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白公鹅教学设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教学攻略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早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叶圣陶与朱自清就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主张把阅读课一分为二,建立精读与略读结合的新课型。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共出现了5个“略读”。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对略读提出学习要求,一直到初中阶段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这既显示了略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略读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略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习自身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明确指出小学生:“学习精读、略读、浏览”。“精读”“略读”“浏览”三者均属于阅读策略和方法的范畴,它们概念不同而又互相关联。
“略读”是相对“精读”而言,而又略别于“浏览”。《现代汉语词典》,对“精读”的定义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对“浏览”的定义是大略地看。“略读”的含义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它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的大意。例如,阅读一份数十张的报纸,我们并不是一字不漏地读,而是先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标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选定某篇文章进行大略地读,略掉一些具体细节或与主题较远的部分,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略读是以了解大致内容为目的,它要求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大意,而不是细节上,不要盯住具体的每个词语,而要着眼于篇章,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大概的内容。
(二)课型: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与精读是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分类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是从课文的类型划分的。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是从教学的侧重点区别的。
尝试给略读课文教学下一个定义,它是一种课型,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从精读课文教学中初步习得阅读方法,要借助略读课文教学进一步熟练掌握,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学生课外自读做好准备。
人教版语文教参的教学提示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性质:“略读课文具有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下面对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差异进行比较(表1、表2、图1):
表1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比较
表2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比较
图1读物类型与阅读方法的关系对应图
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略读越位——精读化”“略读移位——随意化”“略读错位——简单化”等误区,应予纠正。
意识决定行动。略读课文教学提倡以下意识:
(1)单元合成。现行教材的编撰多采用单元合成,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实施的整体教学目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整合在一起,共同承担着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和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彼此联系、相互照应,共同围绕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人教版教材编排是以单元为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每个单元都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组成,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续,在教学时,不能把它与精读课文割裂开来教学,而应当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对待,联结单元主题一脉相承来教学。
(2)单元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紧扣主题设计教学过程。如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时,教师以单元主题开讲,“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前几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发现了藏族藏戏的神奇魅力,见识了各地民居的独具特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和田,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样就自然地把这篇略读课文归入到一个统一的主题(民风民俗)之中,把一个学习训练组作为一个整体,注意了略读课文与其他课文之间的联系,把握了略读课文在整组中的位置和作用,学生在阅读、交流课文时就能很快抓住重点,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浪费时间。
精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例子”和“出发点”,其实,相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后继学习来说,略读课文也是新的“出发点”。略读课的教学可以和单元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略读课教学的收尾还可以作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开始和准备。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取舍”。这是一个无限可能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一篇文章可学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往往就会面面不到,要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面对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上的取舍,其关键是要建立在关注文本本身的特点上。因为略读课文更多的功能是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能力感知文本,所以把握文本的特点是略读课文不“略”读的命脉。
(1)略读课文教学的“略”是“战略”,而不只是“简略”。这是一种哲学方法论的立场,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略读课文教学应该“去繁就简”,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学习文本表达方式即可。每篇略读课文的篇首,都有一段提示语,它往往是该篇略读课文中心内容的提示或教学重难点的呈现。
与精读课文教学“精耕细作、面面俱到”不一样,略读课文教学提倡“大刀阔斧、板块感悟”。这些板块,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一个中心句,又或者是几个关键词语。做到抓大取小,合理取舍。
(2)略读课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不略的是学生的学。例如,略读课《有的人》,有了精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精读精练,对于鲁迅,学生自然已经心知肚明,了然于胸,《有的人》就结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之后,作为一个拓展活动——“再识鲁迅”,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教师只作最后的反馈点评,这就是教师放手略教,由学生倾心略读。类似这样的操作还可以在略读课《中华少年》尝试运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等语文课外综合性学习与实践,实现从“个”到“类”的迁移。
拓展不仅仅是资料的拓展,还可以给学生许多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蒙娜丽莎之约》,让学生模仿展览馆讲解员介绍一幅名画……让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提升语文能力。
同时,学习略读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册可以引导学生看《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册可以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可以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从课型看,略读课文是练习课课型。它除了承担积累语言、陶冶情感等阅读教学的共性任务外,还承担以下目的任务:将该组精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知识、方法要求和初步得到训练的重点阅读能力,迁移、应用和进一步训练养成,进一步了解领悟重点的写作要求和方法,并且在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在精读时学方法、在略读时练水平。精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习题。
(1)略读与默读、快读有机结合。略读与默读、快读是紧密相连的,学会默读,提高默读速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快读、跳读、浏览,这是学会略读的基础,也是提高略读能力的关键。因此,略读、默读、快读三者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2)略读与精读、浏览交替进行。三者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它们不但互相关联而且往往交替进行。人们一般总是先用“浏览”的方法,迅速扫读,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迅速作出判断,选择阅读材料;接着用“略读”的方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然后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因此,学习略读要与学习浏览、学习精读交替进行,形成一个整体,构建起完整的阅读策略体系。
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的差异,必然会引起两类课文教学模式上的不同。显然,略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发挥方式。教无定法,在教材的处置上,略读课文的教学自然不应有僵化、凝固的模式,但应有与它的性质、定位相应的基本模式。
1.常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这是略读课最一般、最基本的模式,可称之为“母式”,其他模式大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子式”。常式的教学步骤大致是:
(1)自读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读自悟”是学习略读课文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充分地读,以便为后面学习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①通读。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阅读提示”,侧重于提示内容理解的重点、阅读方式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中扩展开去,丰富话题内容。又由于学生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从中领悟到了相关的阅读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放手让学生按照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与步骤,凭借“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充分地自主学习:在通读中扫清阅读障碍,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②批注。让学生把阅读中的收获、把最感兴趣或最受感动的地方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批注,即对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权,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即便这可能是朦胧的、散乱的,也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闪光的火花,有可能为教师启发点拨、相机诱导提供良好的契机,有可能成为进入部分研读、精读、深入理解内涵的最好铺垫。
(2)交流阶段。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段进行。
①小组内交流。这阶段重在交流自读自悟中遇到的问题和对文章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整体感知,不管他们的收获或发现是不是被认可,都会使他们由于心理上的满足而产生更强烈的探求欲望。
②班内交流。先是各小组交流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梳理归纳,从而确定学习的重点(这一般来说就是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这样给学生提问的权利,把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要人人参与,切实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最后就是班内交流小组学习的成果。这期间,教师要相机进行点拨指导,依据学生的理解,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积累阶段。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略读课文作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更不能局限于课文。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就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进行适当的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其内容可以是:
①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
让学生写一写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深化学生的认识。
②补充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
③挖掘课文的含金量,让学生效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这样可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作文水平。
④从文章扩展开去,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故事等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⑤就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等。
在基本式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可将以上变通方法归纳为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
(1)整合贯通式。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有《七律》《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其中《七律》《开国大典》是精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是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为的是让我们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伟大的领袖。
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可以采用整合贯通法。具体做法是:在精读了前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略读教学,采取两篇略读文章同时教的方法。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研读文本两篇文章中“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地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你印象之外的毛主席”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课堂上的拓展,是有联系,有针对性的,而且及时地拓展,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2)质疑解疑式。质疑解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养成独立阅读能力的目的。在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或者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一起筛选出或整合为一两个、两三个问题,作为全班共同学习、探究的目标。进入新课程后,不少教师在精读课中也经常采用质疑解疑模式,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往往相机把课文的重点词句拎出来,通过精心的设问,引导他们细致的“咬嚼”和深入的“解悟”,并把有感情读巧妙地、和谐地穿插其中。教学略读课文时则应减少设问和穿插,重在交流学习的收获并进行适当评价。
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
例如,《槐乡的孩子》课文末节首句:“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槐乡的孩子劳累了一天,应该带着疲惫睡去,为什么会“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再联系课文选段理解:“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3)比较阅读式。现行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组元,同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往往拥有共同的主题,文章的不同大多表现为选材和写法的差异。教师精心选择比较视点,让学生就选材或写法的异同展开探究。由于略读课文的桥梁地位,也可选择主题相同的课外文章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学生正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同主题的课外文章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读文、作文的“方法”,由方法的历练而养成“习惯”,而最终养成语文素养。
①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所写,《母鸡》是略读课文,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白公鹅》同写鹅,《白公鹅》是略读课文,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②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而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对比阅读环节。又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感受母亲无私的爱。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的表达特点。《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③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比较。朱自清之《山雨》与赵丽宏之《山雨》。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同一内容不同作品比较。如《秦始皇兵马俑》与《秦兵马俑》(四年级上册19课)。
⑥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比较。如老舍《猫》(四年级上册15课)与《母鸡》(四年级上册16课)。
(4)重点突破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引导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对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因此,采用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通过“保罗两次意想不到”这一思维的冲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首先抓住几个词语进行重点解读,如“脚有残疾”的教学,让学生思考男孩对于这样一个弟弟给予的到底是什么?通过一步步的预设,学生的思考也一步步走向深入,从“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汽车”到“男孩给予弟弟的是快乐,是希望,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还通过“这一夜难忘的是什么?”的深度追问,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感悟上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与象共舞》,教学设计围绕一个“舞”字,先以一个草书的“舞”,让学生说说“舞”的意思、来历、含义等;接着就读“舞”——也就是呈现课文的重点段第五自然段,感受泰国人象共舞的和谐景象;最后写一写人象共“舞”的境界。这样以“舞”为核心的教学,把握重点段,呈现重点段,学习重点段,教学的主旨非常明了。
《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在写回忆母亲的事时,他的眼前也曾出现了许许多多画面,其中有几个画面就像电视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永远定格在他的脑海中,是哪个镜头呢?快读默读,画出有关语句。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5)语言积累式。略读课文教学从学生现在在读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取样,对于其中文字很美的文章,则要注重语言积累,为学生将来阅读同类的书奠定丰厚的语言基础。“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引导学生抓住精彩句段,细读揣摩,读中感悟文章用词遣句的妙处。在诵读中,积累了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6)情感表达式。将略读课文作“样本”类来处置,课程的内容产生于教学中的读写“现场”,因此,略读课文“光说不练”也是不行的,适当地进行写话的训练是必须的。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要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更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边读边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将写话融入其中,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把看到的画面写丰满,写生动。这一写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掀起层层浪花,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切地认识与理解,朗读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是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7)头脑风暴法。一些略读课文,它的文章篇幅长,并且故事性也很强。略读课文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一课时左右。那么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此类略读课文,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也就是“放电影法”。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自主学习。就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初步的概括能力,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放电影”了。在放完电影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较为自主而深入的认识。
在略读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安排课内预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
四年级的预习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略读课文前面都有“阅读提示”。“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为师生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学习略读课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先关注“阅读提示”,对“阅读提示”所示的要求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和读悟要点,并以此为线索,展开阅读探究活动,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阅读提示”是编者告诉师生探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一条重要线索。
(1)提示经典作品的来源处。例如,《景阳冈》的“提示语”中交代了“《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略有删改”;《猴王出世》则提醒“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这样既交代了文章的出处,又把学习的触角往课外阅读方向引领。
(2)提示重点内容的理解处。例如,《永生的眼睛》前面的提示语中“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提示语能有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感悟文本。
(3)提示精彩语句的描述处。例如,《刷子李》前面的提示语:“‘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家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这样的提示语能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精彩语段,赏读表达方法,包括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
(4)提示学习方法的迁移处。例如,《金钱的魔力》的提示语第一句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这表明了前面的两篇课文是中国文学作品,而且这两课的重点就是品读人物形象,学生应该巩固、迁移学法,把前面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迁移到品读“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物形象中去。
(5)提示写作方法的异同处。例如,《与象共舞》的提示语要求“联系上一篇课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这类提示语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6)提示学习方法的积累处。例如,《父亲的菜园》的提示语要求“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抄下来”,这类提示语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1)激发兴趣。《猴王出世》的提示语:“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吗?读了下面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这段提示语简洁生动,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带入《西游记》的故事之中,而孙悟空又是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人物,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前可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他所了解的孙悟空,再依托提示语“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浓厚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2)引导自学。四年级的《白公鹅》提示语:“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真是‘架子十足’,高傲得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默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再比较一下,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利用这个提示语,可以设计自学卡。
在这样的自学卡设计中,两个问题的难度呈梯式上升,其中有关两位作家写法不同点的讨论,属于综合性强的问题,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灵活运用提示语,帮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自主选择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3)提示方法。《七月的天山》的提示语:“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这段提示语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可以分两步去落实: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解作者写了天山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同时在这个感知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天山的美景,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然后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积累文中丰富的语言。像这样依托提示语,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比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有特色的语文课。
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设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如《火烧云》在学生根据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态的美后,化背喜欢的部分为风光解说。《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将课文改成课本剧,小组合作表演。《秦兵马俑》可以“世界遗产博物馆档案室需保存各个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档案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使略读课文的教学出现别具一格的境界。
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要求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账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教学还可以采取“群文阅读”设计:
一、学习课文《刷子李》,领悟方法
2.故事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黑衣白点:一波三折)
1.提供《张大力》《泥人张》《苏七块》《大回》等四篇文章,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选择一篇默读,概括主要内容,说说文章与《刷子李》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2.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交换阅读。
略读课文教学一般都是一篇课文四十分钟内完成。这个简单的现实告诉我们,略读课文教学需要教师认真做好“减法”:简约教师行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简明教学内容,凸显文本教学价值;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略读课文教学体现的是“简约语文”的思想,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为标志。
或许是受精读课文教学研究过于“强势”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依然会出现一些字词教学的要求。例如《一面》的教案中,就有这样一句:“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条、轻视、徒然、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这就没有准确定位略读教学的目标。因为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字词一般是不单独要求的。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简化课文内容本身的学习,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一般情况下,只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体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便可。对于课文的内容情节,略去精耕细作,略去详细讲解,略去逐词逐段分析,但不略重点难点品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朗读既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淡化一些“出声”的朗读。略读课文教学中,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学习内容,如新课标所言:“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略读教学中对于朗读的要求(特别是量的要求)是大大低于精读课文的。因此,像《用心灵去倾听》一文的初读提示中,“大声读,读不畅的做个记号,再读……轮读课文,正音”等教学要求,其实是不适于略读教学的。
略读课文教学要重视略读的方法的使用:一是全读,即逐段略读,在粗知各段段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粗知文章大意;二是跳读,略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跳过其他次要段,在粗知重点段大意的基础上推想整篇大意;三是浏览,搜寻信息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信息要点内容而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课文教学三大“减法”:生字新词,不求甚解;强化默读,淡化朗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减少教师讲解。
所以,可以提出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是:教略学丰。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略的是老师的精讲,不略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
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和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突出,如果深入文字,很容易找出几个“学习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必须明白,略读课文有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面面俱到。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学习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才是上策!所以,“略读”更需“精心”教。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略读”不是“泛读”,略读教学也需要有“精”的部分,但究竟怎样选择“精”的部分呢?
(1)略读课文的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结构类型等虽各具特色,但以“样本”的视角去分析,也有相似之处。有的感人至深,值得细品,如《花的勇气》《慈母情深》;有的语言精美,值得回味积累,如《七月的天山》《小桥流水人家》;有的描写细腻,适合仿写,如《桂花雨》《祖父的园子》;有的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如《小英雄雨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以据此把略读课文归为四类:语言含义深刻,需要细细品悟的归为品读感悟型;语言优美,适合学生积累的归为语言积累型;写作特色鲜明,适合读写结合训练的归为读写结合型;语言浅显,学生自主阅读能够读懂的归为独立阅读型。同一篇课文,选用课型不同,训练侧重点也就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或自己的教学特点选用不同的课型。
(2)略读课文教学讲究“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部分必定是课文的重点。到底哪部分求精是困扰每位教师的问题,略读课文的分类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品读感悟型课文的批注点(内容深悟点)、语言积累型的积累点(语言的训练点)、读写结合型的结合点(读写生长点)、独立阅读型的方法运用点就是求精的要点。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找准着力点,大胆取舍,抓住某一方面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或注重感悟,或背诵积累,或写作指导,或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①品读感悟型课文的教学,侧重感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写好批注。教师以批注为抓手,引导学生写感悟,说感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②语言积累型课文的教学,侧重语言欣赏和语言积累。以赏读为抓手,可用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读写写,记记背背,积累文中的精美语言。
③读写结合型课文的教学,侧重练笔能力的培养。以读写结合为抓手,引导学生仿结构、仿段式、仿语言,提高习作能力。
④独立阅读型课文的教学,侧重独立思考、运用已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菜单式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自主学习。阅读菜单来自课文前的“提示语”。学生根据菜单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因文而异,异的是不同课文的侧重点,同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必能一课一得,才能“略”出精彩。
教学《刷子李》,紧扣提示语,以整组单元的主题感受人物形象(王熙凤、小嘎子、严监生等)为基点,结合学习重点的目标——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根据《刷子李》一课独特的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可以将教学定位在感受刷子李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方法,对教学内容作取舍,抓住“一袭黑衣竟无白点”这一精彩细节着重体会刷子李技艺高超,与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凸显略读教学中的“重拳敲击”。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
(1)阅读第3—11自然段,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句子体会本领奇绝。
(2)联系第一自然段,辨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
(3)再读第一自然段,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了吗?
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色,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学习重点,切中导语中“体会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注重人物描写细节的感悟积累,展现了学生习得方法的过程,加强了语言的实践运用,为文本其他部分的学习提供了学法借鉴和迁移的基础。
略读课文正是由获得技能转向运用技能的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从学习内容上来看,略读课文承接了精读课文的学习主题,同时又连接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或习作练习的相关内容;从学习方法上来看,略读课文承担着从精读到自读的过渡任务,应逐渐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自读。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承接与延伸,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充分发挥略读教学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
许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可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当时作者家庭情况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作者母亲带给他的感动的补充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时很注重发挥略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作用。如四年级上册《卡罗纳》一文,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中“小泡泡”引导:“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课后“资料袋”介绍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旨在引导师生通过一篇课文去阅读整本书,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还可以通过整合相关内容的其他文章来进行广泛阅读,拓展视野。如学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可让学生去阅读它的姐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学习了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可去阅读其他战争时代儿童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等。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结合教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略读课文以其广阔的空间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一位教师在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结束时,安排了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感受。教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吧!好好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发学生探究,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巩固迁移写法是略读课文的一大重要功能。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品析课文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和文章写法,并读写结合,运用到习作中去。教学《花的勇气》后,摹仿其写作方法,写一写生活中小事物带给自己的感动和启示;教学《珍珠泉》后,摹仿其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些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全神贯注》后,写一写自己最敬佩的人,用神态、语言、动作来刻画他,表现他的特点。
多种形式的延伸,不仅发挥略读课文单元延伸功能,而且发挥它课外、校外延伸功能。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下面是人教社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人教版教材第一篇略读课文)的简案。请你参与评价,说说你的意见。
2.初步学习常用的略读方式:整体读、默读和速读。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1)整体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劳动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2)快速读懂重点词句,体会这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评1: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次出现的略读课文。本课根据略读课的教学要求与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具体教学目标,明确略读课具体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类型特点,增强阅读教学目标的指向性。目标设置直接指向学习特点、略读方法、独立阅读能力,简约、明了、准确。]
导入:学习《我们的学校》《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这几篇课文,我们感受到在学校上学、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槐乡,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通过读题、引导观察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多了“*”,让学生明白有这样标记的课文归为略读课文,类似已学的课文《我们的学校》《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等归为精读课文。
学生通过与精读课文比较发现——
略读课文:课文前面设有学习提示(导语)、课后没有识字写字的学习要求,也没有提问、语言学习等练习。
[点评2: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特点。学生初次接触略读课文,理应在了解课文学习特点上多花精力和时间。通过“翻阅”“比较”等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根据“学习提示”,运用前面几篇精读课文学习的方法:自己自主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疑惑,教师给予点拨与引领和检查读书效果。
[点评3:略读课应体现“单元组文”的设计思想,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这里引领学生回顾“单元学习方法”、阅读“学习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要领,得法在先并迁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自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暂时跳过,让自己的阅读性情与感受随着文字自然流淌。
2.初次交流:(1)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读后的感受。(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1)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的?用笔划一划。(3)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准备寻求帮助。
默读时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4.再次交流:(1)难读的词句;(2)质疑解惑。
[点评4:默读是略读课的基本方式。默读时要求边读边思考加动笔,一是有益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二是有利于其默读能力的提高。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读书心理特点,鼓励学生阅读交流,或交流读后感,或交流不懂的问题。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在交流中讨论解决疑难。这是此环节设计的亮点所在。]
要求:快速读课文,读后交流分享你觉得最能体会槐乡孩子劳动快乐的语句。
快速读文,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整句话整段文字读,不要一个字一个词读;注意力集中,眼停次数要少。
(1)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①找出文中描写八月天气“热”的句子: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
a.同桌(一读一演)演读体会天气热的程度。
b.分角色对比朗读体会对比表达的作用。
____,____,____,可(而)____。
②从哪些词语读出槐乡孩子的勤劳与不怕苦?
(不怕、背着、带着、没等、已经)
(2)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①读读圈圈:从哪些词语感受采槐米的快乐?(抓住表示动作的词:爬、削、落、捡、塞)
②结合插图朗读,体会比喻手法语言描写的生动有趣。
[点评5:略读课文一般一文一课时,因此不能求全求深,应进行整体式处理和长文短教式处理。“略”其略,“精”其精,“略”中求“精”,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即可。此教学片断,在学生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语段、词句进行朗读、个理解、感悟和情感提升,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的习得,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学习,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槐乡孩子在辛苦的劳动中那种种不同于我们的童年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这节课里,学习第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更多时间运用本单元已学的课文学法,自主读书、交流与分享,并且初步学习了整体读、速读、默读等读书方法。
全读:自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暂时跳过,让自己的阅读性情与感受随着文字自然流淌。
速读:快速读文,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整句话整段文字读,不要一个字一个词读;注意力不集中,眼停次数要少。
默读: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边读边想边动手。
在今后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学会独立阅读,增强自主读书能力。
2.课外延伸阅读:《花园中的城堡》(选自《乘着阅读的翅膀》三年级)
[点评6:略读课的教学重在略读方法的训练。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练习与提高。因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提炼读书方法显得很重要。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方法,以便在今后自主阅读中迁移运用,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应依据整体思想,进行长文短教式处理。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活动的设计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略读能力的提升。
(1)略读课是培养学生略读能力的课。略读能力包括整体阅读的能力、自主获取信息、全面概括大意的能力、快速理解内容的能力、理解重点的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比如,本课教学第二、三板块,引导学生两次全读,一是随意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关注学生原生态阅读和阅读兴趣,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二是默读全文,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基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安排学生快速阅读,并予以速读方法的指导与提示,进而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进行重点阅读与理解,把更多的读书时间让给学生,体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应用”和“训练”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2)略读课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课。略读课定位于培养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在教学时应抓大放小,把更多的时间、机会让位给学生独立阅读、提问和思考。本课教学紧紧抓住“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的?”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自主读文、交流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的基本策略是:教须略,学应丰。
(3)略读课是培养学生略读方法的课。课堂上应以学生自主地整体读、速读、默读等为主。本课在教学策略上突出读书方法的指导与提示,课始的导读中渗透“读一整本书的理念与方法”;课中重在指导训练,意在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读书能力。
(4)略读课是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课。应加强单元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在师生共同总结提炼阅读方法之后,将阅读训练予以适度拓展补充,既强化方法的练习,又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篮子和磨好的长钩刀。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好了,关于白公鹅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教学攻略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