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登革热早期的6个征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登革热病毒输入和爆发期,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登革热早期的6个征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摘要:近期又一传染病输入我国!
随着天气变暖,万物开始复苏,被疫情关了三年的人们也开始报复性旅游,不管是国内还是近期的东南亚地区,到处都是人从众状态,但大家放松心情的同时,还是要提高警惕。
因为春天,也是各类病毒传播活跃的季节。最近除了肆虐的甲流、诺如病毒之外,多地报告提示又有一类传染病输入国内——登革热!
3月以来,北京、广东疾控也纷纷发布提示,近期境外旅游、劳务输出、商务活动等国内外恢复重启,加上冬春交替,天气趋于变暖,已经有东南亚输入国内的登革热病例。提醒大家在享受旅行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热带疾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通过携带有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叮咬后被传染,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其主要传染源,蚊媒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多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39亿人面临登革病毒感染风险,估计每年全世界有3.9亿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70%都在亚洲。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中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家较为严重。2022年,新加坡通报32225例登革热病例,其中19人死亡。
虽然我国不是登革热主要流行的国家,但在两广、海南、福建、台湾、浙江等地仍然也深受其害,加上气候变暖交通往来,一直都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乙管”传染病,潜伏期为3—15天,大部分患者在感染后无症状或者是症状比较轻,但也可出现重症登革热,影响婴儿、幼儿和成人,出现出血热、休克、脑病等表现,如果救治不及时,严重时有可能导致死亡。
人在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一般会经过3-15天的潜伏期后才发病。发病后患者登革热患者一般会有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发热、皮疹以及出血等症状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
发热:登革热患者一般发病比较急,患病后出现发烧的情况,同时还会伴有身体怕冷,而且体温会达到39℃或40℃以上,持续的时间会达到3~7天左右。
皮疹:在发病的第3天到第6天的时候,四肢部位会出现一些皮疹,而且会慢慢的蔓延到全身,皮疹为针尖样的出血点。
出血:病情严重的患者,会有一些不同程度的皮肤、口腔、消化道、腹腔出血。如束臂试验阳性、瘀点、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吐血、尿血、便血或阴道出血。
淋巴结肿大:有少部分患者患有登革热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而且用手按压以后疼痛感会明显加重。
疼痛:有些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如剧烈头痛、眼球后疼痛或眼痛、全身肌肉痛或骨痛,以及关节痛等,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
如果患者在被蚊虫叮咬后,在发热期间还伴有以上症状、体征和化验中的至少两种,应该考虑登革热。
虽然有些症状是跟流感症状很相似,但相对而言,登革热病毒引起的发烧更多的只是高烧,且大多没有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临床上还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和审批注册的登革热预防疫苗,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对症治疗措施。治疗登革热的原则还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驱离,对重症病例要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关键!
患者发病初期,可服用退烧药和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发烧症状,且最佳药物选择是对乙酰氨基酚或扑热息痛。
不过要切记,尽量避免服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会稀释血液,而在有出血风险的疾病中,这些药物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比如皮肤出现瘀斑、鼻或牙龈出血等。
1.避免接触传染源:登革热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因此一旦发现有可疑症状者或确诊患者,要立即隔离治疗,避免接触传染源。
2.杀灭蚊虫: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蚊虫传播,因此需要大面积喷洒灭蚊剂、消毒剂,杀灭蚊虫,并装配窗纱、蚊帐等设施,切断传播途径。
3.提高自身免疫力:积极运动,锻炼身体,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的摄入,增强抵御登革热病毒的能力。
目前针对性预防登革热的疫苗还在研制当中,也没有特效方法来治疗登革热,只能对症治疗。所以,预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还是防蚊和灭蚊,切断传染登革热病毒的源头,做好卫生防护工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