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盐炒黄柏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盐黄柏炮制历史沿革和机制的研究进展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黄柏是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苦燥”且“性寒而沉”之药性。《本草纲目》[1]记载:“黄檗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指明了不同炮制方法可纠正黄柏的偏性。其中,盐黄柏作为现代临床主要的黄柏炮制品之一,在其悠久的应用历史中衍生出了繁杂多样的炮制方法[2]。尽管历版《中国药典》均收录了盐黄柏的炮制方法,但仍存在各地炮制方法不一而致该饮片临床均一性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等现象。
黄柏盐制可引药入肾,具有滋肾阴、泻相火、清虚退热的功效。然而,黄柏的“盐炙入肾”及“盐制治下”等传统功效内涵并未得到全面且深入的阐释,对其炮制前后功效转变机制亦缺乏现代系统研究。因此,厘清盐黄柏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归纳总结其炮制前后药性转变规律,可为其现代炮制工艺的优化提供中医药理论依据。
据历代典籍记载,黄柏主要有净制、切制、蜜制、酒制、盐制、炭制、乳汁制、童便制等10余种炮制方法[4]。经考证,盐黄柏初载于宋代《扁鹊心书》[5],其中有黄柏“盐水炒”这一用法;随后,在元代《丹溪心法》[6]中记载有“盐酒炒黑”的用法。至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7]中提出“入盐走肾”的理论,李梴在《医学入门》[8]中也提出“入肾用盐”,进而使盐制黄柏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继承宋金元时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有医家补充了除单用盐炮制黄柏以外,另加3种或3种以上辅料共制的方法,明代《本草纲目》(活人心统)[1]里有记载“酒蜜汤盐水童便浸蒸”“醇酒盐汤童便浸”以及《审视瑶函》[9]中所提到的“酒盐人乳蜜浸炒”等炮制法。至清代,《串雅内篇》[10]有记载“盐酒人乳蜜制”等诸多辅料共制的炮制方法,可见将“盐”与“酒”合制黄柏在明清时期盛行。
历代记载盐黄柏的炮制条件少见详述,且收载的盐黄柏大多是在方剂中作为组分药材呈现,本文将其历代盐制黄柏的方法归纳如表1所示。从古人的炮制方法经验可以看出早期有盐酒合制、盐水泡、人乳童便共制等法,但古书记载盐制黄柏的方法还是以盐水炒占多数,由此可以推断出历代医药学家认为盐水炒能更好地发挥黄柏在临床对应病证的功效,这可能也与“盐制入肾”理论的出现有关。此外,盐水泡及另加酒、人乳、童便等多种辅料共制的方法已不多见。究其原因,可能是童便、人乳等炮制辅料来源和应用范围受限且合理性仍存在一定争议。
黄柏生品性寒,具有解毒疗疮、泻火除蒸、清热燥湿的功效[21],且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强。而经盐制后的黄柏功效发生改变,主要功用于肾阴虚火旺所致的症状。食盐性味咸、寒。本身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引火归元”、引药入肾的作用[22-23]。由此可见,两者药性同为寒性,理应发生“相须”作用,寒性增强,药效也亦增强,并借盐引药入肾之功进而增强滋阴泻相火之力。中药炮制中往往有“炒以缓其性”的目的,盐黄柏有经文火炒这一过程,故黄柏盐制后应是增强其寒性还是缓和其偏性,需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论证。
至明清时期,黄柏不同炮制品的功能主治才有了不同的论述(表2)。《药品化义》[25]提到:“盐水炒,使咸以入肾,主降阴火,以救肾水”,提示了黄柏盐制后药性的转变。历代医药学家对盐黄柏功能主治的概括都大致为主降相火,滋肾水,用于阴虚盗汗、梦遗滑精[4]。中医理论认为黄柏自身具有清相火的作用,而相火通常指肾阴不足引起的虚热,而咸味入肾,盐黄柏的炮制目的“专治下焦之火”正符合该传统理论,相互印证。在《本草求原》中对盐黄柏功效的记载为:“味苦入骨,是以降火”“盐制,治下,入骨”,以及《本草汇言》有云:“骨间之痛,盐制乃神”,中医理论认为咸味入骨,苦味入血。又因肾主骨,其味咸,故有“盐制入骨”的结论。
综上,盐制黄柏后主要发挥了引药下行,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的作用。然而,“盐炙入肾”“盐制治下焦之火”“盐制治下”“入骨”等理论内涵是否在盐黄柏功用中得以体现仍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证实或阐明。
通过查阅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将有关盐黄柏的炮制规范进行归纳整理,如表3所示。各省市主要在炮制辅料使用上存在差异,其中只有18
个省市对盐黄柏有收录,云南、山西、河北等省市没有盐黄柏的收录。
对比各省炮制规范的黄柏盐制工艺发现,收录的炮制方法分为2种,其一为先将黄柏盐水拌匀后再文火炒干取出,其二则是先将黄柏文火炒后喷淋盐水炒干再取出。其中,吉林省炮制规范里处理盐水的过程中有滤过后再浸润药材,其余省市没有滤过盐水这一过程。目前,《中国药典》2020年版上收录的盐黄柏炮制方法为盐水炙法,即取待炮炙品,加盐水(滤过)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2]。
盐黄柏在各省炮制规范中的用盐量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以贵州、四川、河南省市辅料用量较其他省市有不同,其余省市炮制规范收录的盐黄柏辅料用量比例同《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的用量比例一致,即为100kg待炮制品用食盐2kg。此外,《中国药典》2020年版与各地炮制规范收录的盐黄柏同为使用食盐进行炮制,而甘肃省的炮制规范里记载为大青盐。
大部分省市炮制规范对盐黄柏的切片规格要求,同目前药典收录的规格一致,即黄柏丝。但在广西省炮制规范里对盐黄柏切片规格的要求为块或丝,湖南省盐黄柏要求用黄柏丝或片。在炮制品炒制程度的评判上各地炮制规范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稍显不同,《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盐黄柏达到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即可,各地炮制规范大都待置黄柏炒至呈深黄色或黄褐色来作为最后的判断标准。
由于盐黄柏各地各法现象仍存在,炮制过程中相关参数难以做到精准可控,该饮片的质量均一性受到影响。此外,黄柏先盐水拌匀后炒干与先炒后喷淋盐水2种方法,哪种制法能使盐黄柏发挥更佳效果还需深入研究。为使盐黄柏在临床应用中更具有规范性、均一性、有效性、安全性,防止出现因炮制方法的差异而导致药效的差异,应结合传统炮制方法的启示,对食盐的用量、盐黄柏鉴定标准等进行炮制规范统一,保证临床用药的一致性。
基于对盐黄柏炮制方法以及功效考证,提示黄柏盐制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化学与药理作用变化。本文进一步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2个方面总结其炮制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揭示这一炮制方法科学内涵及质量控制方法筛选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黄柏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酚酸类、萜类、苯丙素类、挥发性成分类等[62-63]。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抑菌、调节代谢、抗氧化等[64-65]药理作用。小檗碱、黄柏碱是黄柏的主要活性成分,经盐制后,主要以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苯丙酸类的成分含量发生改变。
21世纪80年代有对黄柏不同炮制品小檗碱含量变化测定的研究,证实不同炮制方法下的黄柏小檗碱含量差异明显,并认为黄柏的寒性与其自身所含的小檗碱含量相关[66-68]。目前在研究黄柏盐制机制过程中发现小檗碱的熔点低,高温炮制后容易被破坏[69]。但有学者将高温条件控制在160℃下进行了盐制黄柏小檗碱的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盐制有利于黄柏生物碱成分的溶出[70]。
有研究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针对黄柏不同炮制品中的小檗碱与黄柏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盐黄柏的小檗碱含量比黄柏丝含量高[71]。徐军等[72]研究发现黄柏成分在盐制后,部分盐酸小檗碱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盐酸的小檗红碱,盐酸黄柏碱含量也有所增加。
黄柏中含有的生物碱类成分在盐制后会发生量或质的变化。盐制过程中,小檗碱成分会因受热而转化成为小檗红碱[73],但这种转化并不是完全的有效成分流失,而是由一种活性成分转化成另一种活性成分。在加热炮制的过程中,盐酸小檗碱C-9位脱去甲基会生成离子型小檗红碱,但该结构不稳定,继而会发生分子内的结构重排,即生成新的化学成分小檗红碱,且盐黄柏小檗红碱含量较生品高[74]。李丽等[75]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技术分析发现盐炙后的黄柏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对药根碱和巴马汀化学成分单体进行了模拟炮制研究,发现黄柏在盐炙过程中药根碱转化为药根红碱,巴马汀转化为巴马红汀[76-78]。黄柏盐制前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见图1。
黄柏盐制后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可能与黄柏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黄柏碱的存在状态及结构相关,可能在提取时与盐中的金属离子如Na+、Mg2+、Al3+等形成可溶性盐而增加溶出[71],进而证实了黄柏盐制后生物碱含量的增加。所以,黄柏经盐制后,生物碱类成分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含量的减少可能是因为加热过程中转化为新的化学成分。
除生物碱类成分之外,有学者通过HPLC指纹图谱对比黄柏丝与盐黄柏的化学成分发现盐黄柏中绿原酸含量较黄柏丝的低[79]。另有研究通过HPLC法测定盐黄柏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含量,发现当炮制温度达到160℃以上时,在相应炮制温度下的直接烘制品和水润烘制品中柠檬苦素类成分含量未见明显差异,盐水润烘制品中小檗碱和柠檬苦素类成分总和较生品的明显增多[80]。
因此,盐黄柏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绿原酸在炮制过程中含量逐渐下降的原因尚未有相关的研究,可能在生品中含量少,盐制加热过程中被分解掉。而柠檬苦素类成分黄柏内酯、黄柏酮盐制后较生品增多,故有研究认为盐炙黄柏可增强其苦味,因而清热燥湿作用较强[80]。
盐制后黄柏可入肾经,进而达到增强滋养肾阴、泻肾火的作用。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主水,肾主骨,藏骨髓之气,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等。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包括了泌尿、内分泌与生殖等多系统的功能,远超出了现代解剖学肾脏的概念[81-82]。因此,盐黄柏“盐制入肾”的炮制机制可能涉及多器官、多组织、多层次的功效或药理作用变化。
盐黄柏传统功效研究主要是基于肾阴虚的现代病理与生理学基础。肾阴为命门之水,其生理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滋润以制约阳热,若肾阴不足,则津液分泌不足,阴不制阳,新陈代谢相对亢进,出现热象。
黄文慧等[83]通过建立甲亢大鼠模型模拟肾阴虚证,考察盐黄柏对肾阴虚大鼠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提示黄柏经盐制后其滋阴效果有所增强[84]。临床上阴虚证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多汗、脸红、性情急躁等,血浆中的相关指标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cAMP/环磷酸鸟苷酸(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水平升高,cGMP降低[85]。林彬[86]通过给大鼠ig甲状腺片混悬液300mg/kg建立阴虚模型,检测不同炮制品对阴虚大鼠血浆中cAMP、cGMP、cAMP/cGMP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黄柏具有能改善阴虚模型大鼠的环核苷酸系统,提示有滋阴作用。
热证大鼠能量代谢作用规律的研究发现,盐黄柏能够进一步改善热证大鼠的能量代谢,且与甲状腺途径有关,可以有效降低热证大鼠的血浆中甲状腺功能轴和肝组织中能量代谢的指标,并能增加热证大鼠肝组织中糖原含量[87-88]。代谢抑制的活性也被认为是盐黄柏滋阴功用的药理学体现,说明经盐炮制后黄柏滋阴功用加强。
有实验通过比较黄柏生品及其炮制品酒黄柏、盐黄柏对大鼠宏观体征(体质量、肛温)、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17种指标来考察黄柏炮制前后寒热药性的变化情况,进而阐释黄柏的炮制机制,通过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性共性特征分析,认为黄柏是寒性中药,能抑制代谢,盐水为寒性辅料,故使黄柏寒性增强,属于“寒者益寒”[89-90]。然而,亦有研究指出黄柏盐制为缓和其苦寒之性[72]。因此,盐制对黄柏“寒性”的调节作用如何仍需系统研究及表征。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针对甲状腺、能量代谢、改善热证(动物体温)以及基于抗利尿激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cAMP-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这几个方面来评估盐黄柏滋肾阴的功效。这些研究部分说明了盐黄柏具有滋肾阴之效,其中滋阴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深入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推测可能是由于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部分小檗碱转化为小檗红碱,而且黄柏碱的含量同样发生了变化,这种质变和量变使黄柏生制品中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比例发生了改变,与盐黄柏滋肾阴作用的增强可能相关。
现有研究表明,盐黄柏所含盐酸小檗碱成分分布在大鼠体内大肠、小肠、肝、胃、脾、肺、肾、心、胰组织中[91],这提示小檗碱在下焦脏器中相对含量增加,进而说明黄柏经盐炙后的趋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通过大鼠肾组织对盐黄柏有效成分的吸收差异,对其“盐制入肾”的理论进行验证发现黄柏中的生物碱类成分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以及小檗碱类,经过盐制之后,更加趋向于肾组织脏器的分布[92]。
而黄柏经过盐制后如何使其生物碱类成分在肾组织吸收效率提高,还需要从有效成分与肾组织的靶标以及生物碱类成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透过率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盐制入肾”现象主要是由于黄柏经盐水炙法后,其体内生物碱在肾脏的排泄能力减弱所致,所以盐黄柏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大都集中在了肾脏部位,从而达到了“盐炙入肾”的效果[93],其研究思路见图2。
杨澄等[94]以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为指标,评价黄柏生品和盐制品抗痛风作用,但实验结果未能揭示黄柏盐制“治下”,反而生品抗痛风作用优于盐制品。因为痛风属于中医的“热痹”范畴,中药治疗痛风应用由来已久,多采用祛湿、止痛、滋阴利水的中药治疗,其中黄柏是治疗痛风常用中药,但是盐黄柏的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其成分炮制后变化差异有相关性。黄柏在盐制后,小檗碱转化生成了小檗红碱,并且炮制过程中还有部分成分流失,因此仍需深入探讨。另外,“治下”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食盐,其主要含NaCl及微量MgCl2、CaCl2、KCl、NaI等,NaCl是维持人体组织正常渗透压必不可少的物质,进入胃部能促进胃液分泌并且能促进蛋白质的吸收。因而推断盐由胃肠吸收入血而走肾脏,使肾脏之泌尿机能旺盛,宣化膀胱使利尿作用增加[95]。
虽然现有研究部分解释了“盐制入肾”理论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盐黄柏生物碱类成分含量在下焦脏器中增加的现象,进而说明了炮制具有趋向作用,为后续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靠的理论依据。
小檗红碱是黄柏盐炙加热过程中新生成的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较多,发现其具有抗癌、抗炎、抗神经系统疾病、抗心血管疾病、抗真菌、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同时还有针对其结构进行修饰改良的研究[96]。
巴马红汀是在盐黄柏中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且巴马红汀对脂多糖刺激下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RAW264.7细胞有很好的抗炎作用[77]。而药根红碱也是盐黄柏中发现的新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有免疫作用,可用于制备免疫调节的药物[78]。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来源:阙涵韵,罗秋林,王楠,张鑫,顾健,龚普阳.盐黄柏炮制历史沿革和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J].中草药,2022,53(22):7242-7253.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