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茶叶中药的功效与作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茶叶中药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茶叶与中医之间的那些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说起中国的“饮”文化,一是茶,二是酒,这两种饮品衍生出了两种文化,茶像是文人,坐而论道,温文尔雅;酒如同武侠,行侠仗义,豪气冲天。一种是静的品味,一种是燥的象征。一杯清茶,一碗浊酒,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2、不论茶还是酒,都与中医有着深厚的渊源。茶与酒都是中医的圣人用来治病的良药。茶的发现与中医治病救人密不可分。传说上古时期,中华的老祖先神农氏为了解救生病的大众,于是遍采诸草,鉴别诸草的毒性,以及各种药物的作用。神农氏牛首人身,肚腹透明,每吃一种药物,就可以看到身体的反应。有一天神农尝到一味药物,发现它可以清理掉体内的浊气,加速肠道的运动,像是在搜寻体内的污浊,因此将这种草命名为“查”,后来衍化成了茶。
3、在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的“七十二毒”,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毒物”,而是现在草药的意思,因为草药得天地之灵气,具有阴阳偏性,因此可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失衡,因此药物达到作用以后,便需停止服用,多服则会打破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有“毒”一称。
4、茶叶有发酵与未发酵的分别,有黑茶、红茶、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类似于中医的炮制。炮制的作用有改变药物性味的作用,如生地黄性凉,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温热邪气侵袭体内,人体血被邪热冲激,导致的出血,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而九蒸九晒称为熟地黄,药物的性味和作用就发生了变化,熟地黄性温,能滋阴补虚,多用来治疗阴虚精亏,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等。
5、茶圣陆羽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虽然神农尝百草可能是一个传说,但是茶首先作为一种中药认知是毋庸置疑的。茶与中医的渊源也是众所周知,被广泛认可的。《本草便读》记载茶叶的功能:“清心而入胃,涤垢除烦,可消食以行痰,解酲止渴,芳香清肃,甘苦阴寒。”其他的本草书籍记录茶叶的功效大致如此。
6、茶入中医的方剂最有名的就是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两方,都是因为被《方剂学》所收载,因此流传极为广泛。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邪引起的偏正头痛,《汤头歌诀》中称之为“正偏头痛悉平康”。其中羌活入太阳经,而治太阳头痛;白芷入手足阳明经,治阳明头痛;川芎既可以疏风解表,又能活血化瘀,是治疗头痛的重要药物,有“头痛不离川芎之称谓”,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中之“润剂”最善于驱散风邪;薄荷、荆芥可以散风邪而清头目;加茶调以清降。
7、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茶叶的作用,“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苦味有涌吐的作用,《伤寒论》中有瓜蒂散一方,其中瓜蒂为甜瓜之蒂,味道极苦,胸中有痰浊,发汗不能祛邪,攻下不能驱邪,唯独因势利导,用催吐的方式将痰浊之气排出体外。
8、茶叶的作用主要是清理人体内的痰浊之气,发酵轻的清热作用强,力量雄厚,清理的作用强,同时也容易损耗人体的正气,伤害人的脾胃。《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长期失眠的人不适合长期饮茶。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