇激动人心。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