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清洁清洗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的新发现)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及周敦颐的新发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1、北宋理学家的开山之祖周敦颐,以周易、太极探索宇宙本原,独创一套认识真理的方法和途径。在“北宋五子”中,他是为首的第一子。八万多字的《周敦颐集》,早已由中华书局以“理学丛书”的名目出版。我读他的哲学,似懂非懂,玄之又玄,很难说读懂了。我想,在人类已登太空、离开地球引力的今天,在人工智能已能再造智人的今天,理学家的冥想有点迂腐了。

2、不过,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却超越时空,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这篇短小的散文,经受千年的考验,早已成为中华文化元素;凡是中国人,没人不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周敦颐写这篇名文,赋予植物以人格精神,文章的核心价值,就是对莲花的生存环境的发现和认识。引伸到人类社会,他的发现便是对芸芸众生的诫命:在混乱、脏污的环境里,人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的发现,也是戒定慧的步骤和途径。

3、理学家是讲“气象”的。周敦颐的自负自足自大气象,有他的一首诗就可证明。这首诗的名字是《读易象》:“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他通过读《易》,自认为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是“书房兀坐”。宋代的家具如椅子,本来就适宜“兀坐”,不适宜“葛优躺”。看他透过窗户平視“日暖风和草色幽”,把二千年的历史攥在掌上,看在“眼前头”,真是大丈夫派头,大英雄气概!

4、这篇《爱莲说》,是审美的、哲学的;是从一朵莲花发现壮美,并做拈花一笑,悟性体道,说出“予独爱”。莲花,多品种的莲花,在全国各地的公园里都能看见。《爱莲说》里提到的“淤泥”,淤泥下面的莲藕,大多数人只能在菜市场看到淘洗干净的;有几人看见过挖莲藕?我亲眼观察过,且写过一篇《挖藕小记》;三十多年前,发表在家乡的《山西日报》副刊。那时,我还是“文学青年”。

5、说起来,这是我练习散文的习作,早已收入打好校样但没出版的集子里。写这篇短文时,我正在家乡养病,冬日下午散步到汾河滩,看见农民在挖藕,就蹲下看了一会儿,心有所感,回家援笔成文,顺便投寄到《山西日报》副刊,很快就发表了。三十多年前,人们还有读报的老习惯,认识我的朋友都看见了这篇习作。但刊发这篇习作的报纸,我并没有保存。不久前,曾在我们村中学担任俄语教学的宋博霖老师寄我一封信,内附他多年积攒的剪报,全是我多年发表在不同报刊的散文。

6、宋老师是细心人,在每份剪报上都注明报刊名称和发表日期,其中就有《挖藕小记》。收到来信,重睹发黄的旧报,我大为感动!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关注你,悄悄地看着你成长,为你的一点进步而高兴。宋老师并没教过我;我是他父亲宋文钧老师的学生。宋家几代人都在教育岗位工作,曾得到县政府的表彰。他没教过我,但还在远方注意我的业余写作,持续不断地保存他能看见的我的作品——默默地关注,是以为教矣!

7、昨晚读《周敦颐集》,重温《爱莲说》,顺便取出宋老师保存的《挖藕小记》剪报,作为配套材料,供读者参考,并请朋友多提意见。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和周敦颐的新发现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