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濒湖脉学 李时珍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濒湖脉学这个问题,李时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一部分:27种脉象

2、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3、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4、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5、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6、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7、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8、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9、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10、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11、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12、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13、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14、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15、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16、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17、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18、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19、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20、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21、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22、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23、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24、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25、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26、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27、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28、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29、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30、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31、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32、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33、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34、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35、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36、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

37、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歌于心脏,其妄甚矣。

38、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39、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40、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41、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42、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43、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44、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45、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46、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47、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48、《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49、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50、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51、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52、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53、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54、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55、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56、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57、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58、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59、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60、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61、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62、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63、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64、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65、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66、《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只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软,皆是散脉,非虚也。

67、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68、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69、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70、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71、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72、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73、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愊愊,坚实貌。《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74、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75、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76、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77、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78、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79、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80、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81、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82、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83、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84、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85、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86、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87、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88、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89、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

90、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短脉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

91、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92、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93、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94、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痛。

95、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

96、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阳,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97、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98、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99、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100、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101、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102、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103、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104、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105、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素问》谓之小。气血微则脉微。

106、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107、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108、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109、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110、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111、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112、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箄线(丹溪)。

113、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114、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115、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116、相类诗:见弦、实脉。

117、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118、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119、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120、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121、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

122、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

123、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124、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125、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126、相类诗:见迟脉。

127、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128、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129、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130、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1、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132、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

133、《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

134、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135、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136、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137、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138、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139、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140、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

141、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

142、池氏曰:弦紧而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脉诀》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

143、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144、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145、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146、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147、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148、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149、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150、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51、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152、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

153、又按:《甲乙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贶以为溢脉,与此不同。

154、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155、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156、相类诗:见芤、牢脉。

157、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扁鹊曰: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158、《脉诀》不言形状,但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辨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

159、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160、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161、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162、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163、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164、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之象。《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也。

165、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166、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167、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168、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169、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170、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171、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172、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173、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弱乃濡之沉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

174、《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175、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176、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177、相类诗:见濡脉。

178、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179、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180、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181、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182、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

183、戴同父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心脉软散,怔忡;肺脉软散,汗出;肝脉软散,溢饮;脾脉软散,胻肿。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

184、《难经》曰: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

185、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186、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187、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188、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189、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190、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191、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相背。

192、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193、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194、相类诗:见微、濡脉。

195、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196、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197、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198、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99、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200、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201、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202、相类诗:见沉脉。

203、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204、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205、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206、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207、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

208、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209、《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动如钩、如毛者,尤谬。

210、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211、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212、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213、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214、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

215、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216、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217、相类诗:见代脉。

218、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219、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220、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

221、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脉经》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

222、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223、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224、相类诗:见代脉。

225、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226、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227、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228、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

229、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

230、《经》曰: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231、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232、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233、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234、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235、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236、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237、第二部分:四言举要

238、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239、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240、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241、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242、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243、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244、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245、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46、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247、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248、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249、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250、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251、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252、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253、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254、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255、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256、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257、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258、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259、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260、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261、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262、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263、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264、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265、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266、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267、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268、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269、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270、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271、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272、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273、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274、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275、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276、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277、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278、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279、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280、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281、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282、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283、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284、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285、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286、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287、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288、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289、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290、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291、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

292、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293、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294、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295、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296、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297、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298、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299、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300、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301、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302、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303、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304、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305、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306、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307、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308、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309、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310、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311、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312、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313、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

314、寸左右弹,阳蹻可决;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315、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316、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317、癫痫瘛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318、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319、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320、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321、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