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刀鱼图片这个问题,刀鱼之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食客,每年一到阳春白日风花香的迷人季节,就会照例惦记起刀鱼的美来。其真诚程度,绝不亚于与旧情人相约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之地。
刀鱼,因体形狭长,扁平似刀而得名,也称“鲚鱼”。在我国,早在《山海经》里便有其记载,只是当时谓之“鮆鱼”。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鮆,刀鱼也,饮而不食。”作为一种洄游鱼类,每年“雨水”过后,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古人见此奇景,以为刀鱼是只饮水而不取食的怪鱼。虽觉其怪,但对于它们的鲜美,古人也认识颇深。
汉代时,刀鱼已成为帝王贵胄们乐于享用的江鲜。及宋,食刀鱼之风更是盛行。名士刘宰赞道:“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滗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认为就连河豚和江鲈都比不上刀鱼味美。到了清代,对刀鱼的实践性研究愈发透彻,不仅袁枚《随园食单》里所列江鲜第一号就是它,民间也将之奉为“长江第一鲜”的至高地位。
别看刀鱼受到的赞誉如此之多,但于我的最初印象中,它却是种虽鲜美却烦人的吃食。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清明的前夕,我到一位张家港朋友家去做客。中饭用餐时,桌上赫然有一大盆红烧刀鱼。随后就着这盆刀鱼,你一筷我一筷。是日,我和朋友一家,4个人共吃了6斤刀鱼。
虽说在当时,刀鱼还不像现在这般矜贵。尤其是在长江下游的滨江城市,春天的菜场上,到处可见叫卖刀鱼的摊贩,就连不少大学的食堂里,都有清蒸刀鱼供应。但在一般概念中,能在清明前吃到正宗的江刀,绝不亚于在金秋时节品尝一回地道的阳澄湖大闸蟹。
然恰恰应了一句老话:少吃多滋味,多吃无滋味。尤其像鄙人这类自幼喜欢吃肉多于吃鱼,即便吃鱼,也只吃带鱼、鲳鱼等骨刺较少水族的人来说,刀鱼的肉鲜倒是鲜的,就是绵密的细刺实在太多了,吐都吐不尽。连肉带刺吃进吐出,最后只有一点点鱼肉粒屑吃进肚里,实在有些不划算。眼看最后还剩下一些残鱼,趁主人不留意时,便偷偷喂给了那只一直在我脚边绕来饶去的小黑猫。现今想想,还真有些犯罪感。
真正认识刀鱼之美还是数年后的事。那次借妹夫的光,到江阴小住。虽说在时间点上,已过了吃刀鱼的黄金段,但当地一款既避免了刀鱼多刺之烦,又得刀鱼鲜美之味的刀鱼馄饨,仍是让我尽兴体验了一把这款“春馔妙物”的好来!
据说,刀鱼馄饨是由那些常年在江中打鱼的渔民,因吃刀鱼腻了嘴,别出心裁想出来的一种另类吃法。而如果将刀鱼喻为妙物的话,那刀鱼馄饨无疑是妙物中的妙物。
刀鱼馄饨,是将刀鱼去龙骨后,放在砧板上用刀背敲褪出小刺。然后把肉酱装进布袋进一步挤压,以滤净鱼肉里的细刺。得到的净鱼肉,混合一点手剁的肥瘦相间的鲜猪肉和新韭、荠菜、草头等春日时蔬制成馅料,最后出锅一碗带着春天节奏和韵味的吃食。
刀鱼馄饨,看似朴素清淡,实则鲜美丰盈。咬开馅来,一股鲜香直扑口鼻,这是刀鱼特有的印迹。连汤带馄饨入嘴,那种只有江南丝竹方可媲美的清雅之鲜,不仅在味蕾上萦绕许久,挥之不去,且深深地刻进人的灵魂深处。至今念及,仍会从舌尖,直落心头。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刀鱼图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刀鱼之美、刀鱼图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