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错题成因及其对策)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错题成因及其对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吴慧欢徐丽丽陈丽美李雪艳陈燕斌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好像都懂了,但课后练习中却错得特别严重,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有。通过收集整理,我们发现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2.受思维定势干扰(强信息干扰)。典型错例:

3.注意的稳定性不足。典型错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乘法分配律,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发现问题后,我们先在年级钉钉群进行组内交流,了解各班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为什么会错得那么严重呢?我们分别对三大典型错例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通过访谈,我们更清楚学生的错因。于是,备课组进行集体教研,把学生的错例进一步归因整理。

针对学生的错因,我们马上分工合作,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上网查找资料、观看专家讲座视频和名师教学实录等多种途径,商定出以下对策:

1.梳理背景知识,积淀丰富素材。

细读教材,发现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早已有类似知识的孕伏。如:

人教版第三册第74页《7的乘法口诀》练习第7题,从乘法意义的角度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做孕伏。

人教版第六册第46页《笔算乘法》,初步渗透运用乘法分配率凑整的一些基本知识。

人教版第五册第8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呈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因此在执教常态课时,要注意从整体上去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关注教材中相关联的教学起点。

2.多样呈现方式,促使意义理解。

如:计算99×16这一类题时,呈现这样的生活情景:"老师买了99本书,每本16元。一共要付多少元?"引导学生把问题理解为求比100本少1本所付的钱:(100-1)×16;还可以理解成老师买了100本后再卖出一本,那就是100×16-16。

如:借助场地扩建问题,求扩建后场地面积这一类题(如下图)。把算式与图形结合起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如:计算81×99+81这一类题,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算式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再思考把算式理解成81个99和1个81相加,还是理解成99个81和1个81相加,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正确的算式意义;最后在算式中去添加1使之变成81×99+81×1,将学生不熟悉的算式纳入到已具备的乘法分配律结构之中,使之与原来熟悉的数学模型结构相吻合。

3.借助模型,强化记忆。

把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识记为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加妈妈爱我,强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模型结构的记忆,为枯燥的学习平添几分乐趣。

根据以上对策,我们调整了教学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随后,专门针对学生的易错点编写了测试题对全年级近四百名学生进行摸查,统计出各题的正确率,并进一步分析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情况。

随后,我们回访了典型错例的学生和现任四年级老师,多方面验证上述策略的可行性。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和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上煮了"生米饭",不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磨教材,力求精准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知识架构。课堂上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其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情景与算式相互联系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再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训练,从而建立起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并强化模型的记忆。通过查漏补缺,摸查结果显示(见下表),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计算的正确率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实现高效课堂,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与探究。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