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中医食疗养生有关论文,中的食疗养生之道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医食疗养生有关论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医食疗养生有关论文以及中的食疗养生之道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医家著作中对“食疗”“食养”都有所提及,留下了大量的食疗养生经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疗养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正确运用食疗养生,需要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本文就中医食疗养生的应用特点作一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食疗养生。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

食疗最早萌芽于远古时期,夏禹时期已经有了多种烹调方法,如伊尹为商王制作汤液,周朝时期开始设立食医和食官专司其事,食医居疾医、疡医、兽医之首(《周礼·天官冢宰》)。东晋时期《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里记载:“取好梨去核,捣取汁一茶碗,着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即纳黑饧一大两,消讫”。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对药用食物进一步发掘。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出“食治”专篇,指出:“食能排邪以安脏腑,悦神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疗理论正式成立。

食疗又称“食治”,这里的“食疗”“食治”并不等同于药物治疗,而是多用于维护健康,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所含性味功效,作用于一定的脏腑,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目的。

食疗养生“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两个方面的作用,古有“药食同源”之说为:“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阴虚者不宜用也”。皆可说明李时珍不仅对药性了如指掌,而且对因人制宜的辨证施养认识深刻。

李时珍认为:“诸草木药及滋补药,并忌铁器……亦有忌铜器者”的养生观点。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分析,滋补类药物多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有机酸、卵磷脂等丰富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都不太稳定,遇到金属类物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丧失其营养价值,这种忌铜铁等金属的观点具有一定科学道理。

有学者统计《本草纲目》中162种服食品的五脏归经,其中肾所占比例为71.64%,脾所占比例为57.4%。可见肾、脾在服食养生中最为重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由此可见肾中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死。李时珍“肾间命门学说”,为后世肾间命门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对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起重要作用,并指出:“夫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脏腑润而血脉通”“肾藏精而肝藏血,精血相生,同盛同衰,皆靠肾水之滋养”。

李时珍重视命门,在《本草纲目·果部·胡桃》中谓:“命门指所居之腑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腑。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饮食五味化生精微,入养五脏,滋养机体以保养性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李时珍认为“脾乃元气之母”,脾胃功能健运,气血充沛,则不易致病。

《本草纲目》中记载:“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饮食五味直接为人体提供营养,是五脏补充精气的物质基础,水谷精气是靠脾胃运化,运输于五脏六腑。充分体现了李时珍调补脾胃养生防病的思想。

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有很多种养生方法,今试整理一二。

在古代药物养生被称为服食。服食是中国古代医家、道家所采用的一种养生方法,即通过吞食药物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诸如“长生”“不老”“耐老”“益寿”“延年”“不夭”“不饥”以及“轻身”“耳聪目明”“坚发齿”“生毛发”“乌髭”“悦泽人面”“好颜色”等等。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类药物竟有四五百种之多,一些药物经现代药学科学研究证明,确有养身益生、抗病防衰、益寿延年的作用。

纵观《本草纲目》养生延寿方药可发现,李时珍使用的抗衰老药物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已经突破了传统滋补肝肾、健脾益气的范畴,扩大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化湿、重镇潜阳等方面。

在《本草纲目》养生延寿的药物中,调补脾胃的方药有70余种,多为临床所用,药物有人参、白术、甘草、灵芝等;延年益寿方剂有89首,如还少丹、琼玉膏等,目前在老年保健中仍被广泛采用。

李时珍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但却不盲从,批判继承并科学发展了道家的养生学说。

道教十分重视炼制和服食外丹,认为仙丹可帮助人们养生延寿,炼制外丹多用铅汞,但李时珍认为铅汞均为至阴毒物,不可多服。

花卉养生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目前所统计植物花中,有77%能直接药用,8%经加工后也能药用。

《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百余种花药,其性味方面涵盖了五性和五味,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美容养颜、明目利咽、宣通鼻窍、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功效。菊花、地黄花、景天花、莲花、辛夷花、旋覆花等具有“轻身、不饥、耐劳、延年、不老”等养生保健功效。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具有美容保健作用的花药,如“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的水仙花,“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的茉莉花,“令人面泽”的李花,“令人好颜色”的桃花,“悦颜色”的栀子花等。

食疗养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膳食均衡营养,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记载。

《本草纲目》全书收载食用、药用水43种,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及一些可供食疗的药物,至今仍为临床和民间常用,所载444种动物药中,有许多可供食疗使用,且营养丰富。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时珍十分推崇药粥,《本草纲目》中载药粥53种,“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粥料最好是粳米,其性甘平,健脾胃、培中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李时珍多有药粥养脾胃之论,如“糯米、林米、黍米粥,益气治脾胃虚寒”“粳米、釉米、粟米、梁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莲子粉粥,健脾胃”。

4、酒、茶养生

《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药酒养生是选适当的药物浸泡于酒中,加工制成含药酒剂以防治疾病的养生方法。

李时珍认为:“酒,天之美禄也。面鞠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他还将药物入酒作为御病延年的佳品,如“天门冬酒,润五脏,和血脉。久服除五劳七伤”“当归酒,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其道“这巡酒,补虚益气,去一切风痹湿气。久服益寿耐老,好颜色”。

酒本身具有温通气血、舒经活络的作用,再同浸泡于酒中的药物作用相合,宣散药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故乡,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

李时珍认为茶具有利头目之功效,他引汪机语曰:“茶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李时珍还引苏轼语曰:“唯饮食后浓茶漱口……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

由此可见,茶还具有固齿的作用。历代中医药文献记载和实践证明,茶叶不但有保健功能,还可用于防治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茶叶含有茶多酚、生物碱、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氨基酸、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发挥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降脂降压、抗癌解毒、美容减肥、调节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对人体养生保健、防病及部分疾患的辅助治疗有重要作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后世人类研究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巨著包含了诸多养生保健内容,对于现代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时珍认为无论用药治病还是养生,都应该顺应自然、调和阴阳,还应滋补肝肾、培元固本,调补脾胃、补益后天。纵观该巨著,记载了多种养生方法,李时珍崇尚肾为先天之说,并新创“肾间命门学说”,认为通过补益肝肾可以延年益寿。

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补脾胃可以养生防病,其注重的食疗养生,对后世的养生及饮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养生思想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却勇于批判且科学继承发扬养生学说,同时还传承发扬了中国古文化。总之,该巨著中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值得借鉴与应用。

关于中医食疗养生有关论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