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国牛和真牛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国牛以及真牛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兴安盟索伦牧场的湿地牛群,摄影师@邱会宁)
(原始牛犄角,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余万年—5万年,出土于山西襄汾丁村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大王,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牛”字便诞生了
(甲骨文“牛”字,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甲骨文“告”字,该字目前有不同认识,如有人认为下部为器皿,牛放于器皿中,即告祭之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记载了商王捕猎野牛的过程中,随行马车与商王所乘的车辆发生碰撞,王车上的贵族坠落的事故,其中车轴断裂在甲骨文表达中十分形象。但有人认为捕获的兕不一定为野牛,有可能为犀牛。在现代分类学中,牛属偶蹄目,犀牛属奇蹄目,犀牛并不是牛。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成为为人类服务的家牛
(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岩画中的牛图像,摄影师@李若渔)
在动物分类学上称为普通牛
(普通牛和另一种牛[瘤牛]在我国都称为黄牛,下图为普通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驯化于印度河流域的水牛
(水牛,拍摄于江西婺源,摄影师@赵永清)
同样驯化于印度河流域的瘤牛
(瘤牛,肩部肌肉组织隆起似瘤而得名,下图为现今印度境内瘤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青藏高原本土驯化的牦牛
(中国古代家牛的传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国传统叫法中黄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传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证据年代在距今4500年左右,下图采用4500年的数据,制图@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狗已经驯化5500年
而猪已经驯化4500年
成为“家养动物之王”
(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猪首形的龙形象,或许表明猪被神化、被崇拜,但也有人认为并非猪首而是熊首,摄影师@大王,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一轮家养动物“大洗牌”
(不同肉类相同质量营养成分示意,制图@张靖&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九头黄牛祭祀坑,有的牛已经被肢解,坑内还包含一个鹿头,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出土,图片来自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4期,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夔[kuí]首骨笄[jī],商代,妇好墓出土,殷墟发现有骨器作坊,骨料以牛骨为主,下图多认为是牛骨制品,但并未鉴定,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吃牛肉、制牛骨、献牛身
成为献祭神灵祖先的第一祭品
多则三五百头,甚至上千头
(甲骨文中记载祭祀用牛数量列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以猪、羊、鹿为主
几乎全部来自于牛
(牛肩胛骨卜骨,天津博物馆藏,一般占卜所用载体为龟甲、兽骨,这里兽骨指除龟甲外的其他动物骨骼,摄影师@朱浩银,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夺得“肉王”宝座
(殷墟遗址各时期家养牛和猪的肉量对比,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以至于养牛成为了一项“朝阳产业”
(甲骨文“牧”字,从攴从牛,攴为一人拿一鞭子,演变为放牧,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甲骨文“牢”字,本义指圈养起来用作祭祀的牛,后衍生出其他含义,如画地为牢,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数量、大小、性别、颜色、洁净程度等
(太牢示意图,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也有说法认为是一天屠宰12头牛更符合常理,下图为西藏牦牛博物馆藏牦牛骨架,摄影师@伍斌斐)
(西周牛尊,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摄影师@吴玮,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错银铜卧牛,战国时期楚国,古人跪坐于地或榻上,会铺有席子,落座或起身时为避免席子凌乱,会用重物压实四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虎牛铜枕,战国,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自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网站,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剽牛祭祀铜扣饰,西汉,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出土,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张艳,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一路“牛”转乾坤
它们还将创造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形成了“物”字
“牛者,耕植种万物也”
(甲骨文“物”字,也有学者认为是“犁”字,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石牛,商代,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大王,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打工牛的时代”
(青铜牲尊,春秋晚期,上海博物馆藏,为温酒器,牛鼻穿有一环,表明牛已经被驯服用于役用了,此外,穿牛鼻的现象在西亚地区更早出现,因此有人认为可能受西方影响,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人力与牛耕效率对比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作物等耕作需求
包括三人二牛一犁、二牛一人一犁等
(牛耕画像石,为二牛一人一犁,东汉,陕西米脂出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彩绘卷棚式车顶陶牛车,北魏,大同市博物馆藏,摄影师@苏李欢,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全国上下对牛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
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请横屏观看,唐《五牛图》,韩滉[huàng]作,故宫博物院藏,摄影师@柳叶氘)
“法禁杀牛,犯之者诛”
被塑造成牛首人身
(河南神农山神农氏塑像,摄影师@石耀臣)
(石犀,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工地,战国晚期至汉,《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很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但犀牛在动物分类中并不是牛,图片来自成都博物馆网站,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黄河大铁牛、铁人,唐代铸造,每头牛旁边均有1人,文献记载唐代蒲津桥两岸各铸有4组铁牛、铁人,后落入水中,目前存留4组。摄影师@李平安)
(牛郎织女画像石,汉代,画面左侧下方一女子侧身跪坐,为织女形象,周围四星相连,为织女星,上方兔子周围七星环绕,为毕宿,中间为一虎,周围分布有七星,为白虎星宿,右侧牛郎牵牛,上方有相连的三星为牛郎星。参考自南阳市汉画馆藏河南南阳卧龙区白滩天文星象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以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走向没落
牛肉和牛奶
人们也以误杀或跌死等借口而宰牛
(宰牛图壁画,魏晋,高台县博物馆藏,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出自南北朝梁代《本草经集注》)
“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
(敦煌壁画挤乳图,唐代,图片出自《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二期封面,临绘人@常书鸿,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内蒙古的牛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80—2019年中国牛肉产量变化,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吃货们根据牛的各部位肉质的特点
(牛肉分割示意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牛尾清汤,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外脊又叫西冷、沙朗牛排,里脊是菲力牛排,下图为西冷牛排,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番茄牛腩,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请横屏观看,河南驻马店正阳县一奶牛养殖场的自动化挤奶车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喝牛奶越来越普遍
(2000—2019年中国牛奶产量变化,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奶粉、奶油、奶皮、奶茶、奶豆腐
酸奶、炼乳、酥油、干酪、冰淇淋
(牛乳制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用牛皮制革,做成皮鞋、皮带、皮包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牦牛粪是当地人很常用的燃料,拍于西藏那曲,摄影师@山风)
(红衣牛背雨丝丝,纸本水墨设色,齐白石作,图片来自中国美术馆网站)
(中共深圳市委员会门前的拓荒牛,图片来源@汇图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吕鹏,袁靖,李志鹏.再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商榷《中国东北地区全新世早期管理黄牛的形态学和基因学证据》一文[J].南方文物,2014(03):48-59.
[2]蔡大伟等.中国北方地区黄牛起源的分子考古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4,34(01):166-172.
[3]袁靖.牛年说牛[N].中国文物报,2021-01-29(005).
[4]吕鹏.牛铃悠悠:中国古代社会的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14(006).
[5]李志鹏.殷墟动物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9.
[6]吕鹏.商人利用黄牛资源的动物考古学观察[J].考古,2015(11):105-111.
[7]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M].农业出版社,1985.2.
[8]白燕培.黄河蒲津渡唐开元铁牛及铁人雕塑考[J].农业考古,2018(01):228-231.
[9]王静如.论中国古代耕犁和田亩的发展[J].农业考古,1983(01):51-64.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x星球研究所联合发布
撰文/王长春所长图片/NEW地图/巩向杰
设计/罗梓涵审校/撸书猫成冰纪高少卓
专家审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
OK,关于中国牛和真牛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